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兹挽歌 外国现当代文学 (瑞典)史蒂夫·塞姆-桑德贝里 新华正版
外国现当代文学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
26.7
6.7折
¥
40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瑞典)史蒂夫·塞姆-桑德贝里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91045
出版时间201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400页
字数395千字
定价40元
货号xhwx_1200329676
上书时间2023-12-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中出现的绝大多数人物,都随着1944年8月贫民区后一次的肃清行动,永远地消失在历史舞台之上了。绝大多数对时局产生影响的职能人员在这本书中部是以真名出现的。首先是因为关于他们的都被详细尽地记载了下来,贫民区大事记和贫民区百科全书中甚至对他们的背景和行踪部有确切的调查和证,在这种情况下,为一个真实的人物虚构一个不真实的名字反而显得多余和做作。此外,我个人认为,1940年至1944年期间,这些发生在罗兹城贫民区所有的已知事件,如果对它们加以粉饰,将必定受到道德和良心的谴责。
作者简介:
史蒂夫?塞姆―桑德贝里,1958年8月16出生于挪威奥斯陆,现定居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奥地利维也纳。是瑞典作家,瑞典报特约文学家,翻译家。共发表十多部小说和论著,并获得多个重要文学奖项和提名。长篇历史小说罗兹挽歌获得2009年奥古斯特文学奖,成为年度很好非虚构类小说。同年,他还因其杰出的文学造诣和高度的艺术成,荣膺瑞典九人文学协会大奖。
精彩内容:
贫民区:地势坦得像一面锅盖,存在于天空雷云的蓝和大地土壤的灰间。
如果人们抛开其他因素不谈,仅仅从地理范畴上来看,贫民区的空间应该可以无限地伸展开去:大片的建筑或从废墟中拔地而起,或被推翻重建。而当德军占领用厚重的木栅栏和高耸的铁丝网明确了边界时,贫民区真正的地域才为人所见。
如都有可能――比如从空中――拍摄一张贫民区全貌的图片,人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它由两个半区组成。
东半区较大。它从布鲁特广场和中心矗立着玛丽娅大教堂的教堂广场――玛丽娅大教堂高耸的双塔塔尖能够从城市的任何一个地方看见――穿过曾经的罗兹“老城”的其他部分,延伸到郊区花园马瑞辛。
战争爆发前,马瑞辛基本是一个殖民地建筑群,随处可见随意搭建的工具棚、猪圈和马厩。在贫民区被圈定后,马瑞辛的殖民建筑和小片种植地被改建成度别墅和花园庭院,供贫民区统治阶级的特定成员居住。
马瑞辛同样还设有巨大的犹太人坟场及货场,货场位于栅栏另一端的拉度古兹旁,负荷重的那些材料都是从这里运输进来的。负责昼夜看守贫民区的制服警察中,有一个特定的部门负责每天早晨将一队犹太劳工带出贫民区,到拉度古兹的中转站装货和卸货;工作结束后,还是由这个部门将这些犹太劳工重新带回贫民区内。
贫民区东半区涵盖了通衢街泽吉斯卡以北和以东的街区。所有的运输交通,以及贯穿罗兹城南北部的轨道交通,都要经过这条大街,因此德国宪兵在每个街区都派驻了监视点。贫民区内共有三座桥,其中交通为繁忙的两座,其木质桥梁都横跨泽吉斯卡大街。其中一座通向老城的广场。另一座,被德国人称为高桥①的,从玛丽娅大教堂的石基座一直延伸到路托梅斯卡路。贫民区的西半区包括了犹太人老坟场附近的若干街区,以及老的犹太教堂(如今已经被改建成马厩)曾经的所在地――巴则洛娃广场。贫民区内少有的几所通自来水的出租房也在这几个街区内。
还有一条重要的大街,利马诺韦斯基路,由西延伸进入贫民区,并且将西半区分割成南北两个部分。这里也建有一座木桥,但较之前两座,交通要稀少一些:它贯通了马萨斯卡路和维索拉路。
在贫民区的中心,也正是两条重要的街道泽吉斯卡路和利马诺韦斯基路交汇的地方,坐落着巴鲁特广场。如果把贫民区比作一个人,巴鲁特广场相当于他的胃部。贫民区所需的所有物资都经由这里消化后,分运到贫民区的各个部门②。而贫民区的工厂和车间所生产出的绝大多数产品,也经由这里运输出去。巴鲁特广场是整个贫民区内专享一个德国人和犹太人得以会面的中立区域,它被铁丝网包围,接近地和外界阻断,只留下两个通向外界的“大门”:位于拉格维尼卡路的北大门和位于泽吉斯卡路的南大门。
贫民区的德方管理机构在巴鲁特广场的军营里也设有一间办公室,也是俗称的部,它和伦高斯基的秘书处隔了一堵墙。这里还设有核心劳工部,由阿隆?雅库布维奇,它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贫民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以及负责和德军占领间的所有贸易。
一个过渡区。
一个地狱――或者可能应该这么说,在这个德军严酷下的犹太国度里,它已经算是人间了,在这里,无论是德国人还是犹太人都可以出入,只不过对于后者而言,前提是能够出示有效的通行证件。
抑或是,只有贫民区中间这个特殊的痛点才能够解释贫民区存在的意义。这个由众多破败不堪、环境恶劣的建筑物累积而成的庞大体系,说到底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输出工厂。
他很早发现,自己周围仿佛存在着一片真空区。他不停地讲,但没有人听得见,或者说,他的话根本无抵达听众那里。这感觉像是被禁锢在一个玻璃杯中。
他任妻子伊达卧病在床直至离世的那段子:
那是在一九三七年的二月,战争爆发前两年半,他们携手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婚姻岁月,而他优选的遗憾是他们没有爱情的结晶――孩子。长期的疾病――这或许能解释伊达为何无生育――折磨着她的躯体和灵魂,令她渐枯萎。她后的子里,生活起居均由两名护工女孩轮流照顾,而当他端着餐盘走进房间的时候,她已经认不出自己的丈夫。某些时候她会像对待一个陌生人那样举止礼貌而得体;其他时候她则态度粗暴而蛮横。一次她将餐盘重重摔在他手上,大骂他是一个幽灵,命令他滚出去。
p21-2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