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通史 魏晋南北朝卷 学术版 中国哲学 麻天祥,秦,乐胜奎 新华正版
  • 中国哲学通史 魏晋南北朝卷 学术版 中国哲学 麻天祥,秦,乐胜奎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哲学通史 魏晋南北朝卷 学术版 中国哲学 麻天祥,秦,乐胜奎 新华正版

中国哲学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90.79 5.1折 178 全新

库存5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麻天祥,秦,乐胜奎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57772

出版时间2022-0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页数784页

字数655千字

定价178元

货号xhwx_1202722570

上书时间2023-12-29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中国哲学通史共10卷,历经15年撰写、切磋、打磨、修改,得以出版。这套丛书是我国目前完备、系统、翔实的一部中国哲学通史,是一部精专之作。中国哲学通史包括: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少数民族哲学卷、古代科学哲学卷,共十卷。丛书增加了近百年来各种中国哲学史未曾写过而实际上在历起了很大作用并真正有历史影响的哲学家,又增加了少数民族哲学与古代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深度建构、阐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较为完备的哲学思维发展史,体现了的哲学智慧、境界、身心修炼、言说论辩的特及其与欧洲、印度等哲学智慧的不同。丛书特点:一、问题意识与方论的自觉。主编郭齐勇教授在卷前的两万多字的导论中论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分期、特质与研究方论等。问题意识与研究方贯穿全书。二、内容丰富,通贯百家,着力梳理了历不同流派、有名哲学家的主要典籍与范畴系统,并予以建构。三、重视重释老材料,发现新材料,并以新观念与新的诠释方式作新解读,突显理论创新,可谓新老材料、新方、新观点统合出的新成果。四、言说与体验的统一。强调逻辑、理论系统的建构,又对哲学目前诸家的生命、生活有情的理解,设身处地,转换时空,把生活与哲学打成一片,减少现代人对往哲的隔膜。

目录:

导论:“思潮”视野下的魏晋哲学

篇 《易》《老》《庄》会通的玄学

章 两汉经学的危机与东汉末期社会批判思想

节 汉代经学的危机

第二节 东汉末期社会批判思想的兴起

第二章 魏晋玄学的萌发期

节 才之辨

第二节 荆州学派与易学

第三节 辨名析理

第三章 正始玄学

节 清谈

第二节 夏侯玄

第三节 何晏

第四节 王弼

第四章 竹林玄学

节 阮籍

第二节 嵇康

第五章 元康玄学

节 西晋时期的清谈与思想变化

第二节 裴頠的《崇有论》

第三节 向秀、郭象的《庄子注》

第六章 江左玄学

节 江左清谈与玄学风潮的变化

第二节 王导与谢安

第三节 王徽之和陶渊明

第四节 张湛的《列子注》

第七章 玄学化的道教思想

节 两晋时期葛洪对道教的改革

第二节 王羲之的道教“千龄”思想

第三节 北朝寇谦之对北方天师道的改革

第四节 南朝陆修静和陶弘景的道教革新思想

第二篇 魏晋时期的哲学

章 慧皎与早期哲学的综合

节 《高僧传》及其作者慧皎

第二节 名僧、高僧与名实之辨

第三节 综合儒道释的言意之辨

第四节 禅的庄老化的诠释

第二章 道安对哲学的译介和推广

节 道安生与历史地位

第二节 佛典翻译与整理

第三节 般若空与本无义

第四节 弥勒信仰

第三章 般若学六家七宗

节 从“格义”到“得意”之般若学派

第二节 本无宗

第三节 本无异宗

第四节 即宗

第五节 心无宗

第六节 识含、幻化与缘会宗

第四章 鸠摩罗什的佛典翻译及其实相无相的大乘哲学

节 鸠摩罗什的生与译经

第二节 “毕竟空”的实相论

第三节 “禅”与“极微”——鸠摩罗什与佛陀跋陀罗

第五章 慧远无的体极论及果报哲学

节 慧远行状

第二节 体极论——无

第三节 三报论——无尽因果

第四节 神不灭论——薪尽火传或指穷火传

第五节 体极不顺化的净土信仰

第六章 僧肇与玄学化的中国佛学

节 僧肇其人其事

第二节 即体即用的不真空

第三节 无来去的动静观

第四节 有名无名、有知无知的涅论

第七章 道生的佛论及其对中国心哲学的建设

节 道生生与著作

第二节 觉与心——与佛论相关的顿、渐和本有、当有之争

第三节 正因佛论

第四节 本有和始有

第五节 道生的佛论

第六节 身无、佛无净土与善不受报

第八章 显对中国化的贡献

节 显生

第二节 显对中国化的贡献

第九章 僧稠与北方禅——兼论禅定分途

节 生事迹、禅传承及其同国主的周旋

第二节 僧稠禅的形式和内容

第三节 僧稠禅引发的思

第十章 三教之争之一: 儒释之争

节 沙门敬不敬之争

第二节 白黑论之争

第三节 报应论之争

第四节 神灭神不灭论之争

第十一章 三教之争之二:佛道之争

节 《夷夏论》之争

第二节 《三破论》之争

第三节 《笑道论》与《二教论》之争

第十二章 三教融合论

节 本末内外论

第二节 均善均圣论

第三节 殊途同归论

第三篇 玄化的儒家哲学与儒家经典之梳理

章 魏晋时期的儒学概述

节 魏晋儒学的背景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儒学

第二章 王肃的儒学思想

节 亮直多闻,能析薪哉

第二节 王肃易,当以在玄、弼之间

第三节 王肃礼学:达天道、顺人情之大宝

第三章 范宁《春秋梁传集解》

节 解释的前提:对《春秋》质的理解

第二节 “事”“例”与“义”——解释学的循环

第三节 解释的宗旨:传以通经为主,经以必当为理

第四章 南北朝时期的儒学概述

节 南朝时期的儒学

第二节 南朝礼学的繁荣及原因

第五章 刘宋儒学探析:延之、宗炳思想

节 延之、宗炳之生

第二节 儒道释:达见同善、至无二极

第三节 刘宋朝的神灭之争

第六章 南朝传统儒学之代表:范缜

节 仕途坎坷的一代大儒

第二节 灵与肉的对立

第三节 神灭之争

第四节 神灭论的哲学思想

第七章 梁武帝之新儒学思想

节 思阐治纲,每敦儒术

第二节 玄学化的儒学道观

第三节 佛学化的心论

第八章 皇侃的新儒学:礼学思想

节 皇侃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皇侃的儒学困境

第三节 皇侃礼学思想的本质

第九章 皇侃与南朝礼制思想

节 六朝郊礼制

第二节 六朝礼制

第三节 六朝丧服礼制

第四节 皇侃与礼治思想

第十章 六朝礼学与家族之关系

节 六朝贵族制社会与礼学的发达

第二节 六朝礼典制定与家族的关系

第三节 六朝家礼与书仪

主要参文献

后记

内容简介:

本卷通过对儒道佛三者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动态过程的描述,深入探讨了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的流布,展现了魏晋时期的中国哲学概貌。本卷主张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魏晋玄学为核心的整个哲学发展进程视作一个完整的“时代思潮”。魏晋玄学是这一思潮的主流。这一方面表现为自汉末至东晋时期不断有的玄学家涌现,推动着玄学持续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产生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代表了这个时代思想的不错音;另一方面还体现在玄学的影响逐渐辐开来,不仅深刻地塑造着这一时期的精神气质与社会风尚,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道教、以及儒学。哲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为重要的学术现象,是魏晋南北朝思潮的一个重要支潮。与玄学主潮的跌宕起伏相呼应,以般若学为代表的哲学,体上可划分为道安时期和鸠摩罗什僧肇时期两个阶段,在理论上表现为由空分离、心分离到空为一、即体即用的理论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尽管已基本失去了官学的垄断地位,但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魏晋南北朝思潮的另一重要支潮。魏晋时期的儒学有两条主线,一是以郑玄、王肃学派之争而趋至对儒家礼学的深入研究,二是王弼、郭象倡导的玄学化儒学的出现。这两条主线一直延展到南朝时期且渐趋合流,使许多南朝儒者成为“礼玄双修”的学问家。体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的主要形态有三种,即作为时代思潮主流的玄学、作为旁支的玄学化的和同样作为旁支的玄学化的儒学。三者有主有次,相互影响、彼此竞争,推动了魏晋南北朝思潮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漫延。这些共同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而绚烂的哲学思想图景。

作者简介:

麻天祥,1948年生。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社会科学院驻院研究员珞珈杰出学者。享受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国学术史、中国佛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研究。出版著作有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中国近代学术史如是我闻——麻天祥佛学与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汤用彤评传中国思想史钩沉以及多卷本民国学案等40余种。发表学术270余篇。秦,1973年生。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及国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研究。出版著作有〈春秋穀梁传〉政治哲学研究——以秩序为中心的思〈春秋穀梁传〉与中国哲学史研究方东美儒家知识一本通等。发表学术20余篇。乐胜奎,1968年生。哲学博士。湖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儒家思想和中国史研究。出版著作有大江儒林——长江流域的儒学与修身中国元典选读等。发表学术数十篇。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