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版书·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版 李济、董作宾、张光直、劳干、屈万里、石璋如、张秉权、饶宗颐、陈槃、李孝定、许倬云等《中國上古史〈待定稿〉(共四冊)》(16开 锁线胶订)
  • 绝版书·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版 李济、董作宾、张光直、劳干、屈万里、石璋如、张秉权、饶宗颐、陈槃、李孝定、许倬云等《中國上古史〈待定稿〉(共四冊)》(16开 锁线胶订)
  • 绝版书·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版 李济、董作宾、张光直、劳干、屈万里、石璋如、张秉权、饶宗颐、陈槃、李孝定、许倬云等《中國上古史〈待定稿〉(共四冊)》(16开 锁线胶订)
  • 绝版书·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版 李济、董作宾、张光直、劳干、屈万里、石璋如、张秉权、饶宗颐、陈槃、李孝定、许倬云等《中國上古史〈待定稿〉(共四冊)》(16开 锁线胶订)
  • 绝版书·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版 李济、董作宾、张光直、劳干、屈万里、石璋如、张秉权、饶宗颐、陈槃、李孝定、许倬云等《中國上古史〈待定稿〉(共四冊)》(16开 锁线胶订)
  • 绝版书·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版 李济、董作宾、张光直、劳干、屈万里、石璋如、张秉权、饶宗颐、陈槃、李孝定、许倬云等《中國上古史〈待定稿〉(共四冊)》(16开 锁线胶订)
  • 绝版书·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版 李济、董作宾、张光直、劳干、屈万里、石璋如、张秉权、饶宗颐、陈槃、李孝定、许倬云等《中國上古史〈待定稿〉(共四冊)》(16开 锁线胶订)
  • 绝版书·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版 李济、董作宾、张光直、劳干、屈万里、石璋如、张秉权、饶宗颐、陈槃、李孝定、许倬云等《中國上古史〈待定稿〉(共四冊)》(16开 锁线胶订)
  • 绝版书·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版 李济、董作宾、张光直、劳干、屈万里、石璋如、张秉权、饶宗颐、陈槃、李孝定、许倬云等《中國上古史〈待定稿〉(共四冊)》(16开 锁线胶订)
  • 绝版书·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版 李济、董作宾、张光直、劳干、屈万里、石璋如、张秉权、饶宗颐、陈槃、李孝定、许倬云等《中國上古史〈待定稿〉(共四冊)》(16开 锁线胶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自营 绝版书·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版 李济、董作宾、张光直、劳干、屈万里、石璋如、张秉权、饶宗颐、陈槃、李孝定、许倬云等《中國上古史〈待定稿〉(共四冊)》(16开 锁线胶订)

本书定价新台币3300元。大16开锁线胶订 4巨册,近3000页,净重13余斤,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1年开始编撰,到最后一册于1984年出版,共历时24年。

855 全新

库存33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济、董作宾、张光直、劳干、屈万里、石璋如、张秉权、饶宗颐、陈槃、李孝定、许倬云、等

出版社中研院史语所

出版时间1972-12

印刷时间1998-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货号9785666712375

上书时间2022-09-10

孔网新书广场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本书定价新台币3300元。


近年來地下發掘出土的考古資料已累積到頗為可觀的數量,發表報告不斷透露了遠古時代中國民族與文化形成的消息。這些史前史的原始資料表現出的時代性質與演進階段,展開一幅甚為錯綜複雜的景象。如何將這批史前史料與中國文明黎明期銜接起來,是治中國上古史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編者的編輯重心在於民族發展與文化演進兩組主題,編成四本,依次如下:第一本「史前部分」,內收論文十三篇,於1972年出版。第二本「殷商篇」,內收論文十四篇;第三本「兩周篇之一‧史實與演變」,收論文十七篇;第四本「兩周篇之二‧思想與文化」,內收論文二十二篇,1985年出版。


李济(1896年7月12日-1979年8月1日),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

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后前往美国留学,就读麻省克拉克大学,学习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硕士学位。

1920年,进入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受民族学家罗兰·狄克森(Roland Dixon)与体质人类学家恩斯特·虎顿(Earnest Hooton)指导,于1923年完成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从而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返回中国。

1924年,开始田野考古。

1925年,29岁的李济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与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同执教鞭。

1926年,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此为中国学者最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

1929年初,应聘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领导并参加了安阳殷墟、章丘城子崖等田野考古发掘,使得发掘工作走上科学轨道,造就出中国第一批水平较高的考古学者。

1936年曾赴欧洲讲学,1938年被推选为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1948年随考古组去台湾,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至1950年兼任台湾大学教授,并主办考古人类学系。1955~1972年,在台湾省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46年还参加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工作,索回日本侵华期间掠去的中国文物。与吴金鼎一起调查过城子崖遗址(吴金鼎先期发现,已作多次调查)并做了第一次小面积的发掘,是山东地区考古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城子崖》一书的总编辑。

他主要致力于殷墟陶器、青铜器的研究,著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又与他人合著有《古器物研究专刊》。


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3日),原名作仁,字彦堂,又作雁堂,号平庐。出生于河南南阳。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在甲骨学、年代学、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

