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流记(未拆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河流记(未拆封)

正版保证,自藏书未拆封

12.8 3.0折 42 全新

仅1件

山东烟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丰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2-10-13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赵丰
  •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03
  • 版次 1
  • ISBN 9787215118072
  • 定价 4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2页
  • 字数 161千字
【内容简介】
《河流记》是一部文学性与思想性兼备的作品,不论是自然中一花一叶的妙趣,还是高山大河的宏伟,以及意境哲理的感悟,都在作者笔下自然流淌。本书山川风物与哲学、历史相互交融,是一部以作者切身体验为基础的自然哲理散文集。
【作者简介】


赵丰,祖籍河南省温县,生于陕西省户县秦渡镇,中国当代哲学散文作家,获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柳青文学奖等文学奖。已出版小城人禅与物哲学的慰藉等多部著作。他的帕斯卡尔的芦苇地乡野炊烟等多部作品被选入各地中、高语文模拟试题及中阅读散文。

精彩内容:

河流记


在地图上看黄河,形状像汉字的“几”,左边那一撇,仿佛它的起源:青海巴喀拉山北麓各恣各雅山下的卡曲;右边那一钩,是它的归宿入海处。我的祖籍地在河南,地处黄河的下游。次过黄河,是六岁那年,我跟父亲回老家。是个黑夜,我看不见河水的模样。挤在一艘木船上,我听见了它的咆哮声,牵动着我恐怖的心跳。艄公在唱,似后来听到的曲牌中的某一首,词意模糊了,韵律依然徜徉在身体里。
后来,我学会了比喻,黄河便成了我生命的源头。我的老家是一个叫大金香的村子,归温县管辖。父亲十岁那年,在兵荒马乱、灾荒不断的背景下,祖父领着全家人来到关中。
父亲向我描述着过黄河的情景:在孟津县的一个渡,全家人被困在河滩上。渡的名字父亲记不起了,它张开胸脯,接纳着逃难的人潮。渡河的船只很少,等待过河的人只能翘首以待,一旦过来一条船,人潮便沸腾起来,蜂拥着朝船只抵岸的地方滚流。有的兵在河边把守着,他们朝天鸣示警,这才阻止了人潮的攒动。等了整整一夜,全家人才上了船,过了黄河,一路走到西安,很后在秦岭脚下的秦渡镇落了根。
在我生命的历程中,我有过十几次过黄河回老家的经历,起初是坐船,后来是坐车。坐车的感觉远没有乘船那么真实,但我还是会隔着车窗的玻璃凝视它,直到它的影子从视野里消失。
对父亲来说,黄河是他的原乡,是他生命的根。在陕西的大半辈子,他一直都在恋着老家,恋着黄河。他的这种情绪传染给了我,让我对黄河也有了异样的感情。
除了回老家,我还去过黄河沿岸的许多地方。豫陕晋交界的风陵渡,我去太原,去北京,如果坐车,那是必经之地。关于风陵渡,金人赵子贞曾这样描述:“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可见是个好地方。车子每到那儿,我都会借着理由让车停下来。那儿风大,站在岸边让风吹着,俯视黄河的流水、河滩的草木,心里充满不仅仅是温馨的感觉,感觉很多,一下子用文字真的不好表述,也许,无论怎样的表述都不能满足我。
还有山西芮城境内的黄河古渡,晋陕交界的壶,济南的黄河大桥,内蒙古境内的黄河乌海段,我的足迹都到过。前些年听说作家于坚在青藏高原探索澜沧江的源头,时隔四五年,他拿出了一本沉甸甸的众神之河。看过书我明白了,于坚在为一条河撰写精神传记。这打动了我的心思,我的人生梦想之一,是在有生之年徒步走完黄河,是从源头开始,一直走到它的入海处,为它写一部精神传记,记述它的前世今生。这个梦想,以我有限的人生可能无法实现了,心中是有无尽的遗憾。
河流是原乡的标记,是一个人生命的根系。时空的转换无法隔绝一个人对故园和母语的记忆与牵系,文学的家园时常被视为作家精神之河的发祥地。河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物,经过作家审美情感的观照和艺术心理的同化,提升为具有生命形态的艺术实体。作家苏童是写小说的,竟也写出了一篇好散文河流的秘密,文章里写到他的母亲在很脆很薄的冰层上行走,听见脚下发出危险的碎冰声。她畏缩了,可是退回去更危险,于是她祈求着河水顺利地过了河。苏童以为是天方夜谭,问母亲当时是怎么祈求的,母亲笑着说,能怎么祈求?我求河水,让我过去,让我过去,河水让我过去了。文章是这样结尾的:“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是关于河流很大的秘密。”
苏童笔下的河流意象,是物象与心象的融合,携带着作家的生命信息和艺术趣味,负载着内涵和隐喻意旨,成为叙事与言说的支点。这让我想起荣格说过的一段话:“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它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生前那样在宽阔而清浅的溪流中漫淌。”
说到原乡,我想到了美籍华人作家聂华苓。在异乡,她沿着记忆之流回溯释放着故园之思。长江、嘉陵江是她的原乡,河流的延伸和流动不拘的特激活了她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力,触动了她的离乡情怀,故乡之河化为她奔波于异域的原动力,她在双重背景中的书写大都与河流有关。在失去的金铃子中,苓子沿长江逃难而来,又顺长江而去漂泊,生命成长的印痕铭刻在心底。在她看来,“江水有很多象征意义,因为江水象征流动的历史——像江水一样不停地流,不停地变换。人生也是流动的。这对历史、对人生都有象征的意义,对我自己来讲也有意义,我从长江一直流到爱荷华河,流了这么远,也有流浪的意思,浪也与水有关。”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生命体验,聂华苓把江水化作与人生历史以及女意识水乳相融的意象贯穿于作品。她运用东方人睿智的凝视与发现,创造出了河流意象,体现出“被放逐的”独特的心路历程。
我在年轻时,有时惧怕和父亲待在一起,因为他是诉说着老家的回忆,让我有点厌烦。我每出版一部书,都要先送给父亲。他戴上老花镜,抚摸着封面叹息着说:我要是会写,老家的事情能写成厚厚的一部书。

