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中国文人.2 杂文 刘小川 新华正版
  • 品中国文人.2 杂文 刘小川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品中国文人.2 杂文 刘小川 新华正版

杂文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21.53 4.8折 45 全新

库存74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小川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33321

出版时间2018-03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408页

字数354千字

定价45元

货号xhwx_1201673852

上书时间2023-12-24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苏东坡(北宋1036一1101)
柳永(北宋987?―10537)
欧阳修(北宋1007―1072)
王安石(北宋1021―1086)
陆游(南宋1125―1210)
辛弃疾(南宋:1140―1207)
李清照(南宋:1084―1151)
曹雪芹(清代17247―1764)
鲁迅(1881―1936)
我为什么要品中国文人(代后记)
附录:主要参文献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传统。品中国文人(2)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的见解和情感。本书的作者刘小川原为小说家,在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

作者简介:

刘小川,1960年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眉山市三苏研究院。主要作品:论著:品中国文人(四卷)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长篇小说:苏东坡李煜李清照王之道暧昧醉老夫少妻;传记:苏曼殊汪精卫;散文随笔:眉山苏轼苏轼,叙述一种。

精彩内容:

    1
        中国古代,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可能少见。
        以为,没人比他更丰富。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穷尽了中国的可能。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
        他生活在古代,却比现代人更现代。他生命中的核心要素,提纯了人类的“遗传基因”。
        本文始于对苏东坡的新的惊奇,并试图把这种惊奇贯穿到底。
        四川眉山是苏东坡的家乡,位于川西原,在成都、峨眉山与乐山大佛之间。我家距苏轼老宅仅百米之遥,从小在他的英灵弥漫处跑来跑去。园林优雅的三苏祠,供着苏家三父子的塑像。1963年,、到眉山,激动不已的司令挥笔写诗:“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而元帅也曾说:“吾爱长短句,喜是苏辛!”
        辛,指南宋的辛弃疾。
        北宋蜀地有民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三苏占尽人杰用尽地灵,眉山百年内草木不旺。这事儿见于宋人,不知是真是。
        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俱属“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轼家境不错,早年。母亲程氏有佳名,原系大家闺秀,知书识礼,她对苏轼的教导,史书多有提及。乳娘任采莲,几十年慈眉善目,以七十五岁高龄谢世,苏轼为她撰写墓志铭。大文豪的巨笔,一一生写过的墓志寥寥无几,王公贵族请不动的。母亲与乳娘,双双呵护苏轼的生长。及至,先后又有三个女人出现在苏轼的生活中,她们都姓王: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宋朝女人,我们终于能知道全名了,不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夫人,只留下她们的姓氏。
        王弗、王朝云,惊人的美丽,无论是她们的外貌,还是她们的内心。
        母亲、乳娘、妻妾,环绕着苏东坡。有趣的却是坡翁一生以豪放著称。女的慈爱与温柔,给了他一颗异于常人的仁慈之心,但并未使他的格有丝毫走样。他是男人气十足的。他悲天悯人有如杜甫,却比杜甫更快乐。他有很好的遗传:格像父亲,而父亲又像祖父。祖父苏序,是眉山街上出了名儿的怪老头,酒量奇大,着装古怪,学神仙张果老倒骑毛驴,中念念有词,写过几千首永不流传的诗。他优选的爱好是打抱不,官府不讲理,他会冲到府衙去,有理有据批评州官县官,好像他是上级。丰年他积谷屯粮,街坊以为他瞅着灾年要大捞一把,因为他永远让自己显得莫测高深,叫别人捉摸不透。两年后果然闹饥荒,他在自家门前贴告示,围观的群众多达数百人。告示写得歪歪扭扭,而内容大快人心:囤积的粮食拿出来救济灾民。    这些都是真事,史料记载明确。
        过了三十余年,苏轼在杭州办“永安坊”,是为一家公立私助的慈善医院,看病不收钱。祖孙二人行事,仿佛商量过。其时苏序已死去多年。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眉山这小城,各种各样的古怪人物层出不穷。随便挑一个,都足以写成一本精彩的厚书。倒是近这十几年,人的行为模式突然趋于单一,,意志,趣味,看似各自流溢,实则积为一潭,逼近生产的模式。个被设定,被掌控,个体的局部反抗几乎毫无意义。个,不可避地走向个的反面。究竟是谁,谁在设定人的喜怒哀乐呢?谁在制造那个标准化的“现实通道”?我重读享誉全球的哲学家马尔库塞的代表作《单向度的人》,他主要研究美国,副题是“发达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结论已如书名。他令人信服地指出,所谓美国式的自由,其实受制于新型的极权。
