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选注:增补本 中国古典小说、诗词 萧涤非 选注;萧光乾,萧海川 辑补 新华正版
¥
35.26
6.8折
¥
52
全新
库存20件
作者萧涤非 选注;萧光乾,萧海川 辑补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9226
出版时间2017-12
版次12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515页
字数397千字
定价52元
货号xhwx_1201642503
上书时间2024-12-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目录:
诗人杜甫(代前言)
例言
期读书游历时期
(公元七一二——七四五)
望岳(五古)
登兖州城楼(五律)
房兵曹胡马(五律)
画鹰(五律)
夜宴左氏庄(五律)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之患,簿领所
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五排)
赠李白(五古)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五古)
赠李白(七绝)
第二期困守长安时期
(公元七四六——七五五)
八仙歌(七古)
春忆李白(五律)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七古)
高都护骢马行(七古)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五古)
乐游园歌(七古)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七古)
兵车行(七古)
丽人行(七古)
前出塞九首(五古)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五古)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五古)
曲江三章章五句(七古)
夏李公见访(五古)
秋雨叹三首(七古)
九寄岑参(五古)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七古)
醉时歌(七古)
天育骠骑图歌(七古)
官定后戏赠(五律)
去矣行(七古)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五古)
后出塞五首(五古)
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
(公元七五六——七五九)
月夜(五律)
悲陈陶(七古)
悲青坂(七古)
对雪(五律)
春望(五律)
哀江头(七古)
塞芦子(五古)
(以上陷安史叛军中作)
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五律)
述怀(五古)
羌村三首(五古)
北征(五古)
彭衙行(五古)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
面别,情见于诗(七律)
春宿左省(五律)
曲江二首(七律)
(以上为左拾遗时作)
至德二载,甫自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
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
悲往事(五律)
望岳(七律拗格)
瘦马行(七古)
赠卫八处士(五古)
洗兵马(七古)
新安吏(五古)
潼关吏(五古)
石壕吏(五古)
新婚别(五古)
垂老别(五古)
无家别(五古)
(以上为华州掾时作)
秦州杂诗二十首(录四五律)
留花门(五古)
月夜忆舍弟(五律)
梦李白二首(五古)
天末怀李白(五律)
捣衣(五律)
空囊(五律)
病马(五律)
送远(五律)
佳人(五古)
发秦州(五古)
寒峡(五古)
龙门镇(五古)
石龛(五古)
凤凰台(五古)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七古)
发同谷县(五古)
剑门(五古)
成都府(五古)
(以上弃官客秦州同谷时作)
第四期漂泊西南时期
(公元七六——七七)
卜居(七律)
为农(五律)
蜀相(七律)
堂成(七律)
江村(七律)
宾至(七律)
狂夫(七律)
野老(七律)
客至(七律)
遣兴(五律)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七古)
恨别(七律)
后游(五律)
春夜喜雨(五律)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七律)
春水生二绝(录一七绝)
所思(七律)
绝句漫兴九首(录六七绝)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录四七绝)
进艇(七律)
赠花卿(七绝)
三绝句(录二七绝)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七律)
戏为六绝句(七绝)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七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七古)
百忧集行(七古)
病橘(五古)
枯椶(五古)
野望(七律)
不见(五律)
花鸭(五律)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五古)
大麦行(七古)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五排)
(以上漂泊成都时作)
客夜(五律)
客亭(五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
九(七律)
有感五首(录一五律)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五排)
王命(五律)
征夫(五律)
早花(五律)
发阆中(七古)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七古)
岁暮(五律)
释闷(七排)
天边行(七古)
阆山歌(七古)
阆水歌(七古)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
严郑公五首(录一七律)
(以上漂泊梓州、阆州时作)
草堂(五古)
四松(五古)
题桃树(七律)
绝句四首(录一七绝)
绝句六首(录三五绝)
绝句二首(五绝)
登楼(七律)
宿府(七律)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五古)
丹青引(七古)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五古)
忆昔二首(七古)
除草(五古)
去蜀(五律)
旅夜书怀(五律)
三绝句(七绝)
(以上重归成都草堂及漂泊云安时作)
白帝城高楼(七律拗格)
八阵图(五绝)
负薪行(七古)
能行(七古)
夔州歌十绝句(录三七绝)
古柏行(七古)
白帝(七律拗格)
存殁号二首(录一七绝)
诸将五首(七律)
秋兴八首(七律)
咏怀古迹五首(录三七律)
壮游(五古)
昔游(五古)
遣怀(五古)
宿江边阁(五律)
历历(五律)
解闷十二首(录五七绝)
阁夜(七律)
缚鸡行(七古)
愁(七律拗格)
麂(五律)
昼梦(七律拗格)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录一五律)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号绝句
十二首(录三七绝)
驱竖子摘苍耳(五古)
复愁十二首(录五五绝)
