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城文集(全7册) 作家作品集 阿城 新华正版
  • 阿城文集(全7册) 作家作品集 阿城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阿城文集(全7册) 作家作品集 阿城 新华正版

阿城作品结集出版?阿城亲自编订?全本珍藏版 手艺人、智者、百科全书式的杂家阿城。举凡写作、电影、音乐、绘画、收藏、摄影、文坛掌故,无所不精、无所不谈

231.68 5.3折 436 全新

库存29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阿城

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社

ISBN9782401102002

出版时间2016-0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页数1862页

字数990千字

定价436元

货号xhwx_1201301669

上书时间2023-12-23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阿城先生多年以来各类文章集结出版。收录的文章为阿城先生亲自选定,其中许多篇目为阿城先生定制提供,从未见于报刊或网络,体例也为阿城先生亲自编订。

目录:

阿城文集之一:《棋王 树王 孩子王》 

阿城文集之二:《遍地风流》 

阿城文集之三:《威尼斯记》 

阿城文集之四:《常识与通识》 

阿城文集之五:《闲话闲说》 

阿城文集之六:《不是味精》 

阿城文集之七:《脱腔》

内容简介:

棋王树王孩子王:内容包括以往版本都有的棋王树王孩子王三篇中篇小说,以及以往所有中文繁简体版本的序言,还加入了外文版序言,如文版、意大利文版,1985年初版时画家曹力为其所作的一幅漫画像这次也有收录。所以要论内容之全,没有哪个版本比得上这本。遍地风流:经典短篇小说集,收录了70篇作者的短篇小说,其中有十多篇是之前版本的遍地风流没有,这次新添加的。另有作者提供的新增照片。威尼斯记:阿城先生经典随笔集,作者以记的形式记录了旅居意大利威尼斯时的见闻、随感等。另有作者提供的新增照片。常识与通识:新版与旧版大为不同,新版增添了谈话集这一部分,字数较以往增添了一倍之多。整本书分两部分:部分为收获专栏文章集结集,第二部分为对谈文章集结,同样在收获杂志上刊登过。部分即旧版常识与通识的内容,第二部分为此次新版增加的文章。整本书的内容主旨为普及诸多科学与人文常识,笔生动,引人入胜。另有作者提供的新增照片。闲话闲说:阿城先生散文集,闲谈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擅长清谈的风格。另有作者提供的新增照片。不是味精:散文随笔集。分为、电影、绘画与摄影、音乐、人物等部分,谈及的话题十分广泛,显示了阿城先生浩瀚惊人的知识范畴。脱腔:散文随笔、谈话集。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作者任华夏人文地理主编期间为其所写文字的集结;第二部分主题为阅读,内容为阿城先生读书所得所感;第三部分主题为谈话,集结了诸多与名家对谈的文章及记者访谈文章。

作者简介:

阿城,作家,编剧,摄影师,项目策划者。1984年,开始发表文字,以小说棋王有名。其他陆续有剧本、杂文、等;1985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驻校作家;年,获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同年5月,意大利威尼斯驻市作家;1995年,科技大学驻校艺术家;2000年,台北驻市作家;2014年6月,出版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一书,获选中国书业年度图书。2005年,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评委;2006年,为刘小东新作:多米诺制做图片记录和纪录片;2008年5月,获邀为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大师课程教授者;2008年9月,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精彩内容:

    中国电影的世俗格
    中国有两样东西紧追世界水,一个是杀人的核武器,另一个是电影。
    美国制造出颗之后二十年,中国也有了。国发明了电影之后十年,一九  五年,中国也开始尝试拍电影,初是京剧名角谭鑫培的戏曲片断,后来一些搞文明戏,也是话剧的人,例如郑正秋,开始加入电影制作。很快的,中国有了故事片。
    在意大利都灵举办过“中国电影回顾展”,其中有部一九二二年的默片《劳工之爱情》,编剧、导演、演出都是这个郑正秋。《劳工之爱情》是只有三本的滑稽动作片,一个木匠想讨药店老板(郑正秋饰)的闺女做老婆,药店老板要木匠提供很多买药的人之后才会答应。木匠正被每天在他楼上跳舞的人吵得很烦,于是将木楼梯改造了。跳舞的人们下楼的时候,木匠转动一个,楼梯变成了滑梯,摔伤的人都去药店买药治伤,木匠于是娶到了药店老板的女儿。
    一个巧妙的世俗故事,类似话本小说开篇的小段子。中国电影的正篇,是紧紧伴随着世俗一路下来的。电影的格是世俗,“古”今中外都一样。
    整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中国都有非常好的电影,包括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四十年代有一个女演员叫李香兰,她主演的电影在敌占区非常轰动,所有的中国老百姓都以为她是个中国女人,其实她是个本女人。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她回到本,现在是本的参议员,八十年代初访问中国大陆,很多人还记得她。这段传奇故事,已经拍成电影。
    正当中国电影好景正旺的时候,我说的好景,意思是不但票房好,而且在电影语言上不断有建树,一九四九年,都有改变。
    都灵影展上被意大利人看好的《我这一辈子》,四九年的时候,因为中战的原因,没有拍完,四九年以后,继续拍完。看了这部电影之后,问他的属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演员?他的意思是指主角石挥先生。属下被问得莫明其妙,“我们”是什么意思?难道石挥不是“我们”吗?一九五七年,石挥,投海,他是在去看他母亲的海船上跳下去的。一个星期之后有朋友在上海的一家旧货店发现了石挥的手表,查到了表的人,这个人说是从海滩上一具尸体的手腕上摘下来的。尸体呢?不知道。这个中国当代的演员与导演不属于“我们”,他没有被划为“右派”,是因为他死了,可是他的名字与影片在中国消失了将近三十年,要由意大利人在都灵重新提起他。
    费穆的《小城之春》,张爱玲的《太太万岁》,成熟到将世俗格升华,再多一些这样的影片,形成现象,发展下去,起码这篇文章会好写得多。一九四九年,民兵临城下,制片商将电影史投入火焰与水井,商人永远在政治上比艺术家敏感。
    五十年代初,批判电影《清宫秘史》,似乎还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但紧接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一场运动了,在党的《报》上亲自写文章,不少有名的知识分子纷纷参与批判。由此开始,一部中国大陆当代电影史,几乎是一部电影□□□的历史,可以一直数到。
    列宁说过“电影是重要的艺术”,这句话到了□□□□□□□□□中国□□□□□,电影得在□□□□□火上煎烤了。但是细查四九年以来的中国大陆电影,仍然是一条世俗的制作路线,称呼上也像,“工农兵电影”,“电影为工农兵服务”。既然是世俗的路子,倒也出了不少喜闻乐见的电影,当然传统中的“教化”也被推到特别,强调□□□□□□“提高群众的觉悟”。一直到中国大陆的“”,因为世俗生活被破坏,所以没有电影了。忍不住在电影中教化一下是不了的,尤其是手上有权力的时候,但搞到只有教化的地步,使中国大陆的电影为世界电影做出了拍不出电影的榜样。
    我曾经问过我的父亲一些有关中国电影的问题。之所以要问他,因为他算是中国里的电影家。批判电影《武训传》时,派了一个调查小组到武训的家乡山东聊城去,他是实际的负责人,组员包括江青,调查组每天将调查材料转送到北京供写批判文章。一九五七年,他派记者并亲自去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上海,搞了一个专题“好的国产片为什么这样少?”。这一年,他还以《文艺报》“本报员”的名义写了一篇《电影的锣鼓》,指出党对电影的干涉,提到票房价值,说“为工农兵的电影不能内容只有工农兵”,于是在优选会议上亲自点名批判他,说台湾转载了这篇文章,又说,“钟惦这个名字很怪,文章倒还可以看”,这有点像问一个不叫波罗的意大利男人你为什么不叫波罗。
    钟惦于是带着他的怪名字消失了,那时他三十七岁。二十一年后,一九七九年,允许他用他的怪名字发表影评,于是中国八十年代的电影又开始有他的影响。
    我常常从旁观察这个几乎是新中国电影的阴影的父亲,我的个问题是,电影文学究竟是怎么回事?当时电影界正在激烈争论电影文学是不是文学。“阴影”回答,电影文学是为电影审查者写的通俗文字,因为审查者看不懂电影工作本。中国电影文学是五十年代初向苏联学的,而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电影审查制度。“阴影”点了支烟,接着说,电影是可以进的艺术,不看小说,所以电影□□□□。
    直到今年,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仍然是由□□□点头,才被允许在中国放映。一个国电影史家说过,□□□□□□不懂电影,因为他们审查剧本;□□□懂,因为他审查剪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