        中国置身于全球化进程,毕竟时间短,尚有足够的回旋余地,以避西方人的异化。几千年文明史,的伟力会自然生发。眼下的回归传统、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见证了古老的文明重获新生的力量。
        而作家有义务推波助澜,把活生生的传统带到当下,把一批又一批精彩人物写在纸上。
        我是苏轼的同乡,我能把他生命中本质的东西揭示给当代的读者吗?
        宋史说:“蜀人不好出仕。”
        走出去当官叫出仕。一个北宋读书人,他必须从他的家乡走到汴京参加科举试。中的举人、进士,由朝廷分派到各地。即使小到九品官,也是由直接任命。唐朝盛行科举,普通庶族子弟,经过寒窗奋斗而荣登士族,从此改变家族的身份。唐末陷入战乱,武人称雄,斯文扫地。不好出仕的,远不止是蜀人。而天府之国远离战火,百姓过着相对富足的子,懒得翻过崇山峻岭去求仕。
        苏轼祖上五代人,没有一个当官的。
        北宋一统天下,版图不及盛唐,人数字相近。宋太祖赵匡胤调整战略,抑武人,重文士。这一调是百余年,既有丰功伟绩,又有种种弊端。北宋文气大盛,文坛巨人、学术泰斗纷纷进入权力的核心层,创下历史之。
        科举之风劲吹。两宋三百年,单是眉山这样的小地方,有进士八百余名。
        苏洵却不喜欢科举,他喜欢趁年轻到处走,“游荡不学”。家里有祖田,有经营绢帛的小产业,为他提供游荡的盘缠。游到手头拮据时,婚姻又带给他新的支撑。婚后他继续远游,妻子程氏“耿耿不乐”。二十七岁他忽然发愤读书,埋头苦干了,六年不抬头,也不写一个字――他写的文章曾被人看不起,于是发誓,不渎透经史绝不再提笔为文。
        此时苏轼两三岁,家里忽然有了许多书。    宋代的眉山,是三大刻版印刷中心之一。十户人家,九户有藏书。有名的孙氏书楼,藏书达数万卷。
        而苏洵的远游,何尝不是很好的学?古代信息闭塞,有志之士八方游走,几乎是一种“本能”。春秋战国五百年,策士、侠客、思想家,幽灵般地穿梭着,埋下游历的基因。
        苏洵游到成都,结识了益州太守张方;游到京师,进入翰林学士欧阳修的超级沙龙。这个沙龙里有梅尧臣、曾巩、张先、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是北宋政坛文坛的人物。苏洵以一介布衣,能有如此交游,至少说明两点:其一,他本人有才华,有闯劲;其二,北宋大人物大都易近人,不拿臭架子。
        苏洵倒有点拿架子,在人格上藐视王安石……
        封建社会虽然等级森严,但是前唐与北宋有令人惊讶的宽松局面。大臣指责皇帝的事情经常发生。皇帝的重大决定,大臣若是不同意,那很难让他执行皇命,他宁愿拍屁股走人。类似公司员工拒绝与老板合作。皇帝还不能因此降罪于他,有时候还讨好他,担心他退休不管事。
        唐朝以诗取士,北宋文人主政。人文修养于政治,看来是举足轻重。
        北宋值得研究。
        苏洵的发愤和远游,为大儿子苏轼提供了两种财富:书籍的氛围,世界的广阔。一般小孩儿憧憬未来,持续三年或五年,这憧憬通常影响他的意志走向,预设他的未来。憧憬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事儿,主观客观难以分辨。
        写历史人物,能进入憧憬这一类人生之关键环节的吗?而随处可见的,是对人物的模式化处理。我常读传记,本已疑虑重重缩手缩脚,却又怕读它描述的青期:无限的个体差异几乎被无限取消。
        回头再看题材的影视剧,更是倒抽一冷气……
        问题严重。
        但愿笔者有机会,深入苏轼的内心憧憬,并以此展开他雄视古今的广阔生存。
        格遗传,母呵护,书卷气和野环境,这些不同的东西同时作用于早年的苏轼。蜀地生活悠闲,民间花样繁多,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生活的丰富又导致语言的丰富,十里之外,另有方言俚语。我一直在揣摩,苏东坡之所以成为语言大师,眉山的语言环境,究竟对他有多大的帮助?
        眉山人的语言机智、生动、幽默,充满了随意。
        比如形容生气:早忍得你水滴!
        比如形容冒火:我这火呀,一朵一朵地冲。
        再如形容小孩儿四处疯玩:天上都是脚板印。天天玩到黑摸门。    小时候我母亲的许多语,我这调皮捣蛋常挨骂的儿子,至今记忆犹新。
        苏东坡不可能是那种到晚枯坐书斋的男孩,他会八方撒野,天上都是脚板印。眉山老城,穿城三里三,环城九里九。城里除了街道,也有田地,有河流。东门外有繁忙的水码头,有宽阔的岷江,有踏青的好去处萎颐山。而站在西边的城墙上,抬眼便是海拔三千多米的峨眉山……北宋的眉山城因是州府所在地,城中八千户,小孩子永远是高高矮矮结队成群,拿钓竿明天揣弹弓的,春夏秋冬有得玩,而玩的花样超过一百种,包括斗嘴打架――男孩儿不打架还能叫男孩儿吗?到处都有清凉的水、可供攀缘往水中扎猛子的黄桷树。男孩谁不是浪里白条?过节了,过年了,男孩女孩穿新衣,走东家串西院……苏轼在眉山一直待到二十岁,出去做官后又两度回来丁忧,加起来二十五六年。“生活世界”留给他的印象太深了,这位终其一生对生活抱着不可思议的巨大热情的人,他为何坚决反对王安石搞急剧变?理由是两点:风俗,道德。
        他深知风俗与道德来之不易。
        而我们已经知道,生活世界的形成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打碎它却可能在弹指一挥间。马科斯?韦伯有名言:“人是悬挂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
        意义的生成必定是缓慢的,犹如绿果蔬不能用激素。意义的嬗变同样需要足够的过程。意义之网若是被无形的手粗暴扯烂,人会变成被拔掉了触须的虫子,到处乱窜。
        社会生活,形同一张覆盖每一个角落的大网。
        p3-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