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案里的中国史 中国历史 艾公子 新华正版
  • 疑案里的中国史 中国历史 艾公子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疑案里的中国史 中国历史 艾公子 新华正版

中国历史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27.03 4.2折 65 全新

库存187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艾公子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102265

出版时间2021-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704页

字数390千字

定价65元

货号xhwx_1202516895

上书时间2023-12-22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1.创所有渠道5亿次阅读量的历史自媒体“爱历史”新作,作者艾公子,原爱君,曾出版超10万册的一看停不下来的中国史一看停不下来的中国史2一看停不下来的中国史3等2.历史原比小说好看:40个形形的离奇疑案,40场酣畅淋漓的历史推理3.悬疑,烧脑,超大信息量:运用吊线跟踪、混合洗牌等刑侦手,糅合史学、古学、医学及学等多元学科视角还原历史4.一部解读历的疑案的通俗历史读物5.历史真的有吗?如果有,我们如何找到它?雍正暴毙之谜;晚明三大案谜团;龙骨的秘密;韩信之死,疑窦重重;太天国的宝藏去哪了;清朝惊天窝案;赵氏孤儿的..."

目录:

一 帝王生死之谜

帝王谜案:谁是秦始皇的生父? _003

斧声烛影:赵匡胤真是被砍死的吗? _011

狸猫换太子:宋仁宗身世之谜 _018

明朝悬案:建文帝究竟是死是活? _024

280多年过去了,雍正暴毙之谜依然无解 _033

二 被遮蔽的皇嗣秘闻

巫蛊之祸的 _041

玄武门血案背后:被污名化的“隐太子”李建成 _047

晚明三大案背后,那个追查的小 _056

神秘的“朱三太子”,折磨了大清80年 _066

九子夺嫡,四阿哥凭什么胜出? _076

三 王朝夺权疑案

曹为何不称帝? _083

赵匡胤为何能轻松“黄袍加身”? _090

夺门之变:无人阻止的悲剧 _097

宁王之乱:“叛乱来得正是时候” _108

曾国藩为何不称帝? _119

四 将相离奇结局

伍子胥复仇之谜 _129

范蠡为何能够全身而退? _139

商鞅为何死得那么惨? _148

韩信之死,疑窦重重 _157

三国优选的冤案:魏延之死 _167

五 帝国惊天大案

南北榜案:金榜题名,两名状元被杀了 _177

1542年,一群宫女刺杀大明皇帝 _185

雍正爱的大舅子:年羹尧为什么必须死? _190

清朝惊天窝案:“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_199

晚清奇案:没有,只有政治 _208

六 女名人疑案

八王之乱:“一代妖后”开启大乱世 _221

谁杀死了大唐好看的女人? _229

孝庄太后的绯闻 _236

慈禧上位之谜 _246

慈禧忌惮的女人,44岁那年暴毙了 _254

七 颠覆历史的悬案

“赵氏孤儿”:被掩盖的奸情、内讧和阴谋 _265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 _273

真实的梁山好汉:原来你是这样的《水浒》 _279

朱元璋为什么长着一张猪腰子脸? _286

张献忠真的是杀人狂魔吗? _291

八 全民“热搜”离奇案

神秘的楼兰,是怎么消失的? _305

太天国的宝藏,到底去哪了? _312

杨月楼案:一次轰动的私奔 _320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为何震动了帝国高层? _326

“龙骨”的秘密 _334

参文献 _340

内容简介:

疑案里的中国史是一部解读历的疑案的通俗历史读物。全书分为8个章节,分别以“帝王的生死之谜”“被遮蔽的皇嗣秘闻”“王朝夺权疑案”“将相结局奇案”“帝国惊天大案”“女名人疑案”“颠覆历史的悬案”“全民‘热搜’的离奇案”为主题,选取了40个历史疑案,从先秦到晚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三教九流,糅合史学、古学、医学以及学等多元学科视角,运用吊线跟踪、混合洗牌等刑侦手,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穿越千年迷雾,力图为读者还原历史。

精彩书评:

"“赵氏孤儿”:被掩盖的奸情、内讧和阴谋清代小说说唐全传中,杨林杀死了秦琼的父亲,强收秦琼为义子,秦琼委曲求全,认杀父仇人杨林为义父,但秦琼意欲杀死杨林、替父报仇的决心未曾改变。另一部清代小说说岳全传中,陆文龙父母在金兀术攻城后殉国,他则被金兀术收为义子并养大,变成对抗岳家军的猛将。但当陆文龙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决心为父母报仇,向金兀术展开了斗争。类似的故事情节,在中国的戏剧小说中十分常见,通常围绕“恶人杀了孤儿全家—孤儿被恶人抚养长大—孤儿终向恶人复仇”的叙述模式展开。由于这一模式早、成功的文本来自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所以被后世统称为“赵氏孤儿型故事”。赵氏孤儿堪称中国传统戏剧小说悲情叙事的经典,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经过戏曲、电影、电视剧的不断重演而至今妇孺皆知。在欧洲,经过伏尔泰、歌德等大师的转译,赵氏孤儿同样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和生命力。王国维说过,元杂剧赵氏孤儿列入世界大悲剧中,毫无愧。然而,赵氏孤儿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在一次次的传播和转述的过程中,它所讲述的故事已经变成了历史,而历史的本来面目反而被遗忘了。在这段忠奸对立、正邪较量的震撼人心的“历史”背后,是被掩盖掉的另一段无关忠奸和正邪、只关乎政治阴谋和利益分配的历史。,我们要讲的是历“赵氏孤儿”的,跟忠诚和正义接近没有关系的一段历史。1元杂剧赵氏孤儿一般认为作者叫纪君祥。但这个故事不是纪君祥凭空想象出来的,他的故事原型来自“史家之绝唱”史记,更具体来说,是来自史记中的赵世家。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势力优选的卿大夫家族——赵氏家族惨遭灭门,史称“下宫之难”。只有赵朔之妻、晋景公姐姐赵庄姬的遗腹子赵武,在门客公孙杵臼和友人程婴的保护下幸于难,并在15年后依靠韩厥等人的帮助而复兴赵氏家业。在司马迁笔下,这起赵氏灭门事件被写得大起大落,荡气回肠。具体情节如下:屠岸贾在晋景公时出任司寇一职,并开始追究当年晋灵公被赵穿弑杀一案,借题发挥诛灭赵氏家族。韩厥劝赵朔逃走,赵朔不跑,并说:“你不会让赵氏香火断绝,我死了也不会有遗恨。”韩厥答应了赵朔的要求后,谎称有病不出门。屠岸贾不请示晋景公,直接率诸将进攻赵氏,残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将赵氏灭门。赵朔之妻赵庄姬是晋景公姐姐(司马迁错写为晋成公姐姐),当时怀有赵朔的遗腹子。变乱中,她奔逃到晋景公宫内躲藏。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对赵朔的友人程婴说:“你怎么不同赵氏一起赴死?”程婴回答:“赵庄姬有身孕,若幸而生男,我奉他为主,助他复兴赵氏;若是女孩,我再死不迟。”不久,赵庄姬生下一个男婴。屠岸贾获悉后,便带人入宫搜寻。由于婴儿如有神助,不哭不闹,没有一点儿声响,屠岸贾空手而归。过后,程婴找公孙杵臼商议对策。公孙杵臼问:“复立孤儿与慷慨赴死,哪件事更难?”程婴答:“赴死容易,立孤难。”公孙杵臼便说:“赵氏先君对你不薄,你勉为其难,而我去做那件容易的事,让我先行一步吧。”于是二人便将别人的婴儿带在身边,裹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里。