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包顺丰】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政治顾问, 澳大利亚人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私人签名藏书及藏书票。 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他在北京的私人图书收藏因其“完璧性”在当时享誉中外。后因北洋军阀政府所贻误,该批藏书被日本三菱财阀第三代人岩崎久弥以3.5万英镑的价款收购并运至东京,成为1924年新建的东洋文库的基础。
  • 【现货,包顺丰】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政治顾问, 澳大利亚人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私人签名藏书及藏书票。 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他在北京的私人图书收藏因其“完璧性”在当时享誉中外。后因北洋军阀政府所贻误,该批藏书被日本三菱财阀第三代人岩崎久弥以3.5万英镑的价款收购并运至东京,成为1924年新建的东洋文库的基础。
  • 【现货,包顺丰】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政治顾问, 澳大利亚人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私人签名藏书及藏书票。 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他在北京的私人图书收藏因其“完璧性”在当时享誉中外。后因北洋军阀政府所贻误,该批藏书被日本三菱财阀第三代人岩崎久弥以3.5万英镑的价款收购并运至东京,成为1924年新建的东洋文库的基础。
  • 【现货,包顺丰】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政治顾问, 澳大利亚人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私人签名藏书及藏书票。 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他在北京的私人图书收藏因其“完璧性”在当时享誉中外。后因北洋军阀政府所贻误,该批藏书被日本三菱财阀第三代人岩崎久弥以3.5万英镑的价款收购并运至东京,成为1924年新建的东洋文库的基础。
  • 【现货,包顺丰】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政治顾问, 澳大利亚人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私人签名藏书及藏书票。 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他在北京的私人图书收藏因其“完璧性”在当时享誉中外。后因北洋军阀政府所贻误,该批藏书被日本三菱财阀第三代人岩崎久弥以3.5万英镑的价款收购并运至东京,成为1924年新建的东洋文库的基础。
  • 【现货,包顺丰】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政治顾问, 澳大利亚人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私人签名藏书及藏书票。 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他在北京的私人图书收藏因其“完璧性”在当时享誉中外。后因北洋军阀政府所贻误,该批藏书被日本三菱财阀第三代人岩崎久弥以3.5万英镑的价款收购并运至东京,成为1924年新建的东洋文库的基础。
  • 【现货,包顺丰】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政治顾问, 澳大利亚人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私人签名藏书及藏书票。 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他在北京的私人图书收藏因其“完璧性”在当时享誉中外。后因北洋军阀政府所贻误,该批藏书被日本三菱财阀第三代人岩崎久弥以3.5万英镑的价款收购并运至东京,成为1924年新建的东洋文库的基础。
  • 【现货,包顺丰】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政治顾问, 澳大利亚人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私人签名藏书及藏书票。 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他在北京的私人图书收藏因其“完璧性”在当时享誉中外。后因北洋军阀政府所贻误,该批藏书被日本三菱财阀第三代人岩崎久弥以3.5万英镑的价款收购并运至东京,成为1924年新建的东洋文库的基础。
  • 【现货,包顺丰】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政治顾问, 澳大利亚人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私人签名藏书及藏书票。 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他在北京的私人图书收藏因其“完璧性”在当时享誉中外。后因北洋军阀政府所贻误,该批藏书被日本三菱财阀第三代人岩崎久弥以3.5万英镑的价款收购并运至东京,成为1924年新建的东洋文库的基础。
  • 【现货,包顺丰】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政治顾问, 澳大利亚人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私人签名藏书及藏书票。 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他在北京的私人图书收藏因其“完璧性”在当时享誉中外。后因北洋军阀政府所贻误,该批藏书被日本三菱财阀第三代人岩崎久弥以3.5万英镑的价款收购并运至东京,成为1924年新建的东洋文库的基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包顺丰】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政治顾问, 澳大利亚人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私人签名藏书及藏书票。 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他在北京的私人图书收藏因其“完璧性”在当时享誉中外。后因北洋军阀政府所贻误,该批藏书被日本三菱财阀第三代人岩崎久弥以3.5万英镑的价款收购并运至东京,成为1924年新建的东洋文库的基础。

