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与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及理论 周勇 著 新华正版
教学方法及理论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
19.68
5.6折
¥
35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周勇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26792
出版时间2015-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263页
字数250千字
定价35元
货号xhwx_1201017799
上书时间2023-03-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主编:
周勇编著的转向与课程改革:以王国维胡适和钱穆为中心是“教育、与社会:新教育叙事研究”丛书的本。主要以王国维、胡适和钱穆等中国现代教育先行者的课程改革行动为例,展现那一代人为了中国的复兴与重建所付出的教育努力。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学术论著,本书以讲教育人物故事、讲教育故事的方式展开,体现了新一代学人重建教育叙事的尝试。
目录:
导论 现代中国教育的转向与认同
1.转向与现代中国教育的认同重建
2.当代教育理论界的转向与认同探讨
3.被遗忘的本土前辈及其转向与课程改革经验
章 “中学无用”:中国教育遭遇认同危机
1.现代教育改革与“中体西用”的形成
2.被冷落的保守“苦心”及其谢幕
3.激进的趋新与中国教育的迷惘
第二章 独上高楼的寂寞先驱及其开拓与课程贡献
1.依旧以激进政治变革为本的主流革新走势
2.“感情苦多”的边缘青年学者及其教育与文学转向
3.悲剧文学认同与现代中国文学课程范式的诞生
第三章 “文艺复兴”一代的重建与课程改革努力
1.现代学术职业主义的兴起与学科课程体制的建立
2.蔡元培再度出山与北大成为教育界的“新”中心
3.“科学”的中国现代建构实践与课程改革运动
4.一位召唤“国魂”的底层教师及其学术与课程突围
结语 教育学、课程改革与未尽的现代转向
1.丰富的革新想象与有限的实践能力
2.课程改革作为教育界的“新”生产及传播机制
3.作为“学术实践”的教育学及其重建之路
参文献
后记
内容简介:
民国前辈的经历让我觉得自己有过的专业困惑实在微不足道,我也因此是留恋前辈们的历史世界。周勇编著的转向与课程改革:以王国维胡适和钱穆为中心即是过去十年“民国之旅”的结,其所描述的正是几代前辈的意义建构努力。对当代教师而言,如果他们能像许多前辈那样,致力于以自己的教育、学术和写作实践,为创造并传播一点有价值的现代“科学”或“艺术”,那便是在过一种有意义的教育人生。
作者简介:
周勇,1973年2月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史(中国与教育)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喜欢在文学、历史、社会学等学术领域寻找“动人的教育景观”,曾先后研究中国十一世纪的思想变迁与教育改革、中国现代学术革新与课程改革、教育社会学理论演变、福柯的知识古学等。近些年还在晚明戏剧、文艺及当代电影、音乐等领域寻找“美好的教育实践”,继续致力于从视野、内容与写作方式入手,实验跨学科的教育研究与写作。
精彩内容:
及至第二年,不得不虑再次赴避难时,还不忘鼓励清华学子“多多参与政治活动”。还好,梁启超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固然仍要被政治牵引,但也让他体会到了学术之乐。一些晚辈见了,甚至觉得这位时代“进步”的革新其实是个单纯学者,但说其“忘情于政治活动”的“世人”其实是“非能知梁氏者也”。
不过,当时晚辈看到的终究是梁启超晚年面相,今人可能遗憾“任公在学术上的造诣本甚深湛,如果他民国元年归国时即从事讲学教育工作,其贡献何止如此。”尤其是看到他晚年已开始大力研究“中国史”,并提出“一面尽量吸收外来之新,一面仍不可妄自菲薄,蔑弃其遗产”等革新原则,更是容易对梁启超早年未能按此原则专心从事革新感到可惜。奈何木已成舟,怎能苛求梁启超付出更多行动。何况他已做的够多:不仅以一己之力推动了1898年以来的政治变革,而且让时人增强了对于文学、史学以及教育等领域的重视与认同,并切实贡献了以“”、“新民”为基本框架的革新范式,尽管他体上没有走出将教育当作激进政治改革工具的功利主义革新轨道。
至此,该把目光转向章太炎了。梁启超是新一代“改良派”的杰出代表,而在“派”中,年龄、表现方面皆与梁启超旗鼓相当的人当属章太炎。事实上,如果讲师承背景,章太炎还要胜出一筹。章太炎出自曾国藩、俞樾一系,堪称拥有当时很优越的“资本”,而梁启超当初只是“布衣书生”康有为的弟子。提及这点背景差异,是想说明章太炎作为清末教育界名门之后,不仅必须承担的革新重任,而且其和历史变革影响也不应输于梁启超,清末教育界也因为有这两大杰出后辈的登场,得以新生出许多精彩的转向与重建故事,乃至在整个历史变革进程中都可以看到年轻一代读书人的力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