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控制 电子、电工 焦宗夏,姚建勇 新华正版
  • 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控制 电子、电工 焦宗夏,姚建勇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控制 电子、电工 焦宗夏,姚建勇 新华正版

110.59 7.0折 158 全新

库存2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焦宗夏,姚建勇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0266

出版时间2016-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356页

字数428千字

定价158元

货号xhwx_1202324615

上书时间2024-06-16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章 绪论 1

1.1 电液伺服系统中的控制问题 1

1.2 本书章 节安排 5

参文献 6

第2章 电液伺服系统非线建模与反馈线化控制 8

2.1 电液伺服系统线模型及特分析 8

2.1.1 线化建模 8

2.1.2 多自由度负载建模 10

2.1.3 阀控执行器的非线分析 13

2.2 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模型 14

2.3 模型对比实例 16

2.4 基于准确模型的反馈线化控制策略及频宽拓展 18

2.4.1 由非线到线的坐标变换 18

2.4.2 干扰抑制分析 21

2.4.3 高频鲁棒控制器的输入输出特及干扰抑制分析 23

2.4.4 实验验证 24

2.5 本章小结 33

参文献 33

第3章 面向模型不确定的电液伺服系统自适应鲁棒控制 34

3.1 电液伺服系统直接自适应鲁棒控制 34

3.1.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35

3.1.2 不连续的参数映 36

3.1.3 自适应鲁棒控制器的设计 37

3.1.4 自适应鲁棒控制器的能及分析 41

3.1.5 验证 44

3.2 电液伺服系统间接自适应鲁棒控制 49

3.2.1 控制器的设计 50

3.2.2 受控的参数自适应过程 50

3.2.3 间接参数自适应律设计 52

3.2.4 验证 54

3.3 本章小结 57

参文献 57

第4章 光滑干扰非线鲁棒控制 58

4.1 电液伺服系统误差符号积分鲁棒控制 58

4.1.1 误差符号积分鲁棒控制器的设计 59

4.1.2 及实验验证 62

4.2 基于反演设计的电液伺服系统自适应积分鲁棒控制 66

4.2.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66

4.2.2 非线自适应积分鲁棒控制器的设计 68

4.2.3 对比实验验证 72

4.3 电液伺服系统自适应误差符号积分鲁棒控制 83

4.3.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83

4.3.2 自适应误差符号积分鲁棒控制器的设计 85

4.3.3 自适应误差符号积分鲁棒控制器的能及分析 86

4.3.4 对比实验验证 88

4.4 本章小结 98

参文献 98

第5章 基于模型的非线摩擦补偿与低速伺服控制 100

5.1 常用的摩擦模型 101

5.1.1 静态摩擦模型 101

5.1.2 动态摩擦模型 102

5.2 基于lugre模型的摩擦补偿控制策略 103

5.2.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103

5.2.2 基于lugre模型的自适应鲁棒摩擦补偿控制器的设计 105

5.2.3 自适应鲁棒控制器的能 109

5.2.4 验证 111

5.3 基于改进型lugre模型的摩擦补偿控制策略 116

5.3.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117

5.3.2 新型连续可微的静态摩擦模型 118

5.3.3 改进型lugre摩擦模型及系统重构 119

5.3.4 基于改进型lugre模型的自适应摩擦补偿控制器的设计 122

5.3.5 自适应控制器的能 126

5.3.6 对比实验验证 128

5.4 本章小结 135

参文献 136

第6章 电液伺服系统重复控制 137

6.1 传统的重复控制策略 137

6.2 电液伺服系统自适应鲁棒重复控制 142

6.3 电液伺服系统非线自适应重复控制 147

6.3.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147

6.3.2 非线自适应重复控制器的设计 149

6.3.3 对比实验验证 158

6.4 本章小结 164

参文献 164

第7章 电液伺服系统非线参数自适应及运动约束控制 166

7.1 含分母非线参数的自适应鲁棒控制 166

7.1.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166

7.1.2 符号定义及不连续映 169

7.1.3 自适应鲁棒控制器的设计 169

7.1.4 能定理 173

7.2 电液伺服系统加速度约束控制 174

7.2.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175

7.2.2 符号定义及不连续映 176

7.2.3 控制器的设计 177

7.2.4 能定理 180

7.2.5 系统速度、加速度约束及控制器参数整定 181

7.2.6 验证 181

7.3 电液伺服系统输出约束控制 186

7.3.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186

7.3.2 符号定义 187

7.3.3 控制器的设计 188

7.3.4 能定理 191

7.3.5 验证 191

7.4 本章小结 193

参文献 194

第8章 电液伺服系统输出反馈控制 195

8.1 液压马达位置伺服系统输出反馈鲁棒反演控制 195

8.1.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195

8.1.2 非线输出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196

8.1.3 对比实验验证 201

8.2 单出杆液压缸位置伺服系统输出反馈控制 208