9999 八品

仅1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绘制者不详

类别铜版

印制方式黑白

材质纸本

尺寸20 × 14 cm

上书时间2020-02-24

天琅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现货  包邮】【孔网仅见, 重要资料,可能进一步佐证湖南博物馆2014年从佳士得所购皿天全方罍与其原藏器盖并不属同一器物】卢芹斋  C T Loo 1931年中国, 印度和柬埔寨艺术品展览图录
【现货 包邮】【孔网仅见, 重要资料,可能进一步佐证湖南博物馆2014年从佳士得所购皿天全方罍与其原藏器盖并不属同一器物】卢芹斋 C T Loo 1931年中国, 印度和柬埔寨艺术品展览图录 ¥14999.00
【现货 包邮】【孔网仅见】 1894年大清海关总税务司 罗伯特·赫德爵士 彩色版画 英国著名杂志《名利场》刊发
【现货 包邮】【孔网仅见】 1894年大清海关总税务司 罗伯特·赫德爵士 彩色版画 英国著名杂志《名利场》刊发 ¥4999.00
【现货, 包邮】【珍本】 1900年 白犊皮特装 豪华 限量签名 初版 莎士比亚经典名著《威尼斯商人》著名林顿插图本  36桢精美彩图
【现货, 包邮】【珍本】 1900年 白犊皮特装 豪华 限量签名 初版 莎士比亚经典名著《威尼斯商人》著名林顿插图本 36桢精美彩图 ¥4999.00
【现货 包邮】【孔网孤本】1924年初版(非常见1926年版) --《李提摩太》英文名《Timothy Richard of China》 William Edward Soothill 著
【现货 包邮】【孔网孤本】1924年初版(非常见1926年版) --《李提摩太》英文名《Timothy Richard of China》 William Edward Soothill 著 ¥5999.00
【现货 10天到货 包邮】【 孔网仅见】 福尔摩斯夫人藏艺术品 专场拍卖图录 含出自山中商会,卢芹斋,通运公司重要中国艺术品 其中 一对乾隆黄地洋彩葫芦扁瓶 在2012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以1亿7百万港币成交  共232页  Mrs Christian R. Holmes
【现货 10天到货 包邮】【 孔网仅见】 福尔摩斯夫人藏艺术品 专场拍卖图录 含出自山中商会,卢芹斋,通运公司重要中国艺术品 其中 一对乾隆黄地洋彩葫芦扁瓶 在2012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以1亿7百万港币成交 共232页 Mrs Christian R. Holmes ¥100000.00
【现货 10天到货 包邮】【 孔网孤本】【 互联网唯一在售】最为稀缺的限量巨本图录(限量275部,此为176部) 1911年 美国最著名的藏书大家 罗伯特·霍 (Robert Hoe) 所藏 艺术品专场拍卖图录  含大量拍卖市场见所未见的珍稀中国艺术品   厚8.5厘米, 重达8.5公斤
【现货 10天到货 包邮】【 孔网孤本】【 互联网唯一在售】最为稀缺的限量巨本图录(限量275部,此为176部) 1911年 美国最著名的藏书大家 罗伯特·霍 (Robert Hoe) 所藏 艺术品专场拍卖图录 含大量拍卖市场见所未见的珍稀中国艺术品 厚8.5厘米, 重达8.5公斤 ¥200000.00
【现货 包邮】【孔网孤本】WHO'S WHO IN JAPAN      1936/1937
【现货 包邮】【孔网孤本】WHO'S WHO IN JAPAN 1936/1937 ¥4999.00
【现货  包邮】【珍本】 1876年初版 Shakespeare:  Scenes & Characters《莎士比亚戏剧场景人物图鉴》 36幅绝美钢版画 极为难得的原封
【现货 包邮】【珍本】 1876年初版 Shakespeare: Scenes & Characters《莎士比亚戏剧场景人物图鉴》 36幅绝美钢版画 极为难得的原封 ¥4999.00
【现货,包邮】 法国著名女画家 玛丽 罗兰珊 为藏书家 Wassermann 所作酸刻铜版画仕女藏书票  该藏书票贴于 Wassermann 旧藏之由作者Carl Vechten签赠给他的著作Parties一书中,因背胶老化,藏书票已经自然脱落,藏书票本身没有损害。
【现货,包邮】 法国著名女画家 玛丽 罗兰珊 为藏书家 Wassermann 所作酸刻铜版画仕女藏书票 该藏书票贴于 Wassermann 旧藏之由作者Carl Vechten签赠给他的著作Parties一书中,因背胶老化,藏书票已经自然脱落,藏书票本身没有损害。 ¥480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品相以照片为准。藏书票票身有旧书页常见斑点(见照片二,三,四)
商品描述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 袁世凯等多位中国民国总统的政治顾问,澳大利亚人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私人签名藏书一册及其私人藏书票一枚。 此书扉页有前书主篆书藏书印一枚,尾页并印有上海外文书店旧章。

