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代史 中国历史 蒋廷黻 著 新华正版
  • 中国近代史 中国历史 蒋廷黻 著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近代史 中国历史 蒋廷黻 著 新华正版

中国历史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10.55 3.5折 29.8 全新

库存139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蒋廷黻 著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ISBN9787543067417

出版时间2012-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214页

字数140千字

定价29.8元

货号xhwx_1200237425

上书时间2023-12-23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在这里,读懂近代中国迄今、有影响力的近代史专著与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三足鼎立代表百年中国近代史写作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山之作铁嘴骂遍民国政坛权要、名流雅士,唯独不骂蒋廷黻,非但不批,还备极推崇。

目录:

  论
章  剿夷与抚夷
  1.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2.英国人做买
  3.东西对打
  4.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5.不等条约开始
  6.剿夷派又抬头
  7.剿夷派崩溃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1.旧社会走循环套
  2.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3.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4.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1.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2.步步向前进
  3.前进遇着阻碍
  4.士大夫轻举妄动
  5.中初次决战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1.李鸿章引狼入室
  2.康有为辅助光绪变
  3.顽固势力动员
  4.孙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5.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6.军阀割据十五年
  7.贯彻理的遗教
附录
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1.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
  2.欧洲人的蚕食
  3.葡萄牙设通商
  4.国外殖民势力更替
  5.康熙帝的外交
  6.外交策略不进反退
  7.马戛尔尼来华
  8.英国输入
  9.战争前后
  10.“抚夷”的难题
  11.“剿夷”外交的代价
  12.俄罗斯侵吞国土
  13.自强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14.尾言
琦善与战争
  1.引言
  2.琦善与战争的军事关系
  3.琦善与战争的外交关系

内容简介:

从战争到辛亥,从洋务运动到百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作者简介:

蒋廷黻(1895-1965),有名历史学家、外交家。1911年只身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之职,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的史学阵营。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先后任行政院政务处长、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国大使等职,被誉为中“知外交的人”,1965年病逝于纽约。蒋廷黻先生研究历史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从而取得了极大的成,被称作“拓荒者”“开山的人”“近代史尚无第二人”。

精彩内容: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是中古的,我们的,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要比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要接近变更面目。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接近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不在战争以后开始维新呢?此中缘故虽极复杂,但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守旧太重。中国有了这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要国人承认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第二,中国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的摇动,是士大夫饭碗的摇动。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有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第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是个好例子。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都是中国的古。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当时的士大夫得了这样的一种印象,也是很自然的。林的奏章充满了他的自信心,可惜自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得到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不服输。
    
    真的林则徐是慢慢地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知道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把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给了魏源。魏源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后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文,促进了本的维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地提倡。清廷把他谪戍伊犁,他在途中曾致书友人说: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这是他的私函,道光二十二年九月(1842)写的。他请他的朋友不要给别人看。换句话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难怪他后来虽又做陕甘督和云贵督,他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是中国旧优选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主张抚夷的琦善、耆英诸人虽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而且公开地宣传了,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而且他们无自信心,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不图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
    
    洪秀全失败
    
    洪秀全得了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他深居宫中,务求享受做皇帝的福,对于政事则不放在心上。宫廷的建筑,宫女的征选,金银的聚敛,官制宫制的规定,这些事情是太天王所注意的。他的后来简直变为疯狂的迷信。杨秀清向他报告国事的困难,他回答说:
    
    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不用尔奏,政事不用尔理,欲出外住,欲在京住,由于尔。朕铁桶江山,你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国藩)乎?
    
    快要灭亡的时候,绝粮,洪秀全令饮露充饥,说露是天食。
    
    这样的不但不能复兴民族,且不能作为部下团结的中心。在咸丰六年(1856),洪秀全的左右起了很大的内讧。东王杨秀清个人独掌大权,其他各王都须受东王的节制。照太天国的仪式,天王称万岁,东王称九千岁,西王称八千岁,余递减。别的王都须到东王府请安议事,并须跪呼千岁。在上奏天王的时候,东王立在陛下,其余则跪在陛下。因此杨秀清为其同辈所愤恨,同时天王也怕他要取而代之。六年九月,北王韦昌辉设计诱杀杨秀清和他的亲属党羽。冀王石达开心怀不,北王又把冀王家属杀了。天王为联络冀王起见,下令杀北王,但冀王以后还是独树一帜,与天王脱离关系。经过此次的内讧,太天国打倒清的希望接近消灭。以后洪秀全尚能抵抗八年,一则因为北方有大股捻匪作他的声援,二则因为他得了两个后起的良将,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
    
    在清方面,等到别人都失败了,然后重用曾国藩,任他为两江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事。湖北巡抚胡林翼是与他志同道合的,竭力与他合作。他的亲弟曾国荃是个打硬仗的前线指挥。以后曾国藩举荐他的门生李鸿章做江苏巡抚,他的朋友左宗棠做浙江巡抚。长江的中游和下游都是他的势力范围,他于是得通盘筹划。他对于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美、三国也给了曾、左、李三人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1864),湘军在曾国荃之下打进,洪秀全,太天国此亡了。
    