程婴偷偷找到搜寻赵氏遗孤的将军们说:“程婴不肖,不能保全赵氏遗孤。谁能给我千金,我告诉他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处。”将军们大喜,应允了程婴的条件,并派兵攻打公孙杵臼。公孙杵臼意骂道:“程婴,你真是个小人啊!当你不能随赵氏家族死难,还和我一起商量保护赵氏孤儿,却又出我。纵然不能立孤,你又怎忍心出这孩子呢?”骂完,抱着孤儿仰天长叹:“天啊!赵氏孤儿何罪之有?求你们让他活着,只杀我公孙杵臼一人吧。”将军们不答应,杀了公孙杵臼和那个孩子,“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程婴则从此背负着友求荣的骂名,与真正的赵氏遗孤赵武隐匿于深山。15年后,晋景公患重病,的人称是冤死的大臣在作祟。韩厥趁机把当年下宫之难的实情告诉了晋景公,并告诉他赵氏孤儿并没有死。晋景公便将赵武召入,藏于宫中。待诸将入宫问疾时,晋景公借助韩厥之力胁迫诸将面见并认可赵氏孤儿赵武,诸将与程婴、赵武一起进攻屠岸贾,夷灭其族。屠岸贾既已伏诛,程婴遂告白于赵武跟前:“昔下宫之难,大家都能追随主人而死。我不是不能死,我想的是要复立赵氏后人。现在你已长大,恢复了原来的地位,我要到地下报与赵氏族人和公孙杵臼知道。”赵武哭着叩首请求:“赵武愿意报答您的恩德,您怎能忍心离开我去死呢?”程婴回答:“不可以。公孙杵臼认为我能成复兴赵氏的大业,所以先我而死。现在我不报与他知,他会认为我没有把事情办成。”说完,拔剑自刎而亡。赵武则为程婴“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司马迁的故事讲得相当精彩,也相当完整,后世的戏剧赵氏孤儿在情节上仅做了几点改动:一是将事件时间由晋景公期间改成了更早的晋灵公时期,因为晋灵公比较昏庸,可以随便黑;二是将被杀的孩子由第三者的孩子改成程婴自己的孩子,以增强程婴自我牺牲的悲剧力量;三是增加了程婴带着赵氏孤儿投身屠岸贾门下的情节,让赵武认屠岸贾为义父,以此增强复仇的戏剧。其他主要情节和人物设定,基本都是史记赵世家内容的翻版。但很可惜,这个代代流传的精彩故事,从史记赵世家本身开始,大概率是虚构和美化出来的,跟真正的历史几乎没有关系。2历史无比残酷。左传以其惜墨如金的风格,被认为是春秋史料靠谱的手资料。它对“赵氏孤儿”事件的记载,看不到半点儿史记赵世家的影子。相反,在它寥寥的几句话中,呈现了关于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事件起源于晋景公十三年(前587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这是赵氏家族的大丑闻,赵朔之妻赵庄姬,跟赵朔的叔父赵婴齐通奸。奸情败露后,第二年,“原、屏放诸齐”。赵婴齐的两个哥哥赵同(原)、赵括(屏)将赵婴齐逐出晋国。又过了三年,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这段话信息量很大,简单翻译一下:赵婴齐被赶出国境三年后,赵庄姬因通奸情人之死,向自己的弟弟晋景公进谗言,说赵同、赵括将要起兵作乱。晋国其他两大家族栾氏和郤氏,同时为赵庄姬作证。于是,当年六月,晋景公出兵灭了赵同、赵括。当时,年幼的赵武跟着母亲赵庄姬住在晋景公宫中,并未受任何影响。事后,晋景公想把赵氏家族的田邑封地转赐给祁奚。这时,韩厥向晋景公进言说,赵氏家族对晋国厥功甚伟,如果让他们没有继承人,这会让功臣们都害怕呀!晋景公于是立赵武为赵氏宗主,将赵氏的田邑封地返还给他。这是所谓“赵氏孤儿”事件(下宫之难)的内容。这个版本,跟后世流传的“赵氏孤儿”故事全然不同。在左传这个版本里,晋景公所诛灭的并非赵氏全族,而仅仅有针对地选择了赵氏中的赵同、赵括家族,赵氏中的其他支系未受任何牵连。