民国十二年(1923年),董作宾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民国十四年(1925年)到十六年(1927年),先后在福建协和大学、河南中州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民国十七年(1928年)到三十五年(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到次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1949年以后兼任台湾大学教授,1956年-1958年任香港大学、崇基书院、新亚书院和珠海书院研究员或教授。1963年病逝于台湾。 

董作宾的学术论文共计约200篇,内签除甲骨学外,涉及商朝历史的许多方面。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二十三年(1934年)曾8次主持或参加殷墟的发掘,随后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主编的《殷虚文字甲编》和《殷虚文字乙编》二书,共选录抗日战争以前1至15次殷墟发掘出土的有字甲骨13047片。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大龟四版考释》一文中,首先提出由“贞人”可以推断甲骨文的时代。之后又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地论证甲骨断代学说;并将殷墟出土的甲骨又划分为5个时期。从而使甲骨文研究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还根据甲骨资料,探讨殷代年历之学,著有《殷历宏》。

台北世界书局和艺文印书馆出版有《董作宾学术论著》和《平庐文存》。1978年艺文印书馆出版有《董作宾先生全集》,分甲、乙编,共12册。董作宾书法及篆刻作品今存《平庐印存》一册。

其他作品有:《一首歌谣整理研究的尝试》(1924)、《卜辞中所见之殷历》(1931)、《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殷墟文字甲编》(1937)、《殷历谱》(1943年)、《西周年历谱》和《殷墟文字乙编》(1951)、《中国年历总谱》(1956,中英文对照)、《中国上古史年代》(1957)。


张光直(1931年4月15日—2001年1月3日),当代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人类学家,考古学家。1974年获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获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0年获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1996年亚洲研究学会授予张光直亚洲研究杰出贡献奖。1931年4月15日生于北京,1943——1946年就读于北平师大附中,2001年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

张光直的研究专长为考古人类学,在美国任教三十多年间,一直致力于考古学理论和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张院士以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和数据,对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和文化有极深入的研究,先后出版专书十余本,论文一百多篇,其中《古代中国的考古》(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一书是西方世界了解中国上古时代历史文化的最主要著作。张光直曾于民国五十八年和六十一年回台湾主持「台湾史前史研究」和「台湾省浊水溪与大肚溪流域自然史与文化史科际研究」两项大型研究计划,其结果不但为台湾古代历史文化的重建有重要贡献,而且对台湾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张光直曾经在四六事件中被逮捕,後来获释。自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毕业後留学美国,取得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

张氏学术主要成就有二:一、开创聚落考古(settlement archaeology)的研究,自1970年代在蔚为风潮;二、将当代文化人类学及考古学的理论以及方法应用在中国考古学领域,代表作《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1986年,中译《古代中国的考古》) 一书迄今仍为涵盖面最广泛且讨论最深入的中国考古学专著。


劳榦先生,历史学家,湖南省长沙人。1907年出生于陕西省商县,193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并兼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5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62年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授,1975年从加州大学退休后为荣誉教授,1982年被聘为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客座教授,2003年8月30日病逝于美国洛杉矶。他的研究范围以汉代为中心,上及上古,下及北魏晋南北朝。对于汉代前后的研究,主要以制度方面为主,也做了不少有关秦汉的政治制度研究,写了不少论文,从中央官制到地方官制都有所论列。如《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既找出了汉代中央机构决定权所在,又找出了汉代宦官和外戚所以能够掌权的关键。如《秦汉九卿考》,说明了秦汉九卿制的演变。睡虎地秦简发现以后,证明了他的看法是正确的。此外,还着有《居延汉简考释》、《汉晋西陲木简新考》、《秦汉史》、《敦煌艺术》、《成庐诗稿》、《劳干学术论文集》、《魏晋南北朝史》等重要著作。另外,在中央研究院集刊、院刊、清华学报等报刊上也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

主要著作

1、《晒蓝本汉简释文》,手稿(1936)。

2、《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21,四川李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3)。

3、《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21,四川李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4)。

4、《居延汉简考释附敦煌汉简校文》(居延汉简考释简号索引,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

5、《秦汉史》(现代国民基本知识丛书第一辑,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2)。

6、《魏晋南北史》(现代国民基本知识丛书第二辑,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4)。

7、《初中历史》(台北:台湾省政府教育厅,1955)。8、《中国史纲》(台北:胜利出版社,1955)。

9、《居延汉简(图版之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21,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7初版,1977再版)。

10、《敦煌艺术》(历史文物丛刊第一辑,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8)。

11、《居延汉简(考释之部)附考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40,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0初版,1986再版)。

12、《史记今注》(中华丛书,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63)。

13、《中国的社会与文学》(文星丛刊40,台北:文星书店,1964)。

14、《从士大夫到小市民》(云天文库,台北:云天出版社,1970)。

15、《劳干学术论文集甲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6)。

16、《汉代政治论文集》(台北:艺文印书馆,1976)。

17、《成庐诗稿》(台北市:正中书局,1979)。

18、《汉晋西陲木简新考》(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5)。

19、《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