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学导论系列--跨文化学的要素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跨文化学导论系列--跨文化学的要素

34.68 5.1折 68 全新

库存17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一川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8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9787520211826

上书时间2024-05-19

颢涵书屋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一川
  •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8
  • 版次 1
  • ISBN 9787520211826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跨文化学的要素》是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王一川教授的最新论著,是“跨文化研究丛书• 跨文化学导论”中的一种,也是jy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论”的重要成果之一。本书着力建构“跨文化学”这样一个以人文学科为主干的多学科交融领域,并致力于研究文化现代性进程中本文化与异文化之间的接触过程及其规律。
  作者认为,跨文化学的五个要素各有不同的内涵:文尚(文化同尚),指跨文化过程中的文化共同性好尚预设;文忧(文化异忧),指跨文化过程中的文化异质性忧患情结;文涵(文化间涵),指跨文化过程中的文化间性与文化涵濡过程;文生(文化更生),指跨文化过程中的本文化再生环节;文集(文化集美),指跨文化过程中的多重文化美的集束格局。五要素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有各自的不同任务和功能,同时又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形成相互联动和相互共生关系。作者的理论探讨富有新意和深意,切中当下全球化格局下的现实文化状况,同时结合各种文化事相而有深入的展开讨论,是一部理论价值很高的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王一川,1959年生,四川乐山沐川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jy部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著有《意义的瞬间生成》《语言乌托邦》《修辞论美学》《张艺谋神话的终结》《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中国现代学引论》《文学理论》《文艺转型论》《第二重文本》和《革命式改革》等。王以培:中国知名法语文学研究者、诗人。
【目录】
导论 跨文化学学科及其要素| I

一、跨文化学的产生及其必要性 | 2

二、跨文化学的学科属性、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I0

三、跨文化学的学科要素| 23

 

第一章 文尚|26

一、现代中国的文化共同性求索 | 27

二、文化及其共同性幻象 | 31

三、文尚的两个层面 | 40

四、文尚的定律 44

五、中国艺术家的西方文尚 1 54

 

第二章 文忧|63

一、文忧及其模式 | 63

二、文忧的由来 | 67

三、文忧的定律 | 88

四、文忧的文本呈现 | II7

 

第三章 文涵|123

一、文化间性 | 123

二、文化涵濡 | 139

三、文涵的层面 | 150

四、文涵的过程、方式和中心问题| 152

五、文涵的传播渠道 | 161

六、文涵的艺术生成 | 167

 

第四章 文生|172

一、文化之生、死及更生 | 172

二、文生的现代方略 | 183

三、文生的标志 | 205

四、文生的呈现方式 | 211

 

第五章 文集|218

一、文化美之集束 | 218

二、文集之根源和层面| 221

三、文集的多条路径 | 224

四、文集之展开 | 246

 

结语 多元自明人及美美异和| 251

一、多元自明人涵养 | 252

二、歌德与个体成长 | 257

三、中国古今主体修养 | 260

四、两种多元自明人形象的对话 | 264

五、从“美美与共”说起 | 293

六、美美异和| 300

七、通向美美异和之路 | 304

 

余论 现代中国的杂糅半觉式典型

——论话剧《活动变人形》中的人物形象 | 309

一、舞台中央与边缘的对话 | 309

二、家族下跪仪式及其“分隔”意义 | 311

 

三、杂糅半觉式典型| 314

四、杂糅半觉式典型在现代中国|320

五、子一代反思及其意义 | 329

结语 | 335

 

后记|338

附 录 “跨文化研究”丛书书目| 342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