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新华正版
  •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新华正版

以通俗易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展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较强的可读,对推动高端学术走向普通群众具有积极意义

66.2 6.7折 99 全新

库存3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作者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41677

出版时间2019-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729页

字数609千字

定价99元

货号xhwx_1201911927

上书时间2023-12-25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为什么要不断地书写文学史?刘跃进(1)
编先秦文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47年)
章概述(3)
节混沌未分的存在形态(3)
第二节与政治密切关联的发展脉络(6)
第三节修辞立其诚(9)
第二章先周时期的中国文学(12)
节远古时代文学艺术的起源(12)
第二节古代神话与山海经(14)
第三节书写文学的发端与散文的出现(20)
第三章周代礼乐与诗经(25)
节周代礼乐发展概述(25)
第二节诗经的质与分类(28)
第三节诗经作品的时代与文本结集(30)
第四节诗经的艺术成(35)
第四章先秦历史散文的兴盛与发展(37)
节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散文的兴起(37)
第二节历史散文的兴盛与国语的文学意义(41)
第三节春秋三传及其文学价值(43)
第四节列国纷争的历史画卷——战国策(48)
第五章百家争鸣和诸子散文(50)
节论语与孟子(50)
第二节老子和庄子(56)
第三节荀子和韩非子(60)
第四节易传礼记及其他子书概述(65)
第六章屈原与宋玉(69)
节楚国概述(69)
第二节屈原与他的作品(70)
第三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76)
第二编秦汉文学(公元前247-公元220年)
章概述(81)
节政治思想的定型(82)
第二节学术谱系的建立(85)
第三节民间的社会流动(87)
第二章嬴秦文学(90)
节吕不韦与吕氏春秋(90)
第二节李斯(92)
第三章两汉文学(94)
节一代之文学——汉赋(95)
第二节史著之——史记与汉书(102)
第三节政说与论著:两汉思想家的文学表达(109)
第四节歌诗、乐府与汉末五言诗的兴起(115)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公元220-589年)
章概述(123)
节长期分裂时代文学发展的多种可能(124)
第二节文学理论与文体的长足发展(126)
第三节思想史进程对文学的影响(129)
第四节手抄时代的文学传播(133)
第二章魏晋文学(139)
节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140)
第二节西晋文坛与贵族文学的深化(144)
第三节陶渊明(149)
第四节十六国文学的基本面貌(152)
第三章南朝文学(161)
节元嘉三诗人:谢灵运、延之和鲍照(163)
第二节竟陵八友与永明体(169)
第三节宫体诗与南朝后期诗人(172)
第四节南朝小说(177)
第四章北朝文学(182)
节城时期与北朝文学发展的起点(183)
第二节洛阳时期的“南朝化”与鲜卑贵族、汉族文士的文学追求(185)
第三节邺城时期的文学新风与北地三才(187)
第四节长安地区的风气与庾信等南来诗人(190)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公元589-960年)
章概述(197)
节唐代文学的辉煌成(197)
第二节政治思想环境与文学创作的活力(200)
第三节交融与文学繁荣(202)
第四节唐代文学的经典化(206)
第二章初唐文学(208)
节隋及唐初宫廷诗人(208)
第二节初唐四杰(214)
第三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219)
第四节沈、宋与律诗的定型(221)
第五节吴中四士(226)
第三章盛唐文学(229)
节王维、孟浩然与盛唐山水田园诗(229)
第二节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235)
第三节李白:天真豪放的盛唐之音(240)
第四节杜甫:诗史与诗圣(244)
第五节唐代骈文:精工藻绘与开阔格局(249)
第四章中唐文学(254)
节大历诗风(254)
第二节韩孟诗派:雄豪险怪(260)
第三节元白诗派:避官样而家常(267)
第四节古文运动(271)
第五节作意好奇的唐传奇(275)
第五章晚唐五代文学(282)
节苦吟与清丽诗风(282)
第二节小李杜(287)
第三节唐末五代衰世诗文(291)
第四节唐五代词(298)
