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传 中国历史 张作耀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曹传 中国历史 张作耀 新华正版

中国历史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42.11 6.8折 62 全新

库存115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作耀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44429

出版时间2015-02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页数496页

字数362千字

定价62元

货号xhwx_1202387813

上书时间2023-02-07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绪言

章 动荡的社会背景

第二章 家世源流及其青少年时代

一、“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二、任侠的少年时代

三、初入仕途,勇向权贵和陋挑战

四、不愿违道取容,称疾归里

第三章 陈留起兵到中原始逐鹿

一、拒绝参加“谋废灵帝”的行动

二、陈留起兵

三、“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四、在农民中壮大自己

五、中原始逐鹿

第四章 迎帝都许

一、迎帝都许

二、百官已以听

三、重用贤能

第五章 推行屯田

一、取“先代之良式”以为“定国之术”

二、许下屯田

三、不断完善屯田制度

四、曹建置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第六章 初试“挟天子以令诸侯”

一、南征张绣

二、东讨袁术

三、长驱伐吕布

第七章 定袁绍父子和北征乌桓

一、官渡胜袁绍

二、讨袁氏兄弟

三、北征乌桓

第八章 兵败赤壁

一、间行轻进取荆州

二、初战失利

三、兵败赤壁

第九章 外备边防,内固权力

一、军谯备战

二、让县明志

三、加强集权

第十章 西征马超与韩遂

一、渡蒲阪,据河西,结营渭南

二、巧施离间

三、“兵之变化非一道”

第十一章 军败叹赞孙仲谋

一、阮璃捉刀胁孙权

二、军败叹赞孙仲谋

三、密教张辽破敌军

四、屡屡用兵无大功

第十二章 得陇不复望蜀

一、遥制兵,夏侯渊建功西北

二、亲督将,张鲁畏服封侯

三、失掉“望蜀”的机会

四、汉中不复再有

第十三章 封公建国,晋爵为王

一、封公建国

二、晋爵为王,设天子旌旗

第十四章 联吴击关羽

-、“水淹七军”

二、联吴击关羽

三、军事决策上的新观念

第十五章 尚礼崇,不信天命

一、尚仁重德,倡礼嘉义

二、峻刑苛

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第十六章 用人重谋,举贤勿拘品行

一、“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

二、用人重谋,“诫在面从”

三、惟才是举

四、不拘一格用人

五、不用则杀之

第十七章 抑制兼并,改革租税制度

一、重豪强兼并之

二、减轻赋役,恤民疾苦

三、改税制,开租调制之先

四、重视水利事业,倡行盐铁官营

第十八章 整顿风俗,倡办教育

一、整顿社会风俗

二、以先王之道为教

三、戒奢尚俭

四、本着移风易俗的精神安排丧事

第十九章 文学贡献

一、继承并推动了乐府诗的发展

二、歌以咏志——曹的文学思想

三、“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乐府诗的特点

四、“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散文的特点

五、建安文学的组织者和者

第二十章 多才多艺及其谲诈格

一、喜好艺术

二、好养之,善结方术之士

三、两重格

第二十一章 妻妾及子女

一、卞后与丁夫人

二、曹昂、曹冲、曹衮和曹彪

三、曹丕、曹彰、曹植及其争立太子的斗争

四、女儿曹节等

第二十二章 今古论曹评议

一、时人褒贬

二、魏晋期间治史者的评论

三、南北朝及唐宋时期,曹的形象江河下

四、元、明、清时期,曹的“奸雄”艺术形象定型化

五、近人论曹

主要参书目

后记

重印后记

内容简介:

曹(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本书为其作传,对曹的事功进行了全面结,对其诸多重要思想及其实践,以及中国历史上对曹的诸多评议都是作了评述。

精彩内容:

