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富 中国哲学 聂云台 著 新华正版
  • 保富 中国哲学 聂云台 著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保富 中国哲学 聂云台 著 新华正版

中国哲学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15.68 4.5折 35 全新

库存160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聂云台 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256553

出版时间2014-0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页数206页

字数140千字

定价35元

货号xhwx_1201020706

上书时间2024-01-11

浩子书屋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名人评《保富》
序言
代序一 与聂云台居士书
代序二 财富果报
代序三 一个保富的实行者
代序四 保福培祉
代序五 读《保富》有感
辑 《保富》
上篇
中篇
下篇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节录云台居士卧病随笔
《保富》的应用
读云老居士《保富》之管见
读《保富》后感怀
读《保富》感赋
《保富》原书跋
第二辑 培心植德
勉为其难说
断气说
释躁矜说
修慧说
第三辑 育教时话
刊物与跳舞
贤德为官
家声之有裨家庭教育
母教的感化力
家庭功效说
家计方针
劝过年吃素说
第四辑 学佛札记
劝研究佛说
因果之理必通三世
记学佛因果说
说佛之利益
耕心斋自序
历史感应统纪序
箴言八字诀
附录:聂云台纪事

内容简介:

在期间,上海社会崇尚华丽糜费,骄逸成风。聂云台老居士有感而作,于1942、1943年间编撰成保富一书,在上海申报上连载,激荡时人之心,数之间,便收到助学献金四十七余万银元,一时传为佳话。作为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居士一生亲眼目睹诸多显赫世家的兴衰沉浮。太天国以后,湘军的一些肱骨名臣、爆发户、中兴时期北京和上海滩的一些富贵人家,家道纷纷败落,聚敛财富不积厚德之家富不过三代,以及居士对照自家沉浮,深有感触。遂将自己个人一生所接触的、亲眼所看见的,融合历史的经验教训,向人们证明了一种天理循环、因果报应的道理,并以自己的七世祖乐山公的善积福缘而庇荫后人为佐证。指出其人之居心以及对财物的取舍,与后代子孙的昌达有莫大的关系。为善加福于人,自己自然得其福,后代子孙亦可昌隆繁茂;若广肆聚敛,掠夺不义之财,为恶加害于人,自己自然得其祸,子孙后者也将受到贻害而衰微。另一方面,在保富(精)中,聂云台居士用佛学的观点来说明怎样才能得到财富和保住财富。世人皆想发财,却不懂得如何如理合地谋得财富,以及怎样合理使用财富。居士由佛入世,阐精述要,告诫世人,获得了财富,不能仅仅只是为了个人享用,而应该懂得回馈社会,用一部分财富来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好事。保富(精)的作者是聂云台。

作者简介:

聂云台居士(1880~1953),聂云台居士是曾国藩的外孙,在1924年任任上海商会会长。于1942、1943年间为劝诫世道人心,撰写保富一书,在上海申报上连载,激荡时人之心,数之间,便收到助学献金四十七万余元之巨,柳亚子等各界名流纷纷响应,一时传为佳活。聂云台虽生于官宦世家,却秉遵外祖父曾国藩“宁可讨饭也不为官”遗训,放弃唾手可得的仕途,把位极人臣的先人所遗传的智慧智能运用于经商上,于商海中沉浮砺练,开办银行、经营航运,开发矿产,从事纺织。他所经营的机械制造、电力、商业、金融等一系列企业,均因取得成而名声大噪一他创办的上海大华纱厂,年利润七十万,成为上海纱坊业年轻有为的实业家。后被推选为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董事长和上海商会会长。聂云台居士中年研佛,寄悟人生。拜谒印光师,与弘一师同门。遁世入佛,尔后窥得佛大乘精义,又由佛入世,一部保富竟成逸响;他在书中道破人生真谛,勘透财富本源。书虽名为“保富”,实则叫人散财为善。劝告世人应懂得散财布施,修福修善。惟有深信因果,培福开源,懂得惜福。爱惜福报,宽大心量,才是保福保富的优选途径。印光大师、师、柳亚子等佛门高士撰文力荐,叹其为劝诫人心的绝妙好文,印光大师曾有感言:“参透因果,将其中玄机写出来推至重要的位置,公众渎后纷纷效行为,也多了一些人可能成为圣贤,这实在是救世至好的文章。”