8.2.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208

8.2.2 系统输出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210

8.2.3 分析 215

8.3 本章小结 218

参文献 219

第9章 电液负载模拟器及其速度同步控制 220

9.1 电液负载模拟器的基本 221

9.2 电液负载模拟器的复杂数学模型的建立 222

9.2.1 负载模拟器动力执行机构的数学模型 222

9.2.2 负载模拟器其他环节的数学模型 226

9.3 简化模型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228

9.4 复杂模型的特分析 230

9.5 基于舵机控制信号的负载模拟器的速度同步控制 235

9.6 本章小结 238

参文献 238

0章 基于速度同步思想的复合同步加载控制 239

10.1 复合速度同步控制策略 239

10.1.1 数学建模 239

10.1.2 结构不变与传统速度同步方法的理论及应用分析 241

10.1.3 虑舵机刚度的速度同步补偿算法 244

10.1.4 复合速度同步控制算法 247

10.1.5 复合速度同步控制器的补偿参数确定规则 250

10.1.6 实验验证 252

10.2 基于舵机指令前馈的同步加载控制策略 261

10.2.1 同步控制器设计 261

10.2.2 实验验证 263

10.3 本章小结 266

参文献 266

1章 电液负载模拟器的自适应速度同步复合控制 267

11.1 自适应速度同步复合控制思想 267

11.2 自适应速度同步控制器设计 269

11.2.1 舵机和加载系统的速度频域模型 269

11.2.2 速度同步控制器结构 270

11.2.3 基本概念与相关定理 272

11.2.4 主要结论 273

11.3 研究 276

11.3.1 基于amesim/simulink的联合环境 276

11.3.2 多余力 278

11.3.3 动态加载 281

11.4 实验验证 284

11.4.1 多余力实验 285

11.4.2 动态加载实验 287

11.5 本章小结 290

参文献 291

2章 电液负载模拟器自适应鲁棒控制 292

12.1 电液负载模拟器自适应鲁棒非线控制 292

12.1.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292

12.1.2 自适应鲁棒力控制器设计 294

12.1.3 验证 298

12.2 电液负载模拟器高动态自适应鲁棒输出反馈控制 302

12.2.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302

12.2.2 自适应鲁棒力控制器设计 303

12.2.3 实验验证 308

12.3 电液负载模拟器自适应鲁棒反步控制 314

12.3.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314

12.3.2 自适应鲁棒反步力控制器设计 314

12.4 本章小结 320

参文献 320

3章 电液负载模拟器静态加载摩擦补偿 321

13.1 基于动态摩擦模型的非线鲁棒控制 321

13.1.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321

13.1.2 控制器设计 324

13.1.3 实验验证 328

13.2 基于光滑lugre模型的自适应鲁棒控制与摩擦补偿 332

13.2.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332

13.2.2 控制器设计 333

13.2.3 验证 336

13.3 本章小结 339

参文献 339

内容简介:

电液伺服系统所具有的强非线的模型特征和各类模型不确定,已成为制约系统控制能提升的瓶颈因素。本书以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控制为研究目标,系统阐述作者及课题组在该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焦宗夏、姚建勇编著的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控制共13章:章为绪论,第2~8章主要论述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非线控制方法,第9~13章论述带强运动干扰的电液力伺服系统的非线控制方法。各章均以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模型为控制器设计的基础,重点虑如何补偿各类模型不确定对系统伺服能的影响,并分别介绍了不同工况下应采取何种控制策略以达到提升系统控制能的目的。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液压传动与控制方向的参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

作者简介:

    焦宗夏,1963年生,辽宁沈阳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百千万人才工程重量人选(2007),杰出青年科学获得者(2008),特殊津贴专家(2012),973首席科学家(2014),第六届科技工作者(2014),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2016)。1991年于浙江大学博士,同年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做博士后;1993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至今;2000年1月~7月于德国汉堡一哈堡科技大学任客座教授。现任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重量主任,中国航空学会机电分会主任委员,第七届院学科评议组成员。获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获发明专利35项;发表被ci收录67篇,ei高被引3篇,ei收录2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2部,编译著5部。主要研究领域为飞机液压系统振动、电液伺服系统及装备、机载电液动力与作动技术。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