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法律思想史(第六版)
编号:4360698
ISBN:9787300273945[十位:]
作者:刘新 王振东 曹磊 曾宪义 王利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09月
页数:300
定价:42.00 元
参考重量:0.490Kg
-------------------------
新旧程度:6-9成新左右,不影响阅读,详细情况请咨询店主
如图书附带、磁带、学习卡等请咨询店主是否齐全
* 图书目录 *
导言1
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
二、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目的2
*编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章夏商西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7
*节概述7
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8
第二章周公对夏商神权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1
*节“明德慎罚”思想12
一、“明德慎罚”思想的由来12
二、“明德慎罚”思想的内容与实质13
第二节“礼治”思想16
一、周礼的来源与内容16
二、“礼治”的基本原则16
三、周公的“明德慎罚”与“礼治”思想的影响17第二编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三章儒家学派的法律思想23
*节儒家学派概述23
第二节孔子24
一、孔子与《论语》24
二、“仁”是孔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26
三、法的稳定性与继承性:“礼治”及其“损益”和“正名”理论27
四、中庸的法学方法论29
五、德刑关系理论31
六、法律与正直的关系及父子相隐的诉讼原则342/中国法律思想史(第六版)七、无讼理论35
八、诚实信用法律原则与法律面前男女不平等原则36
九、人与法的关系37
十、小结:孔子法律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影响39
第三节孟子39
一、孟子与《孟子》39
二、“仁政之法”的理论基础41
三、“仁政之法”的来源和内容41
四、法、理、孝的关系44
五、民贵君轻说与立法目的论45
六、法律适用过程中慎选司法官吏与慎重对待死刑46
七、“治人”与“治法”的关系:“尊贤使能”与“徒法不能以自行”46
八、守法思想47
九、“执中权时”的法学方法论48
第四节荀子49
一、荀子与《荀子》49
二、性恶论是荀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51
三、“良法”与“恶法”理论:“礼法一体”与“非礼无法”52
四、“明分使群”的法律起源理论55
五、法律本体理论:法律原理、判例、法律条文之间的关系56
六、法律与治国方略:“治人”与“治法”57
七、有关犯罪与刑罚的刑事法律原则58
八、经济立法与环境保护立法的基本原则59
九、荀子的法学理论体系总评价60第四章墨家学派的法律思想62
*节墨家学派概述62
第二节墨子63
一、“兼相爱,交相利”63
二、法律起源论及相关法律思想64第五章道家学派的法律思想68
*节道家学派概述68
第二节老子69
一、“道法自然”69
二、抨击人定法72
三、“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与息讼思想74
第三节庄子76
一、庄子与《庄子》76
二、庄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天道”自然与绝对无为77
三、对儒家和法家的法律思想的批判78
四、庄子的具体法律思想解析80目录/3
第四节道家其他派别与代表人物92
一、关尹92
二、庚桑楚92
三、文子92
四、杨朱93
五、列子93
六、?冠子94
七、稷下道家94第六章法家学派的法律思想96
*节法家学派概述96
第二节申不害97
一、“圣君任法而不任智”的法治论97
二、力主“君人南面之术”的术治论98
第三节慎到99
一、“立公弃私”的立法公私观99
二、“事断于法”的尚法论100
三、“权重位尊”的重势思想101
第四节商鞅102
一、变法思想103
二、“垂法而治”的法治论103
三、“刑无等级”思想105
四、重刑思想与“以刑去刑”106
五、“以吏为师”“以法为教”107
第五节《管子》108
一、《管子》一书及其与齐法家的关系108
二、法的概念与特征110
三、“以法治国”与法的起源及作用112
四、立法思想114
五、执法思想116
第六节韩非117
一、韩非的法治观的理论基础―――历史进化观与人性论118
二、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120
三、韩非的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122
四、韩非的法治观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124第七章农家学派的法律思想128
*节农家学派概述128
第二节许行129
一、“君民并耕”的社会治理思想129
二、以农为主,士、工、商适度分工,劳动者完全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的社会发展模式1304/中国法律思想史(第六版)三、农家(官)治国论131
四、“市贾不二”的国家干预经济“法”(制度)思想132第八章名家学派的法律思想134
*节名家学派概述134
第二节名家学派对各种法律相关概念的正名和界定135
一、名家学派为什么热衷于界定“刑名”等相关概念?135
二、名家对具体概念的正名137
第三节名家学派的具体法律思想138
一、名家的同异理论及法律理想138
二、“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的法律意义140
三、法律应与时俱进的“通变”思想141第九章阴阳家学派的法律思想144
*节阴阳家学派概述144
第二节邹衍145
一、邹衍及其著述145
二、阴阳与五德终始思想145
三、德刑时令说146
四、邹衍的法律思想的历史影响147第三编秦至清代(1840年)的法律思想第十章秦汉时期的法律思想151
*节概述151
第二节秦始皇与李斯152
一、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153
二、维护极端君主专制153
三、崇尚“法治”,推行严刑峻法155
四、实行文化专制155
第三节刘安156
一、无为与安民的法律观156
二、“发于人间”“法生于人”的法律起源论157
三、“应时而变”的历史观与立法思想158
四、“精诚”“无私”的执法思想159