我不喜欢山之永恒,喜欢的是水之漂流。虽然山也是的,但我的审美倾向在于水。柔弱,却有穿透的力量,无形,却有变化的魅力,老子将水人格化:上善若水。他也许是个悟出了水之魅力的哲人。古语又说:水滴穿石。它用的是柔功。我的家乡高冠河上游有一瀑布,瀑布下游是高冠潭。瀑布下冲时在一块巨石上冲刷出一道凹槽。
所有的河流在源头时都是不起眼的,以至于人们往往不相信这是一条河的开始。从高冠峪进去,顺着河流,四五个小时到了高冠河的源头鸡窝子村。房屋散乱在山坡上,白云飘荡在山峦间,石缝里渗出一滴滴水,汇聚成条条小溪。那是些不起眼的小溪,一把手掌可以止住它的水流,心里还在想着这些小溪怎么可能是沣河的发源地呢。但河流的恰恰在于它们从不起眼的地方开始,很后汇聚成波澜壮阔的大河。我在想,河流便是大地的血管。很难想象,没有了河流,地球怎样生存?
有段时间,我因为忙于生活,会离开河流很久。那段时间觉得大脑干巴巴的,内心里有一种流水的焦渴,连身体的皮肤也皱巴巴的像缺失了水分一般的干枯。把生命的支点架设在河流上,这是别具一格的人生。很多时候,我的潜意识里感觉到自己是那滚动的河水,哪里有河床,我奔向哪里。每每看见一条河流,哪怕是细瘦的小溪,我也会抑制不住心灵的颤动,有种相见恋人的喜悦,向它倾情。只要有河流,无论我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有异乡的感觉。
别人旅游,是看城市,看风景,购物,而我纯粹是为了看河。每当我的足迹涉入一片陌生的地域时,是期待一条河的出现,那样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旅行者。虽然河流也是风景,但是导游不给你看河的时间,大多的导游心思在购物上,因此我对组团旅游是排斥的。我喜欢自驾游,不会开车的我只有在朋友有兴致时一同前往某一条河流。
远途的跋涉,我见到了无数条河流,同人一样,它们没有接近相同的模样。每一条河都张扬着个,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阅读一条河,是我的一次精神巡游。一个人得有些精神生活的方式,漂泊的身影与川流不息的河水做伴,这是不错的选择。我坚信,每一条河都是上帝造的,都记载着许多关于人类的情节和细节,演绎着人类的情感故事。细想,我对河流的偏爱接近是一种孤独的自救方式。拥有了河流的情感,我对生活自然是心存感恩。