这个版本,根本没有奸臣屠岸贾的身影,“赵氏孤儿”赵武也没有遭到追杀,相应地,程婴、公孙杵臼这些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英雄人物也并未现身。这个版本,根本不是一个忠奸双方生死搏斗的故事,而是晋部公室与强卿之间、晋国几大强卿家族之间,以及赵氏家族的一场权力博弈。没有哪一方特别神圣高尚,也没有哪一方有资格以道德相标榜。但为什么说左传这个版本比史记赵世家靠谱呢?这是因为,左传版本在其他先秦史料中,包括国语等,被反复记载,而史记赵世家的版本则是“孤证”。甚至连司马迁本人,在史记晋世家中,也采用了左传版本,与史记赵世家的版本同时保留下来。而主要的证据则是,史记赵世家的版本破绽太多,历代史学家对此一直持怀疑和否定态度。按照史记赵世家的说,赵氏灭门事件发生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赵同、赵括、赵婴齐、赵朔等赵氏均死于这一年,但事实上,各种史料的记载显示,在这一年之后,这些赵氏族人仍然频繁活跃在晋国政坛上。此外,公元前597年,“赵氏孤儿”赵武尚未出生,根据史料推算,赵武应出生在六年后,约公元前591年,可见当时的赵庄姬遗腹子纯属子虚乌有。如果把“赵氏孤儿”事件放到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则此时的赵武是个年约8岁的小孩,也不是所谓的遗腹子和小婴儿。清代大学者赵翼因此指出,“屠岸贾之事出于无稽”,“荒诞不足凭也”。为史记纠错而扬名的清人梁玉绳也说,“匿孤报德,视死如归,乃战国侠士刺客所为,春秋之世无此风俗,则斯事固妄诞不可信”。这几条硬证据,显然足以推翻史记赵世家版本的历史真实。那么,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司马迁为什么会在史记中进行两种截然不同的叙述呢?众所周知,司马迁撰史记旁采博搜传说逸闻,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他生活的年代,显然可以听到和看到更多后来已经佚失的历史传闻与记载,而这些都成为他笔下的素材。在史记晋世家中,他延续了左传关于下宫之难的记载,从而保存历史之“真”。而在史记赵世家中,他又接受了当时社会上关于这一事件的另一种表述,将下宫之难写成了一个充满道德正义的“赵氏孤儿”故事,从而保存历史之“善”。这样,史书的真实,及其所承载的道德责任,他都可以兼顾得到。这或许是司马迁经常在史记中保留同一事件的不同版本的根本原因。3现在,我们来捋一捋从“下宫之难”到“赵氏孤儿”的演变,这段历史的改写和美化,究竟是怎么开始的。春秋时期,晋国逐渐形成国君与异姓贵族联合执政的基本格局。在这个过程中,国君与异姓贵族,以及异姓贵族之间、同姓贵族,为了纵政局,取得有利的地位,经常互相结盟、对抗或倾轧。终的结果,则是强卿家族的旋起旋灭,任是再强大的家族,一旦踩雷很容易被灭门,先氏、狐氏、中行氏、郤氏、栾氏等大族,都难逃这一宿命。只有赵氏家族在晋国政坛长盛不衰,绵延不绝。公元前654年,晋乱,赵衰跟随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重耳后来复位,成为晋文公,身为重要谋臣的赵衰由此跻身晋国政坛优选层,奠定了赵氏家族势力壮大的基础。赵衰死后,其子赵盾承袭父职。赵盾执政20年,独掌军政大权,两立晋国国君,其间还发生赵氏族人赵穿弑杀晋灵公的事件,可见赵氏的势力已经极其强盛。晋成公继位后,封重臣嫡长子为“公族”,开启了异姓贵族跻身公族的先例。