    洪秀全想打倒清,恢复汉族的自由,这当然是我们应该佩服的。他想均地权,虽未实行,也足表现他有相当政治家的眼光。他的运动无疑是起自民间,连他的也是迎合民众心理的。但是他的人格上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了功,他也不能为中华民族造。而言之,太天国的失败,证明中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
    
    曾国藩所的士大夫式的运动又能救国救民族吗?他救了清,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清并不能救中国。倘若他客观地诚实地研究清在嘉庆、道光、咸丰三代的施政,他应该知道清是不可救药的。他未尝不知道此中实情,所以他定太天国以后,他的态度反趋于消极了。心而论,曾国藩要救清朝是很自然的,可原谅的。,中国的旧礼教既是他的立场,而且士大夫阶级是他的凭依,他不能不忠君。第二,他想清廷经过大患难之后,必能有相当觉悟。事实上同治初年的北京,因为有恭亲王及文祥二人主政,似乎景象一新,颇能有为。所以嘉、道、咸三代虽是多难的时代,同治年间的清朝确有中兴的气象。第三,他怕清的灭亡要引起长期的内乱。他是深知中国历史的,中国几千年来,每次换过朝代,要经过长期的割据和内乱,然后天下得统一和太。在闭关自守、无外人干涉的时代,内战虽给无穷的痛苦,尚不至于。到了十九世纪,有帝国主义者环绕着,长期的内乱能引起之祸,曾国藩所以要维持清,优选的理由在此。
    
    在维持清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之下,曾国藩的工作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他要革新,那是说,他要接受西洋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那是说,恢复中国固有的美德。革新守旧同时举行,这是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史的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公,是因为他有这种的眼光。徒然恢复中国的旧礼教而不接受西洋,我们还不能打破中华民族的大难关,因为我们绝不能拿礼义廉耻来抵抗帝国主义者的机械军器和机械制造。何况旧礼教本身有它的不健全的地方,不应接近恢复,也不能接近恢复呢?同时徒然接受西洋而不恢复中国固有的美德,我们也不能救国救民族,因为腐化的旧社会和旧官僚
    
    根本不能举办事业,无论这个事业是新的,或是旧的。
    
    曾国藩的事业,我们留在下一章讨论。他的守旧事业,我们在前一节里已经说过。现在我们要指出他的守旧事业的流弊。湘军初起的时候,精神纪律均好,战斗力也强。后来人数多了,事业大了,湘军退化了。收复以后,曾自己承认湘军暮气很深,所以他遣散了好多。足证中国治军的旧根本是有毛病的。此外湘军既充满了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兵士只知道有直接上级长官,不知道有优选统帅,更不知道有。某次,曾国荃回家乡去招兵,把原有的部队交曾国藩暂时管带,这些部队不守规矩。国藩没有子,只好催国荃赶快回营。所以湘军是私有军队的开始。湘军的精神以后传给李鸿章所部的淮军,而淮军以后又传给袁世凯的北洋军。我们知道民国以来的北洋军阀利用私有的军队割据,阻碍统一。追究其祸根,我们不能不归咎于湘军。于此也可看出旧子的毛病。
    
    李鸿章引狼入室
    
    甲午战争未起以前及既起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方,想得西洋各国的援助,但都失败了。国际的关系不比私人间的关系,是不讲理,不论情的。都是自私自利的,利害相同结合为友,为联盟;利害成为对敌。各国的外交家都是精于打算盘的。西洋各国原想在远东大大地发展,但在甲午以前,没有积极推动,一则因为他们忙于瓜分非洲;二则因为他们互相牵制,各不相下;三则因为在远东尚有中国与本两个独立,具有相当的抵抗能力。在中、战争进行的时候,李鸿章虽千方百计地请求他们的援助,他们是抱隔岸观火的态度,严守中立。他们觉得中国愈败,愈需要他们的援助,而且愈愿意出代价。同时他们又觉得本虽打胜仗,战争要削减本的力量。在西洋人的眼光里,中、战争无论谁败,实是两败俱伤的。他们反可坐收渔人之利,所以他们不援助我们于未败之前。
    