第四节董仲舒160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一统纪”“明法度”160
二、“三纲五常”说161
三、德主刑辅说162
四、《春秋》决狱和“原心定罪”164
第五节王充166
一、批判君权神授和天罚论166
二、主张德刑并用,反对专任刑罚168目录/5
三、法律观上的命定论169第十一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171
*节概述171
第二节曹操173
一、“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174
二、“唯才是举”与“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174
三、赏罚分明与以法治军175
第三节诸葛亮175
一、审势立法,厉行法术176
二、“科教严明,赏罚必信”176
第四节王弼178
一、“名教本于自然”说178
二、无为而治论178
三、反对严刑峻罚179
第五节嵇康179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说180
二、“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181
三、“刑本惩暴,今以胁贤”181
第六节杜预182
一、“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182
二、立法“必审刑名”183
三、“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183
第七节张斐184
一、“以理统法”与“以礼率律”184
二、“刑名篇”的内容与意义185
三、若干法律术语的界定185
第八节刘颂186
一、“复肉刑”论186
二、“划一法律,简而不漏”的立法思想187
三、“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的执法思想188第十二章隋唐时期的法律思想190
*节概述190
第二节杨坚191
一、抑制兼并,减轻赋税与徭役191
二、“以轻代重”,削繁除苛192
三、慎狱恤刑,秉公执法192
四、整顿行政体制,选用良吏193
第三节李世民194
一、“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194
二、法务宽简的立法思想1956/中国法律思想史(第六版)三、纳谏任贤196
第四节韩愈197
一、“道统”说与“性三品”说198
二、国家与法的起源论198
三、礼法兼用,以礼德为先199
四、“君言必信”,“法令大行”200
第五节柳宗元201
一、国家、君主与法律起源论201
二、反对天罚论和司法时令说202
三、礼法统一论203
四、定经界,核名实,均赋役204
第六节刘禹锡204
一、依靠法制,人能胜天205
二、法大行,则国大治206
第七节白居易207
一、刑、礼、道迭相为用207
二、先富后教,止狱措刑208
三、理大罪,赦小过208
四、慎选司法官吏208
五、废肉刑209第十三章宋元时期的法律思想211
*节概述211
第二节包拯212
一、立法当以恤民为本212
二、肃吏治,选清官213
三、执法严明,不避权贵213
第三节王安石214
一、革除弊政,因时立法215
二、创立善法,抑制兼并216
三、礼法兼用,德主刑辅217
四、“有司议罪,惟当守法”218
五、“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219
第四节朱熹220
一、“法者,天下之理”221
二、德治与重刑并用222
三、变法改革与人治223
四、义理决狱,明谨用刑224
五、恤民与省赋224
第五节陈亮225
一、功利主义的法律观225目录/7
二、求真务实,改革弊政226
三、法深无善治227
第六节耶律楚材227
一、崇尚儒学,标榜文治228
二、立法定制、宽刑慎杀228
三、赏罚必信,不徇私情,不畏权贵230第十四章明清时期的法律思想232
*节概述232
第二节丘浚233
一、礼、乐、政、刑兼用,以教化为先234
二、“应经合义”,因时立法234
三、执法“坚如金石,信如四时”235
四、慎刑恤狱235
五、立法以便民为本236
第三节黄宗羲237
一、批判君主专制238
二、君臣共治239
三、学校议政239
四、立“天下之法”,去“一家之法”240
五、工商皆本241
第四节顾炎武242
一、唯物主义与经世致用之学242
二、批判君主专制243
三、立众治之法,以礼为先,疏法省刑244
第五节王夫之245
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与“天理寓于人欲”说246
二、“趋时更新”,因时立法246
三、“必循天下之公”的立法原则247
四、“法贵简而能禁,刑贵轻而必行”248
五、任法与任人结合,严于治吏248
第六节爱新觉罗?玄烨249
一、“力行教化”,“尚德缓刑”249
二、重视吏治,惩治贪蠹251第四编近代的法律思想第十五章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特点、发展阶段、经验教训255
*节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一般特点255
一、近代法律思想发展史是传统法律文化变革史,是中国法律思想“西化”史255
二、近代法律思想变革既头绪繁多又变化多端2568/中国法律思想史(第六版)三、中国近代法律思想的变革一直同反专制、争民主(民权)和救亡图存联系在一起256
四、宪政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主旋律257
第二节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257
一、早期启蒙派258
二、清末统治集团258
三、农民革命派258
四、早期改良派258
五、戊戌维新派259
六、资产阶级革命派259
第三节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经验教训260第十六章早期革新派的法律思想262
*节龚自珍262
一、“更法”“改图”的改革思想263
二、法的概念263
三、法律起源论264
四、经济立法思想265
第二节魏源266
一、“善治民者不泥古”的改革思想266
二、变法必须“便民”267
三、“师夷之长技以制夷”268第十七章改良派的法律思想270
*节康有为270
一、“公羊三世说”与变法思想271
二、鼓吹君主立宪273
三、《大同书》中的“治至刑措”论275
第二节梁启超276
一、救亡图存的变法维新思想277
二、提倡民权和君主立宪278
三、法治与人治相结合的思想280第十八章法律改革派的法律思想283
一、重视法理学研究284
二、中西结合的修律思想288第十九章革命派的法律思想293
一、法治与民主相结合的思想294
二、五权宪法思想296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