        第四章迎帝都许
    曹收编青州兵,继而以兖州为基地破袁术、征陶谦、战吕布之时,也正是长安大乱之时。
    初三年(公元192年)四月,司徒王允与吕布杀董卓。消息传出,“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长安中士女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街肆。”可见,董卓被诛,百姓是何等的欢快。但事态的发展却接近出人意外。
    董卓诛后,司徒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节,封温侯,共秉朝政。
    王允其人,初惧董卓,折节事之,既灭董卓,自认为不会再有患难,居功自傲,“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作了不少不得人心的事。诸如学冠当时的左中郎将蔡邕只是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惊叹了一声,被王允收死狱中。所以,群下逐渐疏远了他。当然,更重要的是此人不善谋略,眼光短浅,缺乏应变能力,处事犹豫不决。他本想赦董卓部曲,忽而又变了卦,不给董卓属军以出路。董卓部将李催、郭汜等无所依,派人到长安求赦,王允断然拒绝。催、汜求赦无望,孤注一掷,遂即酿成更大的祸乱。
    六月,李傕、郭汜攻长安,杀王允,击吕布,吏民死者万余人。吕布战败,率兵逃出长安。前已述及,他逃出后先投袁术,后投袁绍,继而被张邈等迎为兖州牧。
    董卓刚死时,长安三辅之民还有数十万户,李催等放兵劫掠,加以饥馑,两年间民相食,人烟便很少了。史载,“是岁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盈积,余肉,臭秽道路。”
    不久,李傕、郭汜互相猜疑,起了内讧,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二人相攻数月,死者以万数,搞得长安城乌烟瘴气。
    兴二年(公元195年)元月,原董卓部将张济说服李傕、郭汜和解,并想迁皇帝至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皇帝也想念旧京洛阳,遣使对李催、郭汜宣谕十次,他们才各以女儿为质而和解。秋七月,献帝车驾出长安,在后将军杨定、兴义将军杨奉、安集将军董承(原皆董卓部曲)护卫下,历经数月,终于挣脱李催、郭汜的追击,渡过黄河,于十二月乙亥,到达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五月,杨奉、韩暹等奉帝东还,六月到闻喜,七月还洛阳,住故中常侍赵忠宅。献帝东还,河内太守张杨以粮迎于道路。八月,以张杨为大司马、杨奉为车骑将军、韩暹为大将军领司隶校尉。
    这时的洛阳,因为宫室已被烧尽,百官无地方住,只得“披荆棘,依墙壁间”,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
    军阀混战,天下大乱,一时之间谁也吃不掉谁,愚者自做“皇帝梦”,智者谋迎天子,以便举起天子的大旗讨伐不服。所谓愚者是袁绍、袁术、吕布者流。当时袁绍的谋士沮授看得很清楚。沮授对袁绍说:“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袁绍听了沮授的话,有点犹豫。另两个谋士郭图、淳于琼不同意沮授的主张,则说:“汉室凌迟,为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沮授又说:“今迎朝廷,于义为得,于时为宜。若不再定,必有先之者焉。夫权不失几,功不厌速,愿其图之。”沮授的话说得很是透彻,讲明了“挟天子而令诸侯”的重大作用,指出了如果迟疑,必有先者。但袁绍听不进去。因为他想当皇帝。至于袁术,那更是鬼迷心窍,看不到这一步。曹则接近不同,相比之下,真可谓是站得高,看得远。
    一、迎帝都许
    曹对待天子之废立,一向看得很重,前述拒王芬谋废灵帝、立合肥侯,拒袁绍谋立刘虞等是这一思想的表现。
    曹认识到,一时间汉天子这面旗子仍不失为重要武器,仍有号召力,谁把它举起来,谁能提高自己的,占有主动权,能以天子之名行己之欲,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威势和力量。因此,他占有兖州之后,除了以武力争衡天下外,一直在虑谋迎天子的问题。
    史载,曹刚刚自领兖州牧,他自己任命的治中从事毛玢即对曹说:“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又说:“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这些话,正合曹之意。于是立即使从事王必到河内太守张杨处“借路”西去长安。张杨不听。当时正好袁绍任命的魏郡太守董昭因得不到袁绍的信任而刚离开袁绍,意欲经河内去长安,为张杨所留,董昭因说张杨:“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况今有缘,宜通其上事,并表荐之;若事有成,永为深分。”当时,曹尚倚持于袁绍,而董昭竟能看出将来成功者是曹而不是袁绍,亦可谓是善断大事而识人者。经董昭一点,张杨豁然明白,于是准许曹的使者经过他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