    等到《马关条约》一签字,俄、德、三国联合起来强迫本退还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大连在内。主动是俄国,德、不过附和。当时俄国部长威特(witte)正赶修西伯利亚铁路,他发现东边的一段,如绕黑龙江的北岸,路线太长,工程太困难;如横过我们的东三省,路线可缩短,工程也容易得多。同时海参崴太偏北,冬季结冰,不便航行。如果俄国能得大连、旅顺,俄国在远东能有完善的军港和商港。完成西伯利亚铁路及得一个不冰冻的海,这是威特想要乘机而达到的目的。国当时联俄以对德,俄要帮忙,不敢拒绝,何况国也有野心想乘机向远东发展呢?德国的算盘打得更精。他想附和俄国,一则可以使俄国知道德国是俄国的朋友,俄国不必联络国;二则俄国如向远东发展,在欧洲不会多事,德国正好顺水推舟;三则德国也可以向我们索取援助的代价。这是三国干涉《马关条约》实在的动机。
    
    俄、德、三国的做是十分冠冕堂皇的。《马关条约》发表以后,他们向我们表示同情,说条约太无理,他们愿助中国挽回失地的一部分。在我们那时痛恨本的情绪之下,这种友谊的表示是求之不得的。我们希望三国能把台湾及辽东都替我们收回来。同时三国给予所谓友谊的劝告,说本之占领辽东半岛不利于远东和。战后之本固不敢不依从三国的劝告,于是退还辽东,但加赔款三千万两。中国觉得辽东半岛不止值三千万两,所以觉得应感激三国的援助。
    
    《马关条约》原定赔款二万万两,现在又加三千万两,中国当然不能负担。威特一答应帮中国从、俄银行借一万万两,年息四厘。数目之大,利率之低,诚使我们受宠若惊。俄国真可算是我们的好朋友!
    
    光绪二十二年(1896),俄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ⅱ)行加冕典礼。帝俄向中国表示:当中、俄两国特别要好的时候,中国应该派头等大员去做代表,才算是给朋友面子。中国乃派李鸿章为庆贺加冕大使。这位东方的俾斯麦于是到欧洲去了。威特深知中国的心理,所以他与李鸿章交涉的时候,首言本之可恶可怕,这是李鸿章愿意听的话,也是人士愿意听的话。这种心理的进攻既然顺利,威特乃进一步陈言俄国对中国之援助是如何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说当中、战争之际,俄国本想参战,但因交通不便,俄军未到而中、战争完了。以后中国如要俄国给予有力的援助,中国必须使俄国修条铁路横贯东三省。李鸿章并未驳辩威特的理论,但主张中国境内之铁路段应由中国自修。威特告以力财力不足,倘自修,则十年尚不能成,将缓不济急。威特后说,如中国坚拒俄国的好意,俄国不再
    
    助中国了。这一句话把李鸿章吓服了。于是他与威订密约,俄许援助中国抵抗本,中许俄国建筑中东铁路。
    
    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中俄密约》是李鸿章终生的大错。甲午战争以后,本并无于短期内再进攻中国的企图。是时本反转过来想联合中国。因为西洋倘在中国势力太大,是于本不利的。威特的本意不是要援助中国,是要利用中东铁路来侵略中国的。以后瓜分之祸及俄战争、二十一条、九?一八,这些国难都是那个密约引出来的。
    
    李鸿章离开俄国以后,路过德、、比、英、美诸国。他在柏林的时候,德国试探向他要代索辽东的报酬,他没有答应。德国公使以后又在北京试探,北京也没有答应。光绪二十三年(1897)秋,山东曹州杀了两个传教士,德国乘机一面占领青岛,一面要想租借胶州湾及青岛及在山东修铁路和开矿的权。中国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答应了,山东算是德国的势力范围。
    
    俄国看见德国占了便宜,于是调兵船占旅顺、大连。俄国说为维持华北的势力均衡,并为助中国的方便,不能不有旅顺、大连,并且还要修南满铁路。中国也只好答应。我们费三千万赎回来的辽东半岛,这时俄国又夺去了。俄国还说,他是中国专享的朋友!俄国的外交阴险:他以助我之名,行侵我之实。以后他在东北既有了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及大连、旅顺,东三省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于是英国要求租借威海卫和九龙及长江流域的优越权利,国要求租广州湾及广东、广西、云南的优越权利,本要求福建的优越权利,意大利要求租浙江的三门湾。除意大利的要求以外,中国都答应了。这是所谓瓜分。唯独美国没有提出要求,但他运用外交,使各国不接近割据各国所划定的范围,使各国承认各国在中国境内都有等的通商权利,这是历有名的门户开放主义。
    
    这种瓜分运动是甲午的败仗引起来的。在近代的世界,败仗是千万不能打的。
    
    ……

精彩书评:

半个世纪以来,又有几本近代史著作超过了它?当今专为获奖的“皇皇巨著”,通通加起来也不及这本书的分量。——何炳棣蒋廷黻先生于近代中国史之科学研究,实与罗先生(罗家伦)同开风气。他为中国近代史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为旧中国的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新的观念,是一个开山的人。——郭廷以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费正清他为中国近代史在这一时期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这个基础不只是建筑在若干原始材料上,更要紧的是他发展的几个基本观念。有了这些观念的运用,他才能把这一大堆原始资料点活了。——李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