在南疆,我看见了塔里木河。
在我的印象里,它是一条极具神秘彩的河。很初关注它,起因是科学家彭加木神秘失踪的事件。这牵扯出来一条河:塔里木河。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大地上所有的河流都发源于高山,归宿都是大海,并且郑重其事地写进了我的文章里。是听别人说的呢,还是我的想当然呢,之一直是个误区。塔里木河纠正了我的这个误区,它没有归入大海,而是注入了罗布泊。
彭加木是去察罗布泊的。那是神秘的、令人恐惧的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2007年秋天,我有了一次赴新疆的机会,于是约了一个同伴去南疆看塔河。我不是科学家,不具备察罗布泊的资格,因此去了塔河的上游。
一条河,会有它感人的地方。塔里木河感动我的是与它相邻的沙漠。沙漠的广大自然是无法描述的,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山脊、山谷、山坡。山脊巍峨壮丽,山谷神秘莫测,山坡更美,若图腾的标记。我俯卧在沙上,感受着它的心跳,以及不远处一条河的呼吸。站在河边,我的激动和兴奋在逐渐沉淀:这是我魂牵梦绕的塔里木河吗?这是养育了南疆八百万人的母亲河吗?这清浅如溪水的河流真的浇灌出了漫漫驼铃的古丝绸之路吗?这娴静的河水真的孕育了创造古楼兰文明的游牧民族吗?
在我看来,一条河流与沙漠相邻为伴是一种命运的默契。沙漠是它的河岸,造了它横冲直撞、居无定所的格,像一匹“无缰的野马”奔腾穿行在万里荒漠上。在我的眼里,塔河渲染出一泻千里的恢宏气势,温馨、明媚、宁静、祥和,与沙漠的气息形成鲜明的反差。制造这种格调的是一种树:胡杨。
“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胡杨长达三千年的存在方式,在塔河流域的植物种类中独树一帜。沙漠上的行走,像是走在耕牛刚刚犁过的、被阳光暴的土地上。站在沙脊上远望,一片胡杨林掩映在黄绿错综的绿洲里。在蓝得纯净而庄严的天空背景下,霜染的胡杨林一片金黄,这是一种成熟生命的本。我不愿走近它,远处的眺望更具备审美的意义。我恍惚听见了胡杨树在风中为一条河歌唱,那是人们不易感受到的禅音,悠扬的旋律里流淌着雄奇和激越,为一条河的存在而吟诵。很多时候,我们听不到却能感应到禅音。化声音为虚无,化静物为声音,这是人生的大境界。秋光下,我眼皮底下的一棵胡杨孤独地倾斜着身子,夸张的样子像是给一条河低头哈腰。沙漠上长出一棵树,这好比热锅里蒸出了一株青苗。这是我的想象。事实上,它老了,像一个老人,腿脚支撑不住身子,只好弯下腰。一种树,守望着一条河,在我看来这是精神的写照。
一片芦苇,这是塔里木湖令我很为感动的细节。张扬和安静,是需要用心去选择的。芦苇生长在塔里木湖的水边,茎干中空,叶子翠绿,在风里歌唱,并开出美丽的芦花这是禅音的表述。一条河、一个人、一片芦苇。宁静,一种沁入心灵的宁静,带我进入一种充满禅意的境界。好的景物,需要禅的目光、禅的听觉、禅的心境。在河边,我捡到了一只贝壳,这古老的软体动物化石记录了这条河生机勃勃的历史。这是一条孤独的河流,孤独到只有沙与风在苍天下舞蹈。风,这孤独的斗士,经历了大自然很残酷的折叠,铸了桀骜不驯的品格。它的吼声让河畔的每一道沙脊、每一座沙梁都历经了很狂怒的迁移。我疑心自己穿越了时空进入了鸿蒙开辟的时刻,咫尺、天涯、洪荒,谁也无法真正停留在这肆虐而死寂的世界,塔克拉玛干拒绝诱惑,它只坚守自己的冷漠与倔强。聆听着塔里木湖的风声,我的胸襟在扩张,身上的毛细血管在膨胀,仿佛禅音,灌输进了我的身心。
面对着塔里木湖,我如一个朝圣者般的虔诚。面水静坐凝思,宛若入禅。禅,代表着身心中澄澈的情感、智慧和觉醒。禅门的教旨是:一法不生,万水千山。于是,我稳住心跳,纹丝不动地坐在河边,聆听着一条河的心声。时至中年,我已经没有了年少时的狂热与激情,学会了用一种理的眼光审视自然,审视人生。虽然如此,我还是要为它感动,因为在它的身边,我一次次聆听到禅音。禅音,我生命的向往,被一条河占有的时候,我如何能无动于衷呢?
有专家认为,让罗布泊干涸的是塔里木河的断流。生命与在一条神秘的河流里交替交融。说到底,大地上所有的河流都存在着生命的密码。彭加木是如何消失的,成为20世纪80年代罗布泊科之谜。关于河流的秘密还有多少,人类真的不知道。