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五古附:元结诗)
又呈吴郎(七律)
暇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勤耕牛,
兼书触目(五古)
登高(七律)
九(七律)
虎牙行(七古)
写怀二首(录一五古)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七古)
冬至(七律)
归雁(五绝)
(以上漂泊夔州时作)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七古)
江汉(五律)
送韦二少府匡赞(七律)
暮归(七律拗格)
晓发(七律拗格)
蚕谷行(七古)
登岳阳楼(五律)
岁晏行(七古)
南征(五律)
遗遇(五古)
宿花石戍(五古)
客从(五古)
清明二首(录一七排)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
御(七古)
楼上(五律)
追酬故高蜀州人见寄并序(七古附:高适诗)
小寒食舟中作(七律)
江南逢李龟年(七绝)
白马(五古)
逃难(五古)
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 至县, 呈聂令。 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时属江涨,泊于方田(五古)
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五律)
长沙送李十一衔(七律)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
奉呈湖南亲友(五排)
(以上漂泊湖北、湖南时作)
附录:《杜甫诗选注》批注
批注辑录说明
正文中批注
封页等处补注
附记
内容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也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等。出生于河南巩县。杜甫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之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也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流传至今有一千四百余篇,他的诗歌集中反映安史之乱及其以后的社会历史,被后世誉为“诗史”,代表的作品有“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秋兴八首等。杜甫诗选注是研究杜诗学者萧涤非先生的代表作,该书以编年体方式将杜诗按杜甫生分为四个时期,选取281首作品,注解时除了“以杜解杜”、“以史证杜”、征引古人注杜成果,还包涵了作者自己的订和议论,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很好的可读。该书是当代杜诗选本的代表著作。
作者简介:
萧涤非(19061991),江西临川人。1930年于清华大学,1933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后到山东大学任教。争时期去西南联大。胜利后于1947年回山东大学,历任中文系主任、教授,硕士、博士导师。在杜甫、乐府、文学史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被誉为学者、一代宗师、乐府及唐诗研究的人士。著有杜甫研究杜甫诗选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等。
精彩内容:
人杜甫——代前言一杜甫是我国历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我国历同情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的崇高精神。自唐以来,他的诗即被公认为“诗史”。杜甫生于公元七一二年,死于公元七七年,他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七五五年的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杜甫经历了安史乱前的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过程。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他和共度乱离的生活,这使他有可能深刻地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而诗,便是他有力的武器。杜甫不是贵族,但也并非劳动出身。他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这一历史条件,也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同情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正是这样表明着的。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游历时期。这时正当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诗人从小“好学”,七岁时已开始吟诗:“七龄思即壮,开咏凤凰。”由于刻苦学,使他能够从“读书破万卷”以至“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从二十岁起,他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漫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在游齐、赵期间,他结交了李白和高适,除打猎取乐外,他们也经常赋诗或。对这段游历,诗人晚年还很向往:“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深入现实,因此快意诚然是快意,却没有给他的创作带来光彩。在现存不到三十首的诗中,还没有代表的佳作。这只是他的创作的准备时期。杜甫走向,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这是安史大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诗人已丧失了他的“裘马”了。在饥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想到退隐,作一个“潇洒送月”的巢父、许由,但他毕竟还是选择了另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生活折磨了杜甫,也玉成了杜甫,使他逐渐走向,深入生活,看到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大乱剧烈的时期,岌岌可危,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在陕北,他曾经和一起逃难;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安史叛军的屠杀焚掠,和一同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诗人没有丧失气节,消极地等待长安的恢复,而是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只身逃出长安。在为官期间,由于和肃宗政见不合,他仍多次获得深入生活的机会。在回州的途中,在羌村,在新安道上,他看到了各种惨象,他和父老们、和送行的母亲们,哭在一起。