藏书票尺寸:13 x 8.5厘米
书籍尺寸:20 x 14厘米

以下摘自“莫里循其人其事”

https://news.sina.com.cn/c/2007-02-12/173812298905.shtml

“莫理循在中国工作20余年,后期的传奇在于他曾任过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在中国期间,莫理循的一大兴趣是:广泛地搜求与中国有关的图籍,创立了一个在当时蜚声海内外的莫理循图书馆。“莫理循无疑是中国近代历史20世纪初历史转型期的历史见证人和文献的搜集者。”来新夏评价说。

  建立私人图书馆

  1897年3月以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身份抵达中国的莫理循发现“这里没有值得称道的图书馆;只是一些私人手中多少有点零散收集”,“没有关于中国植物学、自然历史和地理的任何书籍”,“需要迫使我建立这样一个图书馆”。这是1924年东京出版的英文《莫理循亚洲文库目录》披露的他热心搜购的一个原因。

但到了1913年,莫理循再次有了卖掉图书馆的想法。他在一封私人密信中写道:“我发现这项工作占据了我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已经感到力不从心了。”

  莫理循在政治顾问这个职位上一直做到第四任总统徐世昌时期。“莫理循后来也很后悔自己的这个选择。”周振鹤说,“因为总统顾问的职位不过是一种摆设而已,重大的事情根本不同他商量。”因此,1917年他回到澳大利亚,看看是否可能开始他第二个人生。这一次,莫理循是痛下决心要把图书馆卖掉了。

  在莫理循展露售书意图后,美国、日本、中国等政府或学者、贤达纷纷表示关注,他们都希望得到这批珍贵藏书,其中以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最为积极。但莫理循其实是想把图书留在中国的。早在1912年莫理循刚刚有了卖掉图书馆的想法时,他就提出“如果中国人购买,我将把我在北京的不动产,即建有防火设备的图书馆送给政府”。

  但1917年正好赶上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北洋军阀政府把大量钱款充作军费,忙于战争,已无暇顾及文化方面的事业。”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来新夏说,“这是贻误莫氏藏书留在中国的主要原因。”其间虽也有人接洽过,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就曾经表示,希望莫理循的图书能够成为南通图书馆的收藏,但询问过价钱后便没了下文。

  最终,莫理循决定以3.5万英镑的价款卖给了日本三菱财团奠基者岩崎弥太郎长子岩崎久弥。“他的想法是,即便这批图籍不能留在中国,也要尽可能将它留在远东。”来新夏说。1917年8月8日莫理循在致丁文江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的藏书要卖掉我觉得很难过,但是要维持它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使我的时间和财力都大感紧张。我本来希望它能留在北京,可是办不到。”

  对于莫理循文库东渡这件事,窦坤认为日本人从莫理循手中购得藏书,其途径还算正当,但来新夏则把日本人的“购书”行为称作“巧取”。“日本人对中国文化典籍的重视由来已久。从古代到近代,不断有日本人来中国淘书。但在近代,他们目的已不再是求知,而纯粹是把中国的文献精华拿去作为日本的文化财产或国宝,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

