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明]石涛 著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号白箱
上书时间2024-07-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明]石涛 著
-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2-10
-
版次
1
-
ISBN
9787543447745
-
定价
9.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铜版纸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在当时以仿古派居主导地位的画坛上,石涛的理论与创作,虽然也被清初名画家"四王"之一的王原祁赞为"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但总的来说,他的名声还不大显著,而石涛则自信"后世自有知音"。后来他终于成为数十年后兴起的"扬州八怪"的先驱。他对扬州画派和近、现代中国绘画有深远影响,至今为中、外所推崇。除画作外,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和后人辑之《大涤子题画诗跋》等。
- 【作者简介】
-
石涛(约1642—约1718年)原名朱若极。是明朝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生于桂林。其父亨嘉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自称监国,被明朝的广西巡抚遣将战败并被擒获。若极被太监携逃全州,后入湘山寺为僧,法名原(元)济,字石涛。在寺中苦学诗、书、绘画。后画中题名常用者有:大涤子、苦瓜和尚(老人)、清湘老(陈、遗)人、清湘枝下人、湘源老人、零丁老人、瞎尊者、膏肓子、小秉客等。在题名与印章中,常于石涛、大涤子、瞎尊者、膏肓子等之前,冠以“清湘”(五代晋至元全州县名)二字,以示其对长于斯的全州的眷恋。
稍长,石涛离全州,遍游湘、鄂、皖、江、浙等名胜山水,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及黄山住了10年左右,结交画家,后至南京(江宁)。他虽入释门,但未挣脱世俗名利观念,想得到清廷重用。清圣祖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两次南巡时,他于南京、扬州两次接驾,献诗画,自称“臣僧”。后又北上京师,结交辅同将军博尔都、户部尚书王等达官贵人,为他们作画。但终因其为明藩王后裔及和尚的身份,上进无望,乃返回南京,废“臣僧元济印”。在南京先后住了约8年,最后定居扬州,作大涤堂,以卖画为生,并总结与整理他多年来绘画实践的经验与理论,使他晚年的作品更加成熟和丰富多采。
石涛,为清初四名画僧之一(其余为弘仁、髡残、八大山人),他以深厚的文化素养、奇特的人生经历,在绘画实践与理论上,刻意突出“创新”。他继承前人的传统,但反对“我为某家奴”、“食某家残羹”,主张“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法自我立”。绘画要从现实的山水、景物中去观察、寻找素材,但决不是简单的临摹,而要有自己的思想、认识与感情,“搜尽奇峰打草稿”(人称其“得黄山之灵”),使“山川脱胎于予”,“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借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发我之肺腑,扬我之须眉”。他还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在师古的基础上要“开今”。他擅长画山水、兰、竹、花果、人物,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尤以奔放纵恣取胜。继承与发展了“以书入画”的文人传统,与整幅画总体艺术构成上节奏的奔放,融成一体,取得统一与和谐。处处体现其脱其古人窠臼的“创新”精神。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