四十岁那年,我忽然厌倦了所从事的工作,甚至连生活也厌倦了,被孤独抛弃在一座孤岛上。这年秋天,我一个人去出差,办完事独自去看秦淮河。在我的印象里,秦淮河是条关于女人的河。没有李香君、董小宛、柳如是、陈圆圆一类的女人,它不过是一条普通的河。因了那些姿出众的女人,一条河才让男人们想入非非。
那是个雨天,细密的雨点洒落在秦淮河的水面。我走进一家茶楼,要了一壶红茶,坐在靠窗的位置。茶楼里很静,我一个客人,我品着茶,看着断线般落在河面上的雨点,解脱孤独的心境。供茶的女子清瘦美丽,坐在我身后翻阅着当天的扬子晚报,不时发出低叹,不知是无奈这雨天茶客寂寥,还是为报上的某一则报道中的主人公伤感。
我回过头打量着她。也许是偶然,她也抬眼看我,细眯的眸子闪着亮光,消瘦的脸颊弥漫着诗一般的韵致。很快她埋下了头,我也回过头隔窗而望。雨点刹那间大了起来,水面密匝匝一片。我在想,那些昔的“秦淮八艳”身材是胖还是瘦呢?遐想间,茶楼女子过来为我续茶,细长的手指在我的眼前滑过,思路被打断,我忍不住战栗了一下。她用披肩的秀发遮着眼睛,我无法看清那眸子中的亮光和神韵,却感觉到她是有意用秀发遮住眼睛,却能从秀发的缝隙里观察到我。我心跳着,真想捉住她那只小巧玲珑的手。
当我明白自己走神了时,她却轻盈地走向茶楼那头放响了音乐。我对音乐没有研究,但能听出那是一首古典乐曲,韵律低沉、哀怨如泣。我闭上双眼,沉浸在由乐曲和雨丝交织的凄清氛围中。很久很久,仿佛度过一段漫长的历史岁月。从三国东吴孙权的叱咤风云到东晋书法家王献之与妻桃叶的缠缠绵绵,从董小宛与冒辟疆的生死相恋到李香君的失望遁入空门那些回忆有激扬,有悲凄,也有哀叹。这些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令我温馨。
一曲完了,我走出茶楼,想感受在秦淮河的桥上被雨淋湿的滋味。我倚在桥栏上,望着孤寂的船舫和河面上跳荡的雨点,脑子里却是茶楼女子的面影和白细的手指让我意料不到的是,那女子撑了把绿伞也走出来,站在我身旁用伞罩住了我的头顶。此刻我的脸颊上已有了从头发上滑下的雨水。
远远近近的河边,没有一个人影,只有孤寂的船舫和冷落的楼阁,以及水面和楼阁接连处的绿藤,还有两个陌不相识的男女。静静的,她站在我身边,呼吸匀称而细长,我的心迷离而陶醉大约有五六分钟,雨点停了,她离开我进了茶楼。等我回到茶楼时,那女子却不见了身影,一位胖乎乎的女孩接替了她。胖女孩坐在茶桌旁嗑着瓜子,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又坐了一个多小时,还是不见她的身影。于是我怅然若失地结了茶费,消失在细雨之中。
那个雨天,永远过去了。我的孤独,也奇怪地失踪了。