  来新夏说,“不止莫理循书库,1907年日本三菱财阀岩崎弥之助和岩崎小弥太父子趁陆家危机,以10万元的价格将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陆心源宋楼,以及十万卷楼和守先阁的藏书全部打捆运走,归于静嘉堂文库。”

  莫理循文库东渡后,1924年岩崎久弥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东洋文库。几经扩充,今天的日本人称它是“东方学家的麦加”,而中国人却只能东渡日本去利用莫理循藏书。这段历史也因此成为中国学术的“伤心史”,成为中国学者心中的一大憾事。

  莫理循:从驻京记者到总统顾问

  他的行为有时看起来很矛盾,他对中国怀着复杂的情感,纠缠着自己的后半生

  -本刊记者 / 欧阳海燕

  一张洋面孔,一身长袍马褂,一顶中式小帽,一条拖着的假辫子。这是澳大利亚人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1894年徒步从上海溯长江而上穿越中国时的样子。这年2月至5月,莫理循从上海沿长江西行,经由武汉、宜昌、重庆等地到八莫,行程3000多英里,又从八莫南行抵达缅甸首都仰光。一路上的风土人情令他这个“骄傲”的外国人对中国萌发了出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感激而又同情。感激是因为他碰到的中国人都是那么地“热情好客、彬彬有礼”。同情是因为他亲历了灾荒遗留下的凄凉,看到了形容枯槁的烟鬼。

  “这次西南之旅是莫理循真正与中国的初步接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窦坤说,“他对中国形成了一个基本看法,他厌恶腐败的清政府,但支持改革的洋务派,认为他们是中国的中坚力量。因此,他预言中国在不远的将来,会爆发一场严重的危机,满清王朝将会被推翻,一个汉人皇帝将会坐在皇位上。”

  从英国《泰晤士报》的驻京记者到中华民国总统的政治顾问,这个活跃在清末民初中国历史大变革时代里的外国记者,亲历了从戊戌变法,庚子拳乱,辛丑条约,清末新政,日俄战争,帝、后之丧,直至辛亥革命的全部历史变迁。作为清末民初中国历史大变革时代的一个重要见证人,当他去世时,中国人送给他“中国的莫理循”或“北京的莫理循”这样一些称谓。

  “中国化”

  1895年4月,莫理循的游记《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在伦敦出版,好评如潮。年底即获英国《泰晤士报》总编的召见,从“自助旅行家”转而成为一名职业记者。1897年2月,莫理循被派往中国做驻京记者。

  莫理循抵达北京时,正值英、美、德等国在中国掀起新一轮划分势力范围的热潮。作为一个生活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物,莫理循很自然地把“侵略”理解为“拯救”。“在他看来,强国对弱国的征服不必解释也是天经地义的。”窦坤说,“但有所不同的是,桀骜不驯的莫理循在报道中坚持记者的客观立场--而不是以英国政府的政策为准。”他一方面尽力把各个国家,甚至是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事实予以揭露,另一方面则极力为大英帝国的在华利益呼吁。因为这一“矛盾”的做法,莫理循曾受到过来自英国外交部和《泰晤士报》上层的指责与规劝。

  但莫理循在预测国际局势方面表现出来的杰出才华,又足以令《泰晤士报》感到骄傲。他在许多记者甚至是政治家都还没有看出日本和俄国有发生战争的迹象时,就已经准确地预见了这场战争的爆发,并极力促使它出现。以至于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在华外国人一度称之为“莫理循的战争”。这件事使他声名大噪,甚至成为当时欧美人眼中的“东方问题权威”。莫理循的驻京记者生涯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莫理循对中国怀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想为中国做事,一方面又不愿意不为英国做事,”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来新夏评价说,“这使他的行为有时候看起来很矛盾。”

  “莫理循也是辛亥革命时期,涉及到袁世凯与帝国主义国家和在华外国人的关系时,绕不开的一个人物。”窦坤说。作为一个英国大报的驻京记者,莫理循对辛亥革命持欢迎态度,他迅速向世界报道了此事,说明中国本身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新国家。另外,他也没有动摇支持袁世凯的个人立场,甚至向全世界声明袁世凯是中国唯一的希望。