身居高位的赵盾将“公族大夫”的位置转予同父异母的弟弟赵括,这一做,有利于增强整个赵氏家族在晋国的分量,但却埋下了赵氏家族后内讧的隐患——赵括这一支取得“公族大夫”身份后,在宗族中的地位比赵盾这一支高,但在政治中的地位却比赵盾这一支低。如果赵括这一支不满足于现有的地位,想更进一步,这种权力不衡的现状很容易引发家族内斗。公元前601年,赵盾死后,其子赵朔代表赵氏家族占据晋国军政上的位置,但赵朔已无取得赵盾一样的高位,因为来自晋国另外两个政治家族——栾氏和郤氏强势崛起,分割了赵盾原来的权力,并成为赵氏的政治对手。与此同时,赵朔的叔父辈——赵括、赵同、赵婴齐,则位居更低一级的官位。大约公元前589年,赵朔死后,留下守寡的妻子赵庄姬和一个三四岁的儿子赵武。至此,赵盾—赵朔—赵武这一支,由于赵武年幼,而面临强势的赵括这一支的权力侵夺。两年后,发生了赵庄姬与赵朔小的叔父赵婴齐的不伦之情。这段恋情是怎么发生的,已无证。但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赵庄姬从了赵婴齐,有可能的原因是她想在赵氏家族找到庇护年幼儿子的力量。史料记载,在赵同、赵括、赵婴齐三兄弟中,赵婴齐比较有远见,做事谨慎,很早意识到栾氏、郤氏是赵氏的政敌,提醒两位兄长应该加以范。但赵同和赵括则相对鲁莽激进,好勇而狂,曾在晋楚邲之战中盲目鼓动出兵,导致晋国惨败。赵同、赵括借家族通奸丑闻,将赵婴齐逐出晋国,这使赵庄姬母子失去了家族的庇护。为了保住儿子的利益,赵庄姬在赵婴齐客死异国后,使了一个毒招,诬告赵同、赵括欲反。这起诬告案,很快促成了晋国政坛几股力量的联合:晋景公从自身利益出发,削弱赵氏家族势力有利于加强君权,从个人情感出发,也肯定支持姐姐赵庄姬和外甥赵武,向赵同、赵括实施反击。而栾氏、郤氏也闻风而至,赵氏内讧,对这两大家族而言是利益优选化,所以他们主动跳出来替赵庄姬作证,说赵同、赵括确实要谋反。经由晋景公、赵庄姬、栾氏、郤氏的共谋,针对赵氏部分灭族的下宫之难由此爆发。赵同、赵括这两支被灭门,晋景公削弱了赵氏势力,栾氏和郤氏打击了政治对手,而赵庄姬则扫除了儿子赵武继承家业道路上的障碍,三方各得其所。二赵被诛灭后,晋景公并未奖赏栾氏、郤氏,而是将赵氏的土地赐予了与此次事件无关的人——晋国另一个要员祁奚。晋景公这个决定,很有深意——如果赏赐给栾氏、郤氏,这两个家族会进一步坐大,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如果直接还给外甥赵武,则此次事件的目的昭然若揭。所以他选择碑颇佳的祁奚作为一只“白手套”。在宣布赏赐给祁奚之后,此前受恩于赵盾的韩厥像串通好了似的站出来,进谏晋景公,说应该把赵氏的土地还给赵盾之孙赵武,并立赵武为赵氏宗主,这样才不会使赵衰—赵盾—赵朔这一系晋国功勋无人继承。吧啦吧啦说了一通,晋景公表示接近同意。于是,下宫之难整个事件的终受益者出现了——这是赵武。这起由家族通奸引发的灭族阴谋,从头到尾没有忠奸对错之分,有的只是参与各方的利益权衡和不良动机。所以,一旦赵氏后人掌握了书写历史的权力,他们会对这起赤裸裸、血淋淋暴露家族丑闻的事件进行重新铺陈。4修改和美化本家族历史,几乎是每一个家族的本能。史记赵世家讲述的“赵氏孤儿”故事,正是战国时期赵国对“下宫之难”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进行重新修饰和创作的结果。下宫之难后,韩厥执政期间,将自己的儿子韩起和“赵氏孤儿”赵武提拔为卿,两家联手长期主导晋国政权。到赵武之孙赵鞅出场时,他已是赵国基业的开创者。公元前453年,赵鞅之子赵无恤联合韩家、魏家灭掉智家(智伯瑶),三家分晋,自立为诸侯。在三家分晋的过程中,赵氏成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主导者。