我的思绪不可抑制地流向童年的河流。我若不描写它们,会应了那句“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告诫。
沣河是有历史的。我所说的历史,是有文字记载的。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丰镐二京,在沣河的东西两岸。历目前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其中有沣水的影子。1945年,祖父带着全家人逃难到陕西,先在西安待了几年,后来定居在秦渡镇。沣水从镇子的身旁流过。
在那儿出生不久,我被母亲抱到了奶妈家。奶妈家在距离秦渡镇以北三华里的阿底村,也在沣河边。母亲当时在镇上的照相馆上班,那时她还年轻,刚刚过了二十岁,刚刚参加工作,那时单位不允许女职工请奶孩子,那时妇女的权益无法像现在这样受到重视和保护。奶妈比母亲大两岁,怀里还有一个孩子,是她的大儿子。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奶奶水达不到奶养两个孩子的条件。她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村妇女,要她把一碗水端,接等地对待亲儿和奶儿,对她来说实在是难为她了。于是,她只能喂饱了自己的儿子,再回过头来用奶水喂我。这样,我常常处于饥饿的。
在我张开小嘴啼哭时,奶妈便把蘸了水的棉球塞进我的嘴里——这是母亲反复向我叙述过的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她也是在我即将离开奶妈家时才听到的。不知是哪个奶妈村里的长舌妇向母亲透露了这一点。为此,母亲对奶妈存有嫉恨。
我是吸着棉球的水,外加一点微不足道的奶水活下来的。这一点我接近没有记忆。我的记忆里只有沣河。
奶后墙有道门,是那种低矮的木门。推开木门,可以下到沣河。奶妈在河水里洗衣、淘菜,盘腿坐在细软的沙滩上捶布。“梆——梆——梆!”布是叠起来铺在石头上。那石头光滑,棒槌和布接触的一霎那产生了一串串的“梆梆”声,很单调,却很响亮。河里的蛙,随着捶布声鸣叫着:“咯哇——咯哇——”
奶妈拉着我跟着河水走,教我念童谣。那句子是这样的:

沣河沣河罗罗/里头坐着哥哥/哥哥出来买菜/里头坐着妖怪/妖怪出来烧香/里头坐着姑娘/姑娘出来磕头/里头坐着孙猴/孙猴出来抡棒/里头坐着皇上

下来的句子记不起来了,之是没完没了。念完,奶妈把我抱进河水里前后摇晃。她是把河水当成一个摇篮,摇着我成长。这种待遇,奶哥是享受不到的,他可怜巴巴地站在河滩上看,有时哭。他哭他的,奶妈不管。河水清澈得像面镜子,瞅瞅四周没人,奶妈脱了衣裳洗身子。有时,我朝河水里小便,奶妈训斥我,让我把小便撒到河岸下的田地里。后来我想,奶心里深藏着对河流的虔诚,宛若她的神灵之水。而我后来对河流的洁癖也正是从奶妈而来的。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有河流情结的人。
沣河是大地的伤,记载着我的疼痛。1962年,因为父母调动了工作,我家离开秦渡镇到了庞光镇,可我依然怀念着沣河,怀念着奶妈,想着童谣,想着蛙声,之是有着太多的念想。可是母亲对奶妈耿耿于怀,我的那些念想也化为泡影。1977年,我的小妹患淋巴癌死了,父亲让我去认奶妈,说是多个人,会让我无灾无难。
去奶妈家的路很好陌生,但凭着一个村名,还有奶父姓童的印象,我找到了奶家。我推开了两扇漆皮斑驳的门,一个四十多岁的妇人惊疑地盯着我。俗话说吃谁的奶像谁,仅凭她的眼睛,我断定她是我的奶妈了,于是毫不迟疑地叫了声。
奶手里端着簸箕,里面盛着黑豆。她一愣,簸箕落地了,黑豆在地上跳跃翻滚。她说了句:你是娃?在我点头的那个瞬间,奶妈哭了。在奶哥的叙述中,我知道了十几年来奶妈一直愧疚着。我走了以后奶妈改了奶哥的名字,换成我的小名:娃。她甚至幻想着再有一次给我喂奶的机会,因此多生了两个儿子,并由此带来了贫困潦倒的现实
奶哥是在沣河岸上向我叙述的,岸上掠过的风诉说着一段逝去的岁月。“咯哇——咯哇——”沣河里起了蛙声,比我童年时听到的苍老了许多。那叫声像在呼唤我:娃——娃——。二十年后,奶妈在愧疚和忏悔中死去。而我只去了那一次,再也没有勇气走进奶家门,这也成为我终生的遗憾和愧疚。每次看见沣河,我向它忏悔。

