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书治要通识课 政治理论 刘余莉 等 新华正版
  • 群书治要通识课 政治理论 刘余莉 等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群书治要通识课 政治理论 刘余莉 等 新华正版

政治理论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38.63 5.9折 65 全新

库存40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余莉 等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ISBN9787503574115

出版时间2022-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336页

字数282千字

定价65元

货号xhwx_1202739211

上书时间2024-01-02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1.深度解析传颂久远的匡政经典,全面阐释中华传统的智慧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初年下令编撰的,概括了晋代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精髓,传承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本书从群书治要及其当代价值、群书治要的“为政以德”思想、群书治要的崇俭思想、群书治要选贤任能的智慧与实践、群书治要的礼治思想、群书治要的外交思想等方面,深度解析群书治要所蕴含的传统智慧,帮助读者更好阅读和理解这部千古奇书。2.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从群书治要中汲取修齐治的智慧、经验和方,增强历史自信和自信本书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解读群书治要中德治、礼治、乐治、治等方面的传统智慧,揭示民族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有助于读者读懂读透群书治要,从中学古圣先贤立身治国的经验和方,提升素养,增强为政能力,更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3.本书是“新时代干部通识读物”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系列丛书由有名学者、艺术家王蒙作序本系列丛书计划推出30本,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军事、管理、科学、艺术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每一本书均由一位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写。主要面向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是适合高端读者参阅的提升人文素养与执政能力的精品课。本系列丛书旨在丰富党员干部的知识,拓宽党员干部的眼界,推动党员干部的思维认知、选择决策,延伸发展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教化能力、全面深化改革能力,达到从“通识”到普识、广识、精识、会识,既达到政治过硬,又实现本领高强。

目录:

讲《群书治要》及其当代价值

一、《群书治要》:中华传统的

二、唐太宗为什么要编撰《群书治要》

三、唐太宗的治国成效

四、为什么还要学《群书治要》

五、《群书治要》与中国式管理

六、学《群书治要》的方

第二讲从魏徵序言认识《群书治要》

一、论典籍的作用

二、赞叹唐太宗

三、介绍《群书治要》

第三讲三教视野中的《群书治要》

一、经、史、子三部的分类与形成

二、经教、史教和子教的内涵

三、贞观之际的尊经重教

四、三教视野中的《群书治要》

第四讲《周易治要》中的修身思想

一、正本清源:三圣三贤,以文载道

二、核心理念:天人即一,修身为本

三、修身次第:吉凶动静,六位时成

四、历久弥新:传统,当代典范

第五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守

一、传统道德规范与干部政德

二、孝悌忠信

三、礼义廉耻

四、修身守志,以德资政

第六讲《群书治要》中的“为政以德”思想

一、“为政以德”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特质

二、“为政以德”是《群书治要》的中心思想

三、“以民为本”是“为政以德”的现实旨归

四、“为政以德”的当代价值

第七讲从《群书治要》看道德教育的重要

一、“其人存,则其政举”: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人心

二、“不教而杀谓之虐”:圣贤教育可以导正人心

三、“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中国传统圣贤教育的经验

四、“建国君民,为先”:借鉴圣贤教育的有益经验加强道德建设

第八讲《群书治要》中的德福一致思想

一、德福一致的历史验证及当代传承

二、德福一致的作用

三、树立德福一致观的时代价值

第九讲《群书治要》中的崇俭思想

一、修身:崇尚节俭是修身养的基石

二、齐家:崇尚节俭是树立良好家风的重要内容

三、治国:崇尚节俭有助于夯实治理的根基

四、天下:崇尚节俭有助于牢记全心全意为服务的宗旨

第十讲从《群书治要》看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一、“民本”之道

二、民贵君轻,政在养民

三、民本思想与当代中国

第十一讲《群书治要》中的重农思想

一、对“三才”的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对“农人”的重视

三、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居安思危的思想

四、对生态农业的重视:循环可续的思想

五、对农业教育的重视:知农爱农的思想

第十二讲《群书治要》中选贤任能的智慧与实践

一、任贤的重要

二、选贤的标准

三、选贤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任人唯贤及其中的“中国特”

第十三讲《群书治要》中的谏议思想

一、谏议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谏议思想在历代政治实践中的体现

三、谏议思想的几点启示

第十四讲《群书治要》中的礼治思想

一、礼仪道德与治国理政

二、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三、德两翼,情理兼通

四、好礼学礼,为国以礼

第十五讲《群书治要》中的乐治思想

一、国乐的重要及相关常识

二、音乐的产生、起源

三、音乐与政治相通

四、音乐与素质教育

第十六讲《群书治要》治思想的四个层面

一、效仿天道:治的来源和基本属

二、顺治人情:治施行的心理基础

三、公正谨慎:治施行的条件

四、先教后罚:刑期无刑的终旨归

第十七讲《群书治要》中的慎战思想

一、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

二、仁者,上战无与战

三、忘战必危,修武以备患

第十八讲《群书治要》中的外交思想

一、仁者爱人,贵德贱兵

二、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三、和合共生,世界大同

后记





内容简介:

