•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精) 978730025204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精) 9787300252049

【出版社仓库直发,支持退货(不包邮费!)】

29 5.8折 50 全新

库存3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红涛//黄顺铭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252049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0元

货号30050707

上书时间2023-11-26

南京复兴书店

十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李红涛、黄顺铭著的《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精)》是一部研精竭虑之作,也是一部明目达聪之作。作者试图呈现,创伤未必一定成为记忆,而记忆却会重塑创伤;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但是,我们经常不仅对过去知之甚少,而且往往将之当作“异邦”;我们试图以纪念的文字和仪式留存历史真相,但是,我们又只是通过当下的多棱镜折射历史。
这本著作带领我们思考,在南京大屠杀的文化记忆中,我们讲述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受到什么力量的左右?为建设一个面向未来和光明的族群共同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如何反思我们建构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实践?

作者简介
黄顺铭(1973-),重庆人。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201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媒体与集体记忆、荣誉社会学、新闻社会学等。
出版专著《加冕:新闻评奖制度与实践》,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一、记忆的重量
  二、从“历史事件”到“感情记忆”
  三、相互缠绕的记忆场
  四、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
  五、文化创伤与集体认同
  六、媒介创伤:问题意识与方法论
  七、本书结构
第二章  从暴行到大屠杀1937-1948
  一、1937年的两个片段
  二、海外媒体:“地狱般的四天”
  三、中国报章:“为匹夫匹妇复仇”
  四、战后审判:“最恐怖的暴行”
  五、审判报道:“历史上最黑暗之一页”
  六、南京大屠杀纪念:“永不宜忘的一日”
第三章  耻化叙事与创伤建构1949-2012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三、“重新发现”南京大屠杀
  四、耻化叙事与双重创伤
  五、谁在说话?
  六、结语
第四章  以数字标识“记忆之所”
  一、引言
  二、集群及其镶嵌与“场所作为集群”
  三、研究方法
  四、数字标识的空间化与意义生成
  五、记忆实践及其脚本化
  六、结语
第五章  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
  一、引言
  二、数字记忆的“镶嵌性”
  三、案例背景与研究方法
  四、构筑公祭空间
  五、“生产”纪念公众
  六、结语
第六章  赛博记忆的协作与争夺
  一、引言
  二、维基百科作为全球记忆空间
  三、条目历史与记忆协作
  四、记忆争夺:规则支配下的冲突与妥协
  五、结语
第七章  结论:中介化与创伤过程
  一、中介化与创伤叙事
  二、文化创伤的中介化
  三、进一步的研究
  四、全球记忆与东亚和解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李红涛、黄顺铭著的《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精)》是一部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
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
本书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和记忆地方里的记忆实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