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研究(1840-1926)
  •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研究(1840-1926)
  •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研究(1840-1926)
  •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研究(1840-1926)
  •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研究(1840-1926)
  •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研究(1840-1926)
  •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研究(1840-1926)
  •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研究(1840-1926)
  •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研究(1840-1926)
  •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研究(1840-192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研究(1840-1926)

280 八品

仅1件

重庆南岸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潘国旗 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0-08-27

锦上添花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品如图,馆藏书,部分折痕,有一颗装订订装订。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潘国旗 著
  •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02
  • 版次 1
  • ISBN 9787505860094
  • 定价 2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70页
  • 字数 320千字
【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研究(1840-1926)》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运用实证分析法、计量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以晚清和北洋时期的国内公债(简称内债)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近代中国国内公债起源、发展的演变历史,对晚清、北洋时期的内债发行、筹募、用途、整理及偿还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内债发行的政治经济背景、发行的详细经过、债额的逐项考证、内债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等方而对近代中国的内债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研究(1840-1926)》认为;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的产生、发展都与战争和军事件关,用之于弥补财政赤字、解决财政困难,即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所发行的公愤极大部分部为非生产性公债,用之于生产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公债为数甚少。因此。从总体上看,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所发行的大量国内公债,未能充分发挥其稳定财政、调剂金融、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同时,《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研究(1840-1926)》也指出,以往学术界在对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内债政策的考察和评述中,偏重于揭露其封建性、殖民性和破坏性等消极作用,而对近代中国内债的两重性分析显得极其缺乏。事实上,晚清和北洋时期所发行的内债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进步性的,应当给予客观评价。
【作者简介】
潘国旗,男,1961年出生,浙江临安人。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财政部科学研究所博上后流动站工作。现为杭州师范学院教授、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巾心成员。自1991年从事本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以来,在《财政研究》、《抗日战争研究》、《近代史资料》、《浙江大学学报》、《经济研究参考》、《毛泽东思想研究》、《浙江社会科学》、《福建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已出版的专著和合著有《国民政府1927~1949年的国内公债研究》、《国民政府外债与官僚资本》(合著)、《新中国外债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合著)等。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研究》(134BZS039),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浙财团研究》(02BZS028),主持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中国内债研究》(N95G18)、《近代中国地方公债研究》(2002XSZ02)、《民国时期浙江财政研究》(05WZT007—4)等。
【目录】
导论
一、概念的界定
二、晚清、北洋时期国内公债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资料概况、基本框架和研究意义

第一章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的起源
一、清朝的由盛转衰及其财政危机
二、近代中国公债的起源

第二章甲午战争后的晚清国内公债
一、甲午战争后的晚清财政
二、甲午战争后晚清政府发行的三次国内公债

第三章北洋时期的国内公债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困境
二、北洋时期国内公债的发行概况
三、北洋政府国内公债政策之评价

第四章北洋时期国内公债与银行业的关系
一、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概况
二、北洋时期国内公债与银行业的关系
三、银行投资公债的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品如图,馆藏书,部分折痕,有一颗装订订装订。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