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三民书局版 黄友棣《音樂創作散記(二)─ 三民文庫186》
  • 台湾三民书局版 黄友棣《音樂創作散記(二)─ 三民文庫186》
  • 台湾三民书局版 黄友棣《音樂創作散記(二)─ 三民文庫186》
  • 台湾三民书局版 黄友棣《音樂創作散記(二)─ 三民文庫186》
  • 台湾三民书局版 黄友棣《音樂創作散記(二)─ 三民文庫186》
  • 台湾三民书局版 黄友棣《音樂創作散記(二)─ 三民文庫186》
  • 台湾三民书局版 黄友棣《音樂創作散記(二)─ 三民文庫186》
  • 台湾三民书局版 黄友棣《音樂創作散記(二)─ 三民文庫186》
  • 台湾三民书局版 黄友棣《音樂創作散記(二)─ 三民文庫186》
  • 台湾三民书局版 黄友棣《音樂創作散記(二)─ 三民文庫18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自营 台湾三民书局版 黄友棣《音樂創作散記(二)─ 三民文庫186》

本书定价新台币70元

25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友棣

出版社台湾三民书局

ISBN9789571416076

出版时间1974-01

装帧平装

页数278页

货号9789571416076

上书时间2024-06-03

孔网新书广场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國內外知名作曲家友棣教授親撰的這部〞音樂創作散記〞,是他學習音樂一生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實錄。主要內容:?樂教經驗與樂曲創作?海外求師與詳研理論?各類樂曲創作的過程?舞蹈劇與清唱劇的創作?編作組曲構想之實 踐?民歌串珠與兒童歌曲的設計?音樂理論與音樂隨筆;共60篇。古典音樂的欣賞要用心靈,至少要用腦子,純用手足則不夠樂味耳。該書勿論是音樂教師,學生,或愛好者,允宜人手一冊,極具參考價值。



【作者简介】

黃友棣(1912年1月14日-2010年7月4日)中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民國元年生於廣東省高要縣,廣東中山大學教育系畢業,獲英倫皇家音樂院提琴學位及義大利滿德音樂研究院作曲文憑。曾任教廣東中山大學師範學院、香港珠海書院等。

從19歲開始,就讀中山大學教育系的黃友棣,決心用音樂當作教育的工具。為了學習鋼琴、樂理,不僅半工半讀,更利用深夜苦練,期間一度因七七事變,阻斷他深造音樂的夢想。在黃友棣對音樂的執著與堅持下,直到1955年,他成功考取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海外聯考的提琴教師證書。

他推動「中國音樂中國化」及音樂全人教育,寓居香港時期,與音樂家林聲翕及作詞家韋瀚章,被稱為「歲寒三友」。膾炙人口的歌曲包括:杜鵑花、問鶯燕、遺忘、當晚霞滿天、我要歸故鄉等。七十二年獲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七十三年獲頒行政院最高文化獎章、八十九年獲高雄市文藝獎終生成就獎。



【目录】


序   

     康謳


去秋我因休假一年,並得到許可前往美國紐約的茱麗雅德音樂學院,研究理論作曲兩學期,今年夏天結束研究後,順道訪問加、英、德、奧、法、義等國的音樂教育,返臺前,路經香港時,得幸先讀黃友棣教授的「音樂創作散記」原稿,拜讀之餘,快何如之!既獲益良深,亦予我以殊多的啟示。我認為這是一本有趣而真實的記錄文獻,他毫不誇張的,以平淡樸實的語句而敘述、說明音樂教師的奮鬥生涯,他要用音樂教學,來使每個人獲得發展,獲得完美的生活,為了幫助聽眾欣賞音樂,他遭遇到許多歡樂與痛苦的經驗,在這些生動而有趣的記錄裏,我們可以得到許多珍貴的參考資料。他由於教人欣賞音樂,乃發覺真正喜愛中國風味的樂曲,只有這類樂曲,才能產生奇妙的親切感,他要使中國樂曲的演奏,有高貴風格,他要掃除那些過份的滑音奏法,因此不得不磨練優秀的演奏技巧,因為要使歌曲配合教育需要,不得不親自編寫樂曲。因為西洋的傳統和聲,不合應用,不得不尋求中國風格的和聲方法。因為民歌素材珍貴,不得不設計編成大型樂曲。這些工作,說來容易,做時卻難,尤其是抗戰期間,物資貧乏,在轟炸、疏散的生活情形下,如何著手?讀了這些文章,當可明瞭教育者的心情,他說:「我原想助眾人渡江,送達音樂的彼岸,因為沒有船,不得不動手造船,因為要造船,乃發覺沒有木材可用,於是不得不種樹,剛剛種下樹苗,風雨又至,然而我不應失望,我必須從絕境裏跳出來,這件事情,未曾有誰委託我做,只為心之所安,所以拿起來做;做得不好,也無須感到難為情。雖然天上的老頭兒,給我以不少的苦惱;但我仍然決心不要雙手空空的回去見他,於是我從此專以傻勁去做這件傻事。」(見第九章「崎嶇的路途」)


這些敘述充分表現出中國儒家的精神,不為名利,只求心之所安。而心之所安,乃是根據「仁者之心」而來。有了「仁者之心」為基礎,還要加上磨練的技巧,與研究學問的熱誠,但是徒有知識與技術,仍然不足以達到成就的階段。他在歐洲苦學六年裏,經常陷入苦惱與焦慮的境況中。終於他從宗教的哲理裏,領悟到犧牲的真諦;更從殉教精神中,領悟到傲人的意義。經過長途旅行後,他在白雪山上,瑞士湖邊,潛思默想,終於他明白了,他說:「必須熟練了古典和聲、現代和聲、調式和聲、然後把它們聯合應用,使它服務於創作目標,以建立現代中國音樂創作的途徑。……我要站在台上,指揮它們站入除伍之中,聽從我的調動。以後我要把舊時所用的方法,嘔吐乾淨,再創新生。」(見第十三章「學習的旅程」)


他在動物園裏,看見蚺蛇褪皮的忍耐,不勝嚮往。他看見蚺蛇的默然忍受,經過長時間的掙扎,終於褪下了舊皮,顯現出鮮艷奪目的彩衣,他突然醒悟,他說:「要做好一件事情,心境寧靜是多麼重要!臨行時,我還忍不住向他多看幾眼,心中想:但願我能學你!你能,我也必能的!」(見第十三章末段)


這是儒家治學精神所在,這種「虛」、「靜」的心靈境界,充分表現了一位學者的藝術修養。蘇東坡詩云:「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在他的音樂創作散記的附篇裏,有幾篇充滿哲理的散文。如:「尋泉記」、「聖哲琪利亞的山林」、「雙夢記」、「山中一日」等,倘能細心的讀讀它們,必然有所獲益。


這本著述最突出的一點,是否定了「藝術至上」的看法,他的基本觀點,乃是儒家的「為人生而藝術」。在作者的序言第一頁上曾說:「不論古今中外,多麼偉大的藝術家,其真正的價值,是屬於教育性質。」這是聖賢所說的「樂者,德之華」的真義。


我一向很欽佩友棣兄的治學態度,他的專心創作,勤於著述的毅力,確實令人敬仰,這本創作散記的問世,對於中國樂壇,必有莫大的貢獻;嘉惠後學,啟迪來玆,亦均有其深長的意義,與宏偉的作用,因此樂為之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