安史之乱,原是由统治阶级爆发的一次带有民族盾质的叛乱。由于大野心家安禄山实行民族歧视,到处烧杀掠,这使得唐王朝进行的乱战争具有维护统一、制止分裂的正义,得到广大的支持。历史表明:当时不仅大河南北的纷起抗击,白面书生也拿起了武器:“赴敌甘负戈,论兵勇投笔。”(刘长卿吴中闻潼关失守)诗人畅当便是其中之一。甚至妇女也自动参军,旧唐书?肃宗纪:“卫州妇人侯四娘、滑州妇人唐四娘、某州妇人王二娘,相与歃血,请赴行营讨贼,皆补果毅。”回纥等少数民族也出兵“助顺”。这说明定安史叛乱是符合愿望的。杜甫对待这次战争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他哀悼那为国牺牲的“四万义军”,他告诫文武官吏要“戮力扫”,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一方面还是勉励参战。由于深入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公元七五九年七月,杜甫弃官由华州经秦州、同谷,吃尽千辛万苦,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开始他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杜甫的弃官,并不是立意要走向,但实际上他从此却真是走向了。在漂泊的十一年中,除了几个月的幕府生活外,他基本上是生活在中间的,所以说“晚憩必村墟”、“田父实为邻”。他爱和劳动往来,并有着深厚的友谊,这从“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枣熟从人打”、“药许邻人”一类诗句也可以看出。愈爱也愈憎厌官僚,所以他曾公开的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邻舍未曾嗔。”在这漂泊的十一年中,杜甫生活仍然很苦,常常不要逃难和挨饿受冻。前人说杜甫是个“菜肚老人”(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实际上他往往是连菜也没得吃,而且也并不始于老年。在他逝世不久以前,还因为逃难而挨了五天饿。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是向看齐,觉得自己比还是好得多。但是,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杜甫都是一刻也不曾忘记、和政治的。比如漂泊夔州时,关于朝廷的消息,他是问之于地方官的,所谓“朝廷问府主”;有时也问之于过往的使者,所谓“相看多使者,一一问函关”。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他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写了一千多首诗。他说:“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又说:“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正是诗人忠实的自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岁晏行等都是这期的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质,形式也更多样化。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七七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途中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祖国和后的哀念。在被奴役的时代,却要作的代言人,诗人的身后萧条,自不在话下。八一三年,仅由他的孙子杜嗣业“收拾乞丐”,才把停在岳阳的灵柩归葬偃师。诗人的遗体还漂泊了四十三年。从以上简单的叙述,我们已可看出杜甫和的关系和他如何接近的过程。前人说:学杜诗“须是范希文(范仲淹)专志于诗,又是一生困穷乃得”(清吴乔围炉诗话卷四)。不是没有道理的。杜甫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由于他的接近的生活实践,对儒家学说也有所突破。比如,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是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前人说杜甫的许多五言律诗都可作“奏疏”看,其实何止五律?儒家也谈“节用爱民”,“民为贵”,但一面又轻视劳动、轻视劳动,杜甫与之相反,他热爱劳动,也欢喜劳动,并甘心为广大的牺牲自己。儒家严“华夷之辨”,杜甫却在程度上摆脱了这种狭隘思想,他是反对和亲的,但并非无条件的反对。他说:“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并责备唐王朝:“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由于时代、阶级的,他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但是杜甫的忠君是和爱国爱民密切结合的,所以苏轼可以说杜甫“一饭未尝忘君”,而周紫芝也可以说“少陵有句皆忧国”。对此,我们必须作具体分析,把与糟粕区别开来。二说:“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的态度如何,在历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杜甫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这从以下几方面都可看出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的无限同情,是杜甫诗歌深刻的思想的个特征。他不仅广泛地反映了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的思想感情和要求。在“三吏”、“三别”中,反映出各种类型的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在赴奉先咏怀中,他正确地指出了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养活了剥削阶级:“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并一针见血地揭穿了封建社会中的黑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又呈吴郎中,他通过寡妇扑枣的描写,说出了穷人心坎里的话:“不为困穷宁有此?”并进一步把“盗贼”的根源,归咎于封建统治者本身的骄奢荒:“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在遭田父泥饮中,他还热情地歌颂了劳动那种天真淳朴的优良品质。“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作为一个曾经侍候过皇帝的人,对待劳动竟能持此种态度,是极为可贵,富有进步意义的。也正因为诗人是这样一副热心肠,在杜甫笔下,我们才能看到如此众多的形象。他对的同情竟达到如此高度:只要一想到的痛苦,他便忘怀了自身的痛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他还是“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却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宏愿,并宁愿以“冻死”来换取广大饥寒无告者的温暖。