  此时,莫理循的所做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了作为一名记者的职责范围,俨然一个政治活动家。他曾游说革命党人同意袁世凯为总统,也曾游说日本外交官改变君主立宪立场,还将英国和日本对袁世凯施加压力的行为公诸于众,间接地达到促使日本尽早放弃君主立宪立场的目的。“莫理循已经‘中国化’了。”来新夏说。

  “莫理循的努力从他个人的角度,收获是巨大的,”窦坤说,“由于他支持袁世凯最终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赢得了人们的信任。”而袁世凯也没有亏待他,聘请他为民国政府第一位政治顾问,给了他在《泰晤士报》工作2

  0年都不曾享受过的优厚待遇。

  尴尬的总统顾问

  1912年5月莫理循向《泰晤士报》递交了辞呈,8月与中国政府签约,出任中华民国的政治顾问。新官上任的莫理循踌躇满志,满怀信心地投入到为中国及其政府的服务之中。“他为中国的财政、外交、边境、新闻宣传等撰写了大量备忘录,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窦坤说,“然而对于袁世凯来说,他看重的是莫理循与新闻界的交往优势,企图通过他向外界说明中国的发展与局势,当然其中有很大成分搀杂了他的个人目的。”

  中外舆论对莫理循出任中华民国政府政治顾问这一举动褒贬不一。有外国人批评他:过去曾是一位独立而无所偏袒的观察家,而现在却成了台上的或者幕后的一个角色。中方报纸则对这件事表示出了谨慎的支持和一定的猜疑,他们希望中国政府不要为外国顾问所代表的国家所利用。

  正如一些人所料,很快,莫理循就发现,在涉及到国家交涉如中俄、中英等边境问题时,如果不是他主动撰写备忘录表达想法,袁根本就不向他征求意见。在中俄关于蒙古问题的谈判上,莫理循就曾抱怨:“我因为完全被蒙在鼓里,当然不知道外交总长同俄国公使关于蒙古问题谈了些什么。”

  “事实上,自从莫理循在中国政府的聘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就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尴尬境地,”窦坤说,“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因看到莫理循为新主人效力而对他产生敌意;对于中国人来说,莫理循首先是一个英国人,因而对他存有戒心也就不言而喻。”

  然而,莫理循却对此采取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仍然热情不减地四处奔走,为中国政府争取利益。“莫理循的理想是中国能够强大,希望通过他的努力,出现对中华民国和英国双方都有利的美好局面,那么他也能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窦坤说。

  莫理循的理想当然没能实现。因为当中华民国和英国出现冲突局面的时候,这个中华民国的政治顾问“义无反顾”地站到了英国那一边。1912年9月,他认为中国有爆发抵制运动的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此向英国政府表示,“对中国人,我将运用我的一切影响,甚至以辞职相威胁,阻止他们发生这种野蛮行动。如果出现抵制运动,我们无论如何必须想办法阻止它,甚至不惜越过边境进入云南。”但英国政府却并不领情,反倒认为莫理循干扰政府策略,为中国人说话。“这件事反映了莫理循一贯的作风,以自己的认识、而不是以英国政策为基准理解英国和其他各国的关系。”窦坤分析说。

  莫理循对中国复杂的情感纠缠了他后半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爱中国,希望中国强大,尽管这里不是他自己的国家。1919年4月,57岁的莫理循因病返回英国,在病榻上还在对中国代表团提交会议的文件进行文字修改,当得知巴黎和会同意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利让给日本时,他对此表示了谴责。

  1920年5月初,重病中的莫理循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的一个希望是回到中国。我不愿意死,但如果死也要死在中国,死在多年来对我如此体恤的中国人中。”当月30日,莫理循在英国萨塞克斯郡逝世,带着对中国的怀念。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品相以照片为准。藏书票票身有旧书页常见斑点(见照片二,三,四)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