第五节讲经文、变文与通俗诗(308)
第五编宋辽金文学(公元960-1279年)
章概述(317)
节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与文学多样(317)
第二节科举制与科举型士大夫与道统、文统的形成(321)
第三节城市空间与民文学的兴起(323)
第四节印刷术与文学风尚新变(325)
第二章宋诗(329)
节北宋前中期诗坛(329)
一宋初三体(329)
二欧阳修与梅尧臣、苏舜钦(331)
三王安石与“半山体”(332)
第二节宋诗巨擘苏轼(333)
第三节黄庭坚与江西诗派(335)
一黄庭坚与陈师道(335)
二南渡后的江西诗派(337)
第四节中兴四大家(339)
一杨万里与范成大(339)
二陆游(341)
第五节朱熹与理学诗(343)
第六节永嘉四灵与江湖诗人及其他宋末诗人(345)
一永嘉四灵(345)
二江湖诗派(346)
第三章宋词(351)
节柳永与北宋前期词坛(351)
一“晏欧”词风(351)
二张先等人的创作(353)
三柳永词的新变(354)
第二节苏轼、周邦彦与北宋后期词坛(356)
一苏轼词的开拓(356)
二晏几道、秦观、黄庭坚、贺铸等人的创作(358)
三周邦彦对词的贡献(361)
第三节李清照与南渡词人群体(363)
一李清照与“易安体”(363)
二其他南渡词人(365)
第四节辛弃疾与辛派词人(368)
一辛弃疾(368)
二韩元吉、陈亮、刘过等词人(370)
三刘克庄与刘辰翁(372)
第五节姜夔与吴文英(373)
一姜夔(373)
二吴文英(375)
第六节宋末词人(377)
第四章宋文与小说(380)
节宋代散文(380)
一诗新与北宋散文(380)
二欧、苏散文(383)
三南宋散文(386)
第二节宋代骈文与辞赋(388)
一宋代骈文(388)
二宋代辞赋(390)
第三节宋代话本(391)
一话本的产生与体制特点(391)
二话本的类型及特(393)
第四节宋代文言小说(394)
第五章辽、金、西夏及其他民族文学经典(397)
节辽、金、西夏文学(397)
第二节元好问与董西厢(401)
一元好问(401)
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404)
第二节蒙古族文学目前的三大高峰(406)
一蒙古秘史(406)
二江格尔(407)
三格斯尔(408)
第四节藏族文学经典格萨尔王传(409)
第五节突厥语民族文学经典(409)
一维吾尔族古代史诗乌古斯传(410)
二维吾尔族古代文学经典福乐智慧(410)
三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411)
第六编元代文学(公元1279-1368年)
章概述(415)
节蒙古族统治下的文学风貌(415)
第二节元代文士的生存与创作环境(417)
第三节文学形式与思想的丰富与融通(419)
第四节雅俗文学的分裂与新变(421)
第二章元代杂剧(423)
节元代杂剧概说(423)
第二节元杂剧的分期、题材与代表作(426)
第三节关汉卿与大都作家圈(430)
第四节王实甫与西厢记(436)
第三章南戏的兴起(441)
节南戏的形成与发展(441)
第二节四大南戏“荆刘拜杀”(444)
第三节高明与琵琶记(446)
第四章元代散曲(451)
节散曲的渊源与形成(451)
第二节小令与套曲(453)
第三节代表作家与作品(455)
第五章元代诗歌(464)
节前期诗歌(464)
第二节中期诗歌(471)
第三节后期诗歌(476)
第六章元代小说和散文(481)
节元代小说(481)
第二节元代散文(482)
第七编明代文学(公元1368-1644年)
章概述(489)
节传统文体的衰微(489)
第二节文学思潮的多重轨迹(490)
第三节通俗小说的繁荣(491)
第四节商业出版与文产(493)
第二章明代诗文(495)
节台阁文学(498)
第二节“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500)
第三节吴中诸子(501)
第四节唐宋派诸作家(502)
第五节“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503)
第六节晚明灵文学:派和竟陵派(504)
第七节明代民歌(505)
第三章明代戏曲(509)
节明代初期至中叶的戏曲创作(509)
第二节浣纱记与昆曲的兴盛(514)
第三节汤显祖和牡丹亭(516)
第四节汤、沈之争与吴(518)
第四章明代小说(521)
节三国志演义(521)
一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和版本(521)
二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和艺术(522)
三三国志演义的地位和影响(524)
第二节水浒传(525)
一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525)
二水浒传的思想和艺术(527)
三水浒传的影响(529)
第三节西游记(530)
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530)
二西游记的思想和艺术(531)
三西游记与神魔小说的兴起(535)
第四节金瓶梅(536)
一金瓶梅的作者和版本(536)
二金瓶梅的思想内容(538)
三金瓶梅的艺术特点及其影响(539)
第五节传奇小说与话本小说(541)
一传奇小说(541)
二话本小说(543)