赵国建立后,在编撰国史时需要追溯光荣的过往,神化赵国身世,相应地,那些涉及、诬告、内讧、阴谋和利益转移的不光彩的历史则需要更新。在这种背景下,左传叙述的“下宫之难”版本——一个私通的母亲,为了替情夫报仇、给自己的孩子争夺家族利益,而诬陷对手谋反,从而手国君和其他家族将其剪除——显然有损于赵氏一系的形象。因而,很快被服务于赵国的史官改写为“赵氏孤儿”版本——赵氏孤儿一出生,父母遭奸臣害死,而他在忠义之士的帮助下幸于难,长大后实施了的复仇,并赢得百姓的承认。正如我在前面所说,这个带有英雄神话彩的全新故事版本,人物和事件处处与真实的历史发生抵牾,但为什么还能得到流传,并终以虚构战胜了真实呢?很明显,一个关于忠诚和正义的好故事,更容易得到国人的认可和传播。在被改写后的“赵氏孤儿”故事中,充满着忠君报国、抵抗邪恶、知恩图报、舍生取义、有冤必申有仇必报等传统十分推崇的思想,同时塑造了程婴、公孙杵臼这一对“生难死易”“一生一死”的英雄形象,很能戳中人的内心。与此同时,历代尤其是两宋时期的官方宣传,让“赵氏孤儿”故事得到了官民的同步认可。一方面,宋朝也是赵氏建立的政权,同为姓赵,非常乐意从“赵氏孤儿”的历史资源中寻找正面力量。宋神宗时,程婴、公孙杵臼获封侯立庙,“以旌忠义”。另一方面,南宋开始和结束时赵氏面临的情境,跟“赵氏孤儿”的状态几乎是一样的。北宋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及几乎整个皇室被金人掳掠北迁,赵构成为当时帝位的专享合继承人,是一个事实上的“赵氏孤儿”。南宋末年,元军拿下临安,押走宋恭帝赵显和太后之后,宋端宗赵昰、宋幼帝赵昺孤悬南海,直至崖山海战,再次出现了“赵氏孤儿”的事实。历史情境的相似,导致宋人对“赵氏孤儿”故事尤其有认同感。进入元朝以后,元杂剧赵氏孤儿问世,宣扬为正义而牺牲,向奸邪复仇的精神,这本身是宋亡后汉民族希望反元复宋的一种隐喻。宋元以后,“下宫之难”的历史逐渐湮灭,“赵氏孤儿”的故事经过千万遍的讲述则上升为历史。历史重构战胜了历史真实。用当代的眼光来看,赵氏孤儿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审美价值,但当我们感动于其中的精神力量时,优选也提醒自己——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属于文学,不属于历史。“龙骨”的秘密1900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庚子年。此时,仍有逆行的勇士振臂高呼,为国而战。这其中有一位年过半百的文弱书生——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庚子国难时,王懿荣奉命组织京师团练,直到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他还派团勇巷战,拒不投降。那时,慈禧太后早已带上光绪帝,打着“巡幸山西”的旗号出城逃窜了。此前,王懿荣曾有无数次机会避难。当洋人与义和团在天津鏖战时,王懿荣的儿子寄来家书,请父母趁早离开京城。但王懿荣决意留守北京,只是命人开挖家中花园深井,供家人藏身。在绝境中,王懿荣坚守到了后一刻。北京失守后,他写下遗言:“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随后,与夫人、儿媳投井自尽,壮烈殉国。王懿荣的死,充满了一种悲剧的宿命感。在殉节的前一年,他刚为一门即将震撼世界的中国古文字学敲开了大门的一丝缝隙。王懿荣的另一个身份,是甲骨文的发现者。我们不知,在他即将走到生命尽头时,是否曾捧着那苦心珍藏、蕴藏无限秘密的甲骨仰天长叹。1庚子国难的两年前,王懿荣生了场病,他到北京一家药店找大夫抓,其中有味药叫“龙骨”。