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 心理学 心静 新华正版
一本解锁人类认知错觉的心理学趣味读物 十二种方教我们如何不被主观印象所影响 带你走出以偏概全的心理陷阱 内附精美原创心理学插画
¥
9.15
1.8折
¥
49.8
全新
库存99件
作者心静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17093480
出版时间2021-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280页
字数160千字
定价49.8元
货号xhwx_1202323553
上书时间2023-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主编:
心理学领域又一经典著作!一本解锁人类认知错觉的心理学趣味读物。内附晕轮效应、巴纳姆效应等有名心理学定律原创插图。媲美墨菲定律,将一个个看似艰深、晦涩的定律、实验则阐释得透彻明了,对于读者拓展认知心理,改善思维方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三级心理咨询师慧心编撰,带你走出以偏概全的心理陷阱,科学而理地看待生活或工作中的诸多现象,让自己真正享受生活和工作。凝结剖析西方数百次大小规模心理学实验,提炼十二种走出人类主观认知错觉的路径。一个人越能尽早认清自己,越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双封高品设计,附赠精美书签。
目录:
章 桑戴克与“晕轮效应”——以偏概全的心理陷阱
节 我们都是“视觉动物”
人力资源测试的发现
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
以偏概全的心理模式
自带光环的心理学之神
第二节 无处不在的“晕轮效应”
从“坏小子”到“医学家”
文学巨匠的爱情悲剧
阿迪达斯的华丽变身
第二章 库利与“镜中我效应”——自我认识的心理陷阱
节 我们通过“镜子”看自己
“镜中我”的源起
主我、客我理论的提出
“镜中我”的认知偏差
来自密歇根州的宅男
第二节 打破标签,走出“镜中我”
“秘方”背后的奥秘
放大自我,打破负面评价
一生为钱所困的文学家
第三章 诺奖伙伴与“沉锚效应”——自我印象的心理陷阱
节 “印象”的骗局
想实验的影响
实验结果的启示
时光无阻隔的友谊
第二节 摆脱“思维沉锚”的束缚
束缚了成功的“轮子”
a4创造的
逆向而行终获成功
第四章 阿希与“乐队花车效应”——自我迷失的心理陷阱
节 浪潮下的自我迷失
阿希的三垂线实验
谢里夫的游动实验
巴伦的深入研究
杯中酒埋下的研究夙愿
第二节 永远不要放弃独立思
“郁金香泡沫”的沉思
“茅台骑虎难下”的启示
颠覆所谓的传统
第五章 福勒与“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的心理陷阱
节 我们只相信愿意相信的
人格测验中的
心理学家中的“大师”
第二节 清晰地认识自己
奥勒·布尔的辉煌人生
爱因斯坦清醒地认识自己
奥托·瓦拉赫的自我定位
第六章 塞利格曼与“得无助”——自我循环的心理陷阱
节 “笼实验”的启示
穿梭箱中的“挫折”
“得无助”实验的扩展
积极心理学之父
第二节 错误归因引发的绝望心理
钱币见证的人生
自信创造辉煌人生
感知当下方能体验
第七章 钢丝上舞动的瓦伦达——自我得失的心理陷阱
节 越在意越容易失败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目的颤抖理论
前仆后继的研究者
第二节 做事要专注过程
数学天才与“庞加莱猜想”
“华尔街股神”与亿元帝国
第八章 迈尔斯与“自我服务偏差”——自我归因的心理陷阱
节 我们都是自恋的孩子
个体成长中的双刃剑
深入研究的发现
第二节 正确认识自我
“自我美化”的奥朗德
清楚认知,成
清楚自己的思维误区
第九章 库里肖夫“眼中的世界”——自我认同的心理陷阱
节 不一样的世界
心中所想即眼中所见
苏联电影事业的先驱者
第二节 摆脱“库里肖夫效应”
可可乐的秘密
百万富翁的成败人生
克服盲目认知的沃恩
霍华德·卡特的坚持
第十章 津巴多与“路西效应”——外部情境的心理陷阱
节 好人如何变成了恶魔
斯坦福监狱实验
人阴暗面的触探者
第二节 人的验
现代版“孟母三迁”
约里奥“浪子回头”
第十一章 麻醉医师与“安慰剂效应”——自我欺骗的心理陷阱
节 医学的
持续不断地探究
双盲实验的发现
极具争议的医学家毕阙
第二节 相信也是一种力量
唐纳姆用相信成儿子
李·艾柯卡的自信人生