第八编清代文学(公元1644-1911年)
章概述(549)
节清廷的文艺政策(549)
第二节文学的全面繁荣(551)
第三节女文学的昌盛(554)
第四节从古典向现代转型(556)
第二章文章学的集成与开拓(558)
节骈文的繁荣(558)
第二节桐城派与清代散文的昌盛(563)
第三节文界与报章文体(568)
第三章清代诗歌(577)
节易代悲歌(578)
第二节从王士禛到翁方纲(580)
第三节宋诗运动(582)
第四节闺秀诗人(583)
第五节八旗诗人(585)
第六节诗界(587)
第四章清代词的复兴(588)
节清初词坛(588)
第二节纳兰德(590)
第三节顾太清与女词人的创作(592)
第五章清代戏曲(596)
节宫廷编剧和演剧(596)
第二节长生殿与桃花扇(600)
第三节李玉和苏州派(605)
第四节代表杂剧和传奇作品(608)
第五节花雅之争与民间剧目(613)
第六章清代小说(616)
节清初小说(616)
一才子佳人小说(616)
二话本小说(617)
三英雄传奇小说(619)
四世情小说(620)
第二节聊斋志异和文言小说(621)
一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621)
二聊斋志异以后的文言小说(624)
第三节儒林外史(625)
一吴敬梓生(625)
二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626)
第四节红楼梦(629)
一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629)
二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632)
三红楼梦的影响(638)
第五节清代中后期其他小说(641)
一18世纪末1纪初的其他长篇小说(641)
二侠义公案小说(643)
三狭邪小说(645)
四谴责小说(646)
第七章俗文学的繁盛(650)
节俗文学的悠远传统(650)
第二节弹词与木鱼书(652)
第三节词话与鼓词(655)
第四节子弟书与快书(656)
第九编现代文学(公元1911-1949年)
章艰难开启现代化历程(663)
节民国初年的政治与文坛(663)
第二节报刊“论说”的兴盛(664)
第三节传统诗文的繁荣(665)
第四节通俗小说的流行:“鸳蝴”与“黑幕”(667)
第五节“新旧杂陈”的“戏曲改良”(668)
第二章“文学”与“五四新文学”(670)
节新青年创刊与“文学”之发轫(670)
第二节“新文学”的社团、流派与文类(675)
第三章“国民”和左翼文学的兴起(682)
节“文学”论争与普罗文学的发轫(684)
第二节“左联”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687)
第三节文学“双城记”:“京派”与“海派”对峙(690)
一故都北的文学景观(690)
二上海文学的“摩登”面相(693)
第四节题材的拓展与形式的完善——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经典”潮(695)
第四章争时期的文学形态(698)
节“文协”的成立与新文学的转向(699)
第二节陪都重庆与大后方文学(701)
一讽刺小说(702)
二“七月派”作家群与“主观战斗精神”(703)
三“失事求是”:郭沫若的历史剧(704)
四作为现代人体验的战争:徐訏与无名氏(704)
五战争阴影下的常生活呈现(705)
第三节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706)
第四节家族故事与民族精神:长篇小说的“史诗”(709)
第五节女作家的别样视角(712)
第五章新的方向:解放区文学简论(714)
节中国的战略与延安文产机制的形成(714)
第二节民族形式的创造发展(716)
第三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720)
第四节讲话精神影响下的新文学实践(722)
编后记(727)

内容简介: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是会科学出版社在成功推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等作品之后,精心打造的又一针对一般读者的学术科普作品,这个读本在构思上充分体现了“大学者写小书”的特,邀请的都是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线研究人员,尽量以通俗易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展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八百多的篇幅涵盖了自远古时代到中华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文学发展历程。一本在手,便可通晓中国文学目前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对于推动高端学术走向普通群众具有积极意义。全书分九编,从先秦写1949年。作者主要是文学所中青年骨干学者,亦邀请高校老师参加。优选特点有二:一是反映近期新研究成果,二是反映多民族、不同阶层的文学。历时二年完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