精彩内容:

    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难。我住在上海五十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发财以后,有不到五年、十年败的,有二、三十年即败的,有四、五十年败完的。我记得与先父往来的多数有钱人,有的做官,有的从商,都是炫赫一时的,现在已经多数凋零,家事没落了。有的是因为子孙嫖赌不务正业,而挥霍一空;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大约算来,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现在家务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实在是难得一、两家了。
    
不单是上海这样,在我湖南的家乡,也是一样。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中兴时代的富贵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督巡抚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镇大人的有五、六十家,现在也已经多数萧条了。其中文官多人,财产比较不多的,后人较好。我所熟悉的来说,像曾、左、彭、李这几家,钱少的,后人比较多能读书,以学术服务社会:曾文正公的曾孙辈,在外大学的有六、七位,担任大学教授的有三位;左文襄公的几位曾孙,也以科学专门而闻名;李勇毅公的孙子辈,有担任大学教授的,曾孙也多是大学;彭刚直公的后人,十年前,有在上海做官的。大概当时的钱,来得正路,没有积蓄留钱给子孙的心,子孙比较贤能有才干。其余文官比较钱多的十来家,现在的后人多数都是萧条了。武官数十家,当时都比文官富有,有十万、廿万银两的;(多数是战事定以后,继续统兵,可以缺额,才能发财;至于拥有五、六十万到百万银两财产的有三、四家,如郭家、席家、杨家等,都是后来从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统领军务归来的人。金陵克复的时候,曾国藩因为湘军士气不振,所以遣散,剿捻匪的时候,改用淮军,所以湘军的老将,富有的非常少。)各家的后人,也是多数衰落了;能读书上进的,很少听见了。
    
我家与中兴时代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数都是世代相交的关系,所以各家的兴衰情形,都略有所知。至于安徽的文武各大家,以前富有丰厚的,远远胜过了湘军诸人,但是都已经调零,不堪回首了。前后不过几十年,传下来才到了第三代,已经都如浮云散尽了。然而当时不肯发财,不为子孙积钱的几家,他们的子孙反而却多。显明的,是曾文正公,他的地位优选,权力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时候只有两万两银子;除乡间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个房子,也未曾买过田地一亩。他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定价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张盐票的票价二百两,后来到二万两,每年的利息有三、四千两;当时家里只要有一张盐票,称为富家了。曾文正公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领;文正公多年,后人也没有一张盐票。若是当时化些字型大小、花名,领一、两百张盐票,是极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领票,表面上并不违;然而借着政权、地位,取巧营私,小人认为是无碍,而君子却是不为啊!这件事,当时家母知道的很详细,外面人是很少有知道的。《中庸》上面说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这叫作表里如一,即是诚意、毋自欺,这是中国政治学的根本;如果无此根本,政治的路,都是行不通的。)文正公曾经对僚属宣誓:“不取军中的一钱,寄回家里”,而且是数十年如一;与三国时代的诸葛公是同一风格。因此,当时的将领僚属,多数都很廉洁;而民间在无形当中,受益不小。所以躬行廉洁,是暗中为民造福;如果自己要钱,那么将领官吏,人人都想发财;会受害不小了。 请看一看近数十年来的政治,所遭遇的痛苦,便知为人长官的廉洁与不廉洁,真是影响非常大啊!所以,《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孟子》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因为贪财与不贪财,关系着别人的利益、很大;所以发财便能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世人都以为积钱多买些田地房产,便能够使子孙有饭吃;所以拼命想发财。看看上述几十家的事实,积钱多的,反而使得子孙没饭吃,甚至连子孙都灭绝了;不肯取巧发财的,子孙反而能够有饭吃,而且有兴旺的气象。常人又以为全不积些钱,恐怕子孙会立刻穷困;但是从历史的事实、社会的经验看来,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会发达。p22-24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