“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是杜甫诗歌深刻的思想的第二个特征。正如上引诗句所表明的那样,杜甫是一个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同时他也要求他的朋友们能够“济时肯杀身”、“临危莫爱身”。因此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热忱。可以这样说,他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当危难的时候,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如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旦大乱初定,他又兴奋得流泪,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也可以这样说,凡是有关命运的政治、军事各方面的重大事件,我们几乎都可以在杜甫的诗中找到反映。杜甫从切身体会中感到,要抵抗敌人,必须拿起武器,进行战斗。因此,他大声疾呼:“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寄董卿嘉荣)而“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州杂诗),也决不只是写的一匹“老骕骦”,而是蕴含着一种急欲杀敌致果的报国心情在内的诗人自己的形象。因此,“三吏”、“三别”,从深刻的意义上来说,并非只是揭露兵役黑暗、同情痛苦的诗,同时也是爱国诗篇。因为在这些诗中也反映出并歌颂了广大忍受痛苦的高度的爱国精神。“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这是的呼声、时代的呼声,也是诗人通过新娘子的发出的爱国号召。黄家舒说:“均一兵车行役之泪,而太黩武,则志在安边;神京陆沉,则义严讨贼。”(杜诗注解序)是颇得要领的。“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一个爱国爱民的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会怀着强烈的憎恨,而这也是杜诗深刻的思想的第三个特征。他的讽刺面非常广,也不论对象是谁。在兵车行中,他讽刺的头直指封建高统治者唐玄宗,揭露他的穷兵黩武给和造成的严重灾难:“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宰相杨国忠兄妹,当时炙手可热,势倾天下,但杜甫在丽人行中却讥讽他们的荒,在赴奉先咏怀中并把他们这种生活和的苦难联系起来,和命运联系起来。他一方面唱出“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另一面他又一再警告统治者要节俭,认为:“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唐肃宗、代宗父子信用鱼朝恩、李辅国和程元振一班宦官,使掌兵权,杜甫却大骂“关中小儿坏纪纲”,认为只有把他们杀掉,才会有转机:“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在冬狩行中,他讽刺地方军阀只知打猎取乐:“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伴随着叛乱而来的,是官军的屠杀,三绝句之一作了如下的暴露:“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当官吏的贪污剥削有加无已,岁晏行揭露:“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针对这些现象,作为一个同情疾苦的诗人,难怪杜甫有时竟是破大骂,把他们比作虎狼和凶手:“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但阶级的局限,使杜甫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忠告他的朋友们要做清官:“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均。”真是“告诫友朋,若训子弟”(杜诗胥钞)。除上述三方面这些和当时政治、社会直接有关的作品外,在一些咏物写景的诗中,也都渗透着的思想感情。比如说,同是一个雨,杜甫有时则表示喜悦,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使是大雨,哪怕茅屋漏了,只要对有利,他照样是喜悦:“敢辞茅苇漏,已喜禾黍高。”(大雨)但当久雨成灾时,他却遏不住他的恼怒:“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九寄岑参)可见他的喜怒是从的利益出发,以的利益为转移的。咏物诗中,如萤火、麂等,也都可以看作政治讽刺诗。吴乔说“诗出于人,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之诗”,并指出杜甫的为人,是“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围炉诗话卷四),这话很有见地,也是确实的。杜甫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河山,他那些抒情诗和描写山川风物的纪行诗,也同样可以看到他同情的思想感情。“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祖国的江山竟成了诗人的肺腑。三“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白居易说得对,的确是要好诗的,杜甫也确实没有辜负的期望,留下了许多好诗。他的诗,是我国可宝贵的遗产的一部分。杜甫异常重视诗的艺术功夫,除戏为六绝句外,和李白、高适、岑参、孟云卿等也常常提到“”的事。他对于一篇诗的要求非常严格,即所谓“毫发无遗憾”。为了达到这种无缺的艺术境界,他的创作态度也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他不只是“颇学阴何苦用心”、“新诗改罢自长吟”,而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杜甫的诗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我们可以先谈谈他的叙事诗。这类诗特别值得我们珍视。杜甫以前,文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叙之事的更少。杜甫的叙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表现他的现实主义特为突出,为充分。我觉得,杜甫的叙事诗中,有许多艺术特值得我们重视。例如,诗人善于选择并概括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他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通过典型化而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的。杜甫还善于选择和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往往从同一类型的许多人物中只着重描写一个,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例如兵车行,只写他和那行人的谈话,但千万行人的悲惨命运也显示无馀。前出塞、后出塞等,同样可以作为例证。寓主观于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