有河流,会有蛙声。很早的蛙声是从沣河里响起的,再后来出现在曲峪河。曲峪河很普通,无丝毫的人工痕迹,像一个山野村姑的素描画。曲峪河扭曲着身子从庞光镇的南边流过。我赤着脚丫,在拐弯处的一洼水边玩耍。水面浮着好看的花,陪衬着绿的叶子,几只蜻蜓张开翅膀,在花叶上叼食阳光的影子。忽然起了蛙声,起初是一声,其后是相连的数声,再后来形成偌大的一片。花和叶都有节奏地颤动,遮掩了间隙的水面。蛙声让风也匆匆赶来,池塘的阳光拼命地摇荡。
春天的时候,我见到的是蝌蚪。黑黑的身子,在水里乎乎地摇摆。那时,我无法把它和青蛙联系起来。外婆那年从河南老家来到庞光镇。外婆四十岁那年和外公吵架,外公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说是住庙当和尚了。这一走再也没了踪影。从那以后,外婆有点不正常了。记忆里她是穿着一身黑衣,裹着脚,在院子里晃悠。她很少说话,一旦开便让人没头没脑。肚子饿了,她便唠唠叨叨:神仙才不吃饭呢,人不吃饭成神仙了。街上来了收破烂的,她自言自语:嫌我老了,把我这身子拿去了
她带我去河边看水里的蝌蚪,说蝌蚪是青蛙。这么五个字,简洁明了,我却疑惑着,蝌蚪怎么会是青蛙?青蛙的头呢,腿呢,哪儿去了?蝌蚪那乎乎的样子怎么可能是美丽的青蛙?可是外婆懒得解释。她如果这样说:青蛙是蝌蚪变的。都明了了。
她那么瘦小,脑子里怎么装着那么多古怪的东西?母亲也纳闷。有一次她对我说,怪了,你外公没死前她还好好的,怎么现在成了这样子?童年的我不理解蝌蚪是青蛙的事实,外婆表达得也很模糊。我在想,如果把那个“是”换成“变”那不明确了吗?可是外婆偏不这么表达。受外婆的影响,我小时候常生出一些怪念头。比如坐在池塘边,我在想:水里的蝌蚪整天想什么?岸边伏着的身体是我自己的吗?
正午时分,我坐在河边的树下,树荫罩着我。一只青蛙跳上了岸。那家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了气,一鼓一鼓的,圆鼓鼓的眼闪着晶莹的光。奇怪,它不怕我?我瞪大眼珠,和它进行着精神的对峙。我想捉住它回去用水养起来。突然它做了一个跳跃的,水面上起了一阵涟漪。那一瞬间,我的心如那一圈圈的涟漪荡漾开来。那幅画面后来在我生命的长河中挥之不去。人一生积存着诸多烦恼、孤独和沙漠般的空旷,影响着生命的进程。这时我躺在某个幽暗的角落,任思维自然流淌。不经意间,童年那幅画面从脑海里掠过,蜻蜓、蛙声、清风、阳光、间隙的水面,这些都在慰藉着结满伤疤的心灵。
幼年、童年,我的眼目和意识里接触的是河流的影子。帕斯卡尔这样说:“智慧带我们进入童年。”我一直认为,我的童年谈不上智慧,因为它填充着贫穷和饥饿。可是后来又产生了新的想法。虽然贫穷,虽然饥饿,但因为有了黄河、沣河、曲峪河,有了与水亲密触摸的经历,我拥有了智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见智慧是与水相互关联的。

精彩书评: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为了我们心中的美丽中国努力!
——报

“地球变绿”的成(指美国航天局卫星监测到世界“变得越来越绿”)离不开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的“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这展现了中国的担当。
——参消息

在自然景物面前,他观察,他畅想,他追怀历史的况味,他思索景物的审美价值。他的一个优长之处,在于所到一地、一处,浏览之时,必定入微地观察细节。不厌其详,不惮其深。
——有名文学家 阎庆山

他提供给读者的,只是生命的真实体验,以及审美的愉悦。而这,正是文学的真谛。
——中国每新闻集团董事局、编辑 黄一辉

他(赵丰)的文章,表达了对万事万物的一种思,一种追寻,一种解答,一种印证。
——唐都学刊副编审 石晓博

赵丰先生是一个富于探索精神,具有的散文家,也是一个坚持不懈的精神修炼者。
——西安市鄠邑区作协 刘珂
【目录】


河流记  001
高山仰止  031
泥土颂  059
白云  081
夏雨  097
鸟类辞典  111
夏物象  135
很远的树  159
听风吟诵  181
倾听植物的声音  199
远逝的虫子  211
旧址  231
隐居者  255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