第十二章 布尔与“毛毛虫效应”——自我从众的心理陷阱
节 盲目顺从的毛毛虫
布尔的科学实验
惯思维的影响
“毛毛虫效应”的启示
“昆虫界的荷马”——布尔
第二节 别做“转圈的毛毛虫”
敢于创新,成迪士尼
突破思维的墙,乔布斯成苹果
雷夫·罗伦用野心成梦想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以晕轮效应为核心的心理学趣味读物。晕轮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是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这种强烈的知觉会像月亮形成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其他品质或特点,所以又被称之为“光环效应”。本书将从爱情、偶像崇拜、非常不错等方面阐述晕轮效应的本质及其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应如何避晕轮效应。
作者简介:
徐志晶女,三级心理咨询师。从事多年教育学和心理学工作,热爱生活,喜欢创作,独立编撰书稿达50多万字。关注成.人和青的心理健康,立足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曾主持编写蝴蝶效应帕金森定律等多部心理学和教育学作品;组织翻译我并不疯狂,只是我不是你。
精彩内容:
节 我们都是“视觉动物”
人力资源测试的发现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眩晕效应”“光环作用”,是指个体从局部出发对事物进行认知和判断,从而导致以偏概全现象的出现。这一心理效应的发现得益于一次人力资源测试,发现者是一位叫作爱德华·桑戴克的心理学家。
1915年,在对两家大型企业员工进行调查时,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被评价为“聪明”“勤劳”的员工,在其他诸如“可靠程度”和“技能熟练度”等调查项的得分也相当高,甚至远远超出了正常水。这一调查结果引起了桑戴克的注意,他开始思,到底是只有这两家企业存在这种状况,还是在其他任何一个行业中,都有着类似的情况呢?
为了验证自己的这个设,桑戴克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以军营作为自己的实验场所,选择两组作为实验对照组,并将需要评价的项目分为身体素质(其中包括外貌、体能)、智力水(intelligence)、力(leadership)和个人品质(personal qualities)四个大类;又分别让这些的上级主管根据自己下属的仪表、体格、声音、举止、精力和耐,在先前所划定的四个大类中,确定他们分别是属于上游、中游,还是下游。
实验结束之后,桑戴克发现,在这次的统计结果中,智力与力的相关程度,居然和智力与体能的相关程度区别不大,而这一结果显然是违背常理的。事实上,按照人们正常的理解和认识,智力与力的相关程度要远远高于智力与体能的相关程度。很显然,这份量表并不是很好客观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桑戴克在得出这一结论后,又引用了心理学家奈特·邓拉普(knight dunlap)的实验来验证该疑点。当初,邓拉普曾经让学校对学校的129名教师进行评价,在实验中,同样出现了和桑戴克的实验相似的结果,即教师的一般优点中被认为与其外表和举止有着很强的相关,而“教师良好的声音”居然与“是否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表现出了很强的相关。也是说,评价人在对这些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有可能并不是事论事,而是通过这位教师的体表现,给出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分数。
实验结束之后,桑戴克于1920年先发售提出了“晕轮效应”(the halo effect)这个概念。他认为,即便是一个很好公正、极有能力的雇主或者部门负责人,也很难将一个人当成数种不同品质的集合体来看待,与其对某人拥有的不同品质做出不同的评价,我们更倾向于根据自己对某人的大致印象,做出一个体的评价。而这种由其中一个品质向外辐遮蔽了其他品质的心理学现象,便称为“晕轮效应”。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