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史(全2册) 典藏版 中国哲学 冯友兰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哲学史(全2册) 典藏版 中国哲学 冯友兰 新华正版

102.03 3.8折 266 全新

库存4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友兰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等

ISBN9787554616130

出版时间2021-01

版次1

装帧其他

开本32

定价266元

货号xhwx_1202712021

上书时间2024-05-13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1、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10;  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汇通古今,融贯中西,以现代眼光重构中国哲学。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2、中国传统普及图书,是一般大众学、了解中国、思想、哲学等不可错过的高品质读物。 3、多所世界知名高校的中国哲学课程的通用教材,对很多西方人而言,冯友兰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是冯友兰。 4、当前市面中国哲学史多个版本,本次出版以通行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底本,相互参校三松堂全集本(三松堂全集全15册,是目前收录冯先生著作全面的版本,由其女婿蔡仲德倾心主编。)邀请专家审稿,尽量反应冯先生作品原貌。5、附录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史60余万字,小史不足6万字,满足迅速了解“极简中国哲学”的读者的需求。 6、上下两册精装、函套包装,设计精美、典雅大气,烫金工艺,封面特种皱纹纸,柔软耐折。内文73微涂纸,自然环保不反光。 7、小开本,32开本,精巧轻灵,厚重的学术尽量轻便,便于读者阅读、携带。 8、附录陈寅恪、金岳霖的审查报告三篇,体现学界审定情况。 9、冯友兰之女宗璞版本。

目录:

上册
一篇子学时代
一章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003
(二)哲学之方法005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006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006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007
(六)哲学之统一010
(七)哲学与哲学家011
(八)历史与哲学史012
(九)历史与写的历史014
(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016
(十一)历史是进步的017
(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018
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020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021
(三)子学时代之终结027
(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028
(五)古代著述体裁030
第三章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的哲学的思想
(一)鬼神032
(二)术数035
(三)天038
(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039
(五)人之发现040
第四章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048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055
(三)正名主义060
(四)孔子以述为作063
(五)直、仁、忠、恕066
(六)义利及072
第五章墨子及前期墨家
(一)关于墨子之证075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时代078
(三)墨者为一有组织的团体079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081
(五)何为之大利084
(六)兼爱087
(七)的制裁091
(八)政治的制裁094
(九)余论097
第六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099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101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103
(四)善109
(五)孟子反功利115
(六)天、及浩然之气116
第七章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120
(二)陈仲子128
(三)许行、陈相128
(四)告子及其他人论者129
(五)尹文、宋131
(六)蒙、田骈、慎到136
(七)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142
第八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一)老聃与李耳149
(二)《老》学与庄学151
(三)楚人精神153
(四)道、德155
(五)对于事物之观察158
(六)处世之方161
(七)政治及社会哲学163
(八)《老子》对于欲及知之态度165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167
第九章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一)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169
(二)惠施与庄子171
(三)《天下篇》所述惠施学说十事174
(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177
(五)公孙龙之“白马论”179
(六)公孙龙所谓“指”之意义181
(七)公孙龙之“坚白论”182
(八)公孙龙之“指物论”184
(九)公孙龙之“通变论”186
(十)“合同异”与“离坚白”188
(十一)《天下篇》所述辩者学说二十一事189
(十二)感觉与理智193
第十章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一)庄子与楚人精神195
(二)道、德、天196
(三)变之哲学199
(四)何为199
(五)自由与等203
(六)死与不死207
(七)纯粹经验之世界210
(八)逍遥213
(九)庄学与杨朱之比较214
第十一章《墨经》及后期墨家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216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218
(三)论知识221
(四)论“辩”226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231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233
(七)《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237
(八)《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239
(九)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241
第十二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一)荀子之为学245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246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247
(四)天及249
(五)荀子之心理学252
(六)社会之起源256
(七)礼论、乐论258
(八)王霸259
(九)正名262
第十三章韩非及其他法家
(一)法家之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之趋势269
(二)法家之历史观272
(三)法家之三派273
(四)三派与韩非274
(五)法之重要275
(六)正名实277
(七)严赏罚279
(八)恶280
(九)无为282
(十)法家与当时贵族285
第十四章秦汉之际之儒家
(一)关于礼之普通理论287
(二)关于乐之普通理论291
(三)关于丧礼之理论293
(四)关于祭礼之理论297
(五)关于婚礼之理论301
(六)关于孝之理论303
(七)《大学》307
(八)《中庸》313
(九)《礼运》319
第十五章《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传》之作者320
(二)八卦及阴阳322
(三)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327
(四)宇宙间事物变化之循环328
(五)易象与人事329
(六)《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334
第十六章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
(一)儒家之六艺论338
(二)儒家所以能独尊之原因340
附录
审查报告一
审查报告二
下册
第二篇经学时代
一章 泛论经学时代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007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008
(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011
(四)元、天、阴阳、五行012
(五)四时014
(六)人副天数018
(七)情020
(八)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022
(九)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027
(十)灾异031
(十一)历史哲学032
(十二)《春秋》大义037
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一)纬与谶044
第二篇经学时代
目录(二)所谓象数之学045
(三)阴阳之数048
(四)八卦方位050
(五)卦气053
(六)孟喜、京房054
(七)音律配卦058
(八)其他纬书060
(九)阴阳家与科学063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一)“古学”与刘歆064
(二)扬雄065
(三)王充073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
(一)玄学家与孔子083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084
(三)阮籍、嵇康、刘伶091
(四)《列子》中之唯物论及机械论095
(五)《杨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观096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
(一)向秀与郭象104
(二)“独化”105
(三)宇宙间事物之关系108
(四)天然及人事之变化109
(五)“无为”111
(六)圣智113
(七)“逍遥”116
(八)“齐物”118
(九)“至人”121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一)中国佛学与之思想倾向124
(二)佛家与道家125
(三)“六家七宗”128
(四)僧肇所讲世界之起源135
(五)僧肇之不真空义137
(六)僧肇之物不迁义137
(七)僧肇所说之圣人139
(八)僧肇之般若无知义141
(九)道生之顿悟成佛义142
(十)当时对于神灭神不灭之辩论149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
(一)吉藏之二谛义154
(二)玄奘之《成唯识论》156
(三)法藏之《金师子论》176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
(一)天台宗之《大乘止观法门》188
(二)慧能、神会、宗密202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
(一)韩愈223
(二)李翱225
(三)道学与佛学230
(四)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231
(五)道教中之科学精神234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
(一)周濂溪236
(二)邵康节242
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
(一)张横渠256
(二)程明道与程伊川266
第十三章 朱子
(一)理、太极285
(二)气290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293
(四)人物之296
(五)道德及修养之方300
(六)政治哲学302
(七)对于佛家之304
第十四章 陆象山及明代之**
(一)陆象山308
(二)杨慈湖312
(三)朱陆异同315
(四)朱子以后之理学319
(五)陈白沙与湛甘泉320
(六)322
(七)王龙溪及王心斋336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学之继续
(一)汉学与宋学340
(二)李及一部分道学家341
(三)戴东原351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
(一)清末之立教改制运动364
(二)康有为365
(三)谭嗣同372
(四)廖378
(五)经学时代之结束385
附录
第二篇 第五章 异文
第五章 南北朝之新道家(上)
(一)玄学与孔子388
(二)名理392
(三)王弼394
(四)《列子》中之唯物论及机械论400
(五)《列子·杨朱》篇中之快乐主义402

内容简介:

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释古”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冯友兰北大哲学系,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中国当代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师从杜威。1952年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哲学和研究工作。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哲学史里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也是我国20世纪极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声誉的哲人,被誉为“现代新儒家”。其成可归为一句话: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简史(英文)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冯友兰几乎历经中国一个世纪的世事变迁,人世沧桑,对中国哲学研究的贡献无人可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