群书治要概括了晋代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精髓,被誉为“中华传统的”,传承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是新时代干部应该深入阅读的匡政经典。本书从群书治要及其当代价值、群书治要的“为政以德”思想、群书治要的崇俭思想、群书治要的重农思想、群书治要选贤任能的智慧与实践、群书治要的谏议思想、群书治要的礼治思想、群书治要的乐治思想、群书治要治思想的四个层面、群书治要的外交思想等方面深刻解读群书治要所蕴含的传统与智慧,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群书治要,学和借鉴中华传统中立身为政的经验和方,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作者简介:

刘余莉,党校(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对群书治要的研究与弘扬,是该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其著述颇丰,多年来受邀在世界各地弘扬传统,曾三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讲台上宣讲群书治要,并受到广泛。聂菲璘,剑桥大学博士、博士后,党校(行政学院)博士,中国传统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副主任。

精彩内容:

        唐太宗为什么要编撰《群书治要》
    唐太宗是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出生的时候瑞相稀有,有两条龙戏于门外,三天才离开。太宗4 岁的时候,有一位自称善于看相的书生来拜见高祖,并且对他说,您是贵人,而且有贵子。当他看到太宗之后,称赞他,“龙凤之姿,天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意思是说,他以后是真龙天子,可以当皇帝的。高祖采用“济世安民”之意作为太宗的名,取名为李世民。
    太宗皇帝16 岁带兵打仗,定动乱的,27 岁登基做了皇帝,对于怎么样用圣贤教诲来治理,他的积累显然不够。对此他也有自知之明,非常愿意学古圣先贤治国理政的道理。据《贞观政要·政体》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喜欢张弓箭,自以为懂得如何识别弓箭的好坏,近来得到了十几把上好的弓箭,于是把它们拿给做弓箭的师傅看,结果没想到,弓箭师傅却说,这些弓都不是良弓。我于是询问其中的原因。弓箭师傅说,木头的中心不正,使得木头的纹理歪斜,这样的弓虽然强劲有力,但出去的箭不直,所以不是上好的弓。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出很多道理,我是用弓箭定天下的,这一生中所用过的弓箭已经够多的了,但是我尚且不懂得识别弓箭好坏的要领,更何况我得到天下的时间还很短,对于治理的道理,肯定不比对弓箭的知识掌握得多。我对弓箭的了解尚且有偏失,更何谈掌握治理的要领呢?”
    从此以后,唐太宗定期召见五品以上的京官和中书省的。每次召见,太宗都赐座给他们,与他们悉心交谈,仔细询问宫廷外面的事情,以便对老百姓的疾苦和政教的得失有全面而详细的了解。
    可见,正是唐太宗好学、谦虚、礼敬贤者的态度使他受益匪浅。
    在贞观二年(628)时,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近代帝王和大臣治理多半不如古代,是什么原因?”王珪回答说:“古代帝王治理,大都崇尚清静无为,以百姓为中心;然而近代的君王,却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任用的大臣也不再是饱学经史的儒雅之士。汉代的宰相,没有谁不精通一种经书的,朝廷上如果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疑问,都会引经据典,参照经书来决断,于是人人懂得礼教,太安定。但是近代却重视武功,轻视儒术,或是用刑律来治理,从而导致儒术受到破坏,古代淳朴的民风也荡然无存了。”太宗听了,深有同感。从此以后,中凡是精通儒学,懂得治国之道的,都得到提拔并委以重任。
    唐太宗很善于听取谏言,特别重视用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来治理。这一点非常难得,一般的君王会因为看到严刑峻立竿见影而忽视道德教育。但是太宗却不是这样,他在重视制建设的同时,特别重视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这也是使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根本原因。
    律只是在消极结果产生之后,给以事后的补救、惩罚,难以患于未然。律制裁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很难触及一个人的内心,培养不出一个人的羞耻之心。如果缺少了道德教育,人们只会想方设地躲避律的制裁,还以此沾沾自喜,认为是自己聪明智慧的结果,不觉得自己做错事有什么值得羞耻的。所以在重视律惩罚的同时,必须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让人从心底不愿意去做坏事,把做坏事看成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这才在人们的心灵上筑起了一道止作恶的堤坝。因此,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太宗之所以在登基之后不久下令编撰《群书治要》,也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对古圣先贤治国、天下的教诲了解得不够,希望不仅仅和这些群臣探讨治国经验,而且能随时翻阅古圣先贤治国的教训和经验。 于是他命令谏官魏徵及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整理了从五帝到晋朝几千年间治国理政的史料,将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精要,汇编成书。
    到了贞观五年(631),也是历经五年时间,这本书才编撰完成。《群书治要》编撰完成之后,魏徵在序文中说了一句称赞《群书治要》历史价值的话:“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魏徵说,这一部书用在当时的社会,可以使人借鉴古人的经验智慧,尤其是对于从政的者而言,可以使他们少走很多的弯路。而且传到后世,可以恩泽子孙后代,也是使后代子孙能够更好地谋划他们的人生,使得人生。可见,《群书治要》确实是一部鉴往知来的治世宝典。
    这部书编撰完成之后,太宗皇帝非常欢喜,因为这部书涵盖的内容很广博,取材很广泛,而且挑选出来的又是非常精辟的、切要的部分。换句话说,是没有废话,你看一句有一句的启示。太宗皇帝手不释卷、不辞辛苦地学,因为他有一个根本的动力,那是爱护,希望能够把治理安定。不仅如此,他还胸怀天下,希望为世界各国作出一个“善治”的表率。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