所谓龙骨,其实是有些年代的龟甲与兽骨。眼前这批龙骨,是河南农民不知从何处挖得后给商贩的,终辗转成了王懿荣治病的药材。要是一般人,回家把药煎了,瞧都不多瞧一眼。可王懿荣酷爱收藏,是一位金石学家,在北京古玩圈小有名气,连这做的龙骨,他都有兴趣把玩一番。正是这个不经意的举动,引爆了一个惊天秘密。王懿荣将龙骨捧在手心仔细审视,忽然发现,这上面似乎刻有一种规律的符号。常年研究金文的他敏锐地察觉到,这可能是一种文字,而且比篆文还要古老得多。他有病都不好好吃药,赶紧四处收购这种甲骨,进行救收藏。起初,药店都以为王懿荣只是想买药,照着论斤,把龙骨给他。后来,他寻找有字龙骨的消息不胫而走,商人纷纷坐地起价,龙骨价格一度涨到每字银二两。仅仅过了一年,王懿荣从山东潍县(今潍坊)一位叫范维卿的古董商人手中购得了大批甲骨。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甲骨上这些神秘符号代表什么,外界也不知道,这些甲骨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河南安阳。当地的老百姓在小屯村挖出这些龟甲、兽骨,往往将其放在水中浸泡数乃至月余,洗净泥土后当作普通的龙骨给商贩,谁也没有注意到甲骨上的文字。随着收购的甲骨渐增多,王懿荣喜不自胜,他将好消息告诉好友刘鹗等京城古玩圈名人,还与上门拜访的朋友约定:“你给我多搜集些铜器上的铭文拓片。等我病好后,我要仔细研究,对照一下,有何相似,有何不同”这成了永远无兑现的承诺。第二年,“甲骨文发现人”王懿荣死于庚子国难。2王懿荣殉国后,其收藏为另一位古玩爱好者刘鹗所得,后者继续从多方购得甲骨,生前收藏多达5000余片。他还继承了王懿荣的遗志,尝试对甲骨文进行释,写成“说龟”数则。尽管后来的学者发现,刘鹗释甲骨文多有纰漏,但他仍在没有前人经验的情况下,释了40余个甲骨文。这该多难啊?像网上一个段子,你知道历次见面的与外国人是怎么交流的吗?1903年,刘鹗的著作铁云藏龟刊行,这是历早的甲骨文图录,甲骨学研究由此拉开序幕。遗憾的是,刘鹗对甲骨文的研究因一场飞来横祸戛然而止。作为中国近代界的一位大咖,刘鹗更为人熟知的一部作品,应该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这部小说突出的特,是辛辣地讽刺了晚清以来现实的黑暗,也是说,刘鹗含沙影,把清朝官场骂了个遍。这么硬气的文人,迟早要摊上事的。庚子国难中,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刘鹗多行善事,曾从俄国侵略者占领的粮仓购买大米,以常物价给饥饿的老百姓,还带头组织人们掩埋城中的无主尸体。当素有交情的、商人请他想办送他们出城时,刘鹗又亲自到军营与美军协商,请求放官商出京。到了1908年,刘鹗却遭受朝中重臣“挟私诬陷”,被清算八年前的旧账,安上“国贼”与“私买国库粮食”的罪名,流放新疆。次年,他带着未完成的事业,在乌鲁木齐患脑出血病逝。初露真容的甲骨文,仿佛像是被“诅咒”一样,初接触它的两位学者都遭遇了厄运。但在刘鹗不幸去世后,中国学者对甲骨文的研究已如雨后春笋般迸发着勃勃生机。3在刘鹗之后,被章太炎誉为“三百年绝等双”的大儒孙诒让,也对甲骨文进行了释,写了本契文举例,释读了数百个甲骨文。不过,他的副业是搞,先后支持过维新派和党,这本书直到他去世多年后才出版。清朝遗老罗振玉,也是甲骨文的忠实,编著了殷墟书契前编,且调查清楚甲骨的出土地点在安阳小屯,确定了其为商代文字。至此,甲骨文才成为一种学术研究类别,其来历也渐渐浮出水面:这一迄今发现的中国古老的系统文字,距今已有三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