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堂随笔 散文 丰子恺 新华正版
散文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
13.66
4.3折
¥
32
全新
库存44件
作者丰子恺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66349
出版时间2020-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241页
字数160千字
定价32元
货号xhwx_1202066217
上书时间2023-01-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目录:
忆儿时/1
私塾生活/8
寄宿舍生活的回忆/12
我的母亲/23
学画回忆/28
怀李叔同先生/35
我与弘一师/43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49
华瞻的记/52
给我的孩子们/58
儿戏/63
送阿宝出时代/66
渐/73
春/78
云霓/83
秋/87
初冬浴漫感/92
生机/95
随感十五则/99
穷小孩的跷跷板/108
肉腿/112
车厢社会/116
佛无灵/123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127
辞缘缘堂/136
艺术的逃难/159
沙坪的美酒/166
胜利还乡记/171
钱江看潮记/176
扬州梦/180
上天都/187
庐山游记之一/192
庐山游记之二/196
庐山游记之三/199
陋巷/205
晨梦/210
闲居/214
湖畔夜饮/218
阿咪/223
白鹅/228
读书/233
吃瓜子/236
内容简介:
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先生的主要散文选。丰子恺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和文学目前一位有名的乡土漫画家和散文家,1898年诞生在浙江桐乡县的石门湾,并在那里生活了十七个春秋,故乡的一草一木风尚俗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书中富有浓郁乡土风情的漫画,隽永疏明语淡意深的散文,再辅以江南水乡特有的自然风貌,让酷爱水乡文学的朋友读之心弦拨动,倍感亲切。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中国现代有名漫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很好成的文艺大师,被誉为“现代中国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是中国漫画的开山祖师,其漫画作品简约洗练、幽默风趣,多反映社会现象,早期出版的画集有子恺漫画护生画集儿童漫画学生漫画等。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目前也有较大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与其漫画一样,别具风格,多用淡笔,通过琐屑凡的小事来阐述人生的哲理。
精彩内容:
我回忆儿时,有三件不能忘却的事。
件是养蚕。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祖母在世的事。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并非专为图利,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我所喜欢的,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挑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蚕落地铺的时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我们吃饱之后,又用一张大叶做一只碗,来了一碗桑葚,跟了蒋五伯回来。蒋五伯饲蚕,我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是每天要去走。
蚕上山之后,而全家静默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吵了,我暂时感到沉闷。然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了。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大家认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她又说:“小囡囡不可走近丝车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软糕。还有做丝做出来的蚕蛹,叫妈妈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终不要吃蚕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诸姐都不要吃的原故。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丝做好后,蒋五伯中唱着“要吃枇杷,来年蚕罢”,收拾丝车,恢复陈设。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寂寥。然而对于这种变换,倒也觉得新奇而有趣。
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姐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忆!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西青散记》里面有两句仙人的诗句:“自织藕丝衫子,可怜辛苦赦春蚕。”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命!
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我的的儿时也过去了。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第二件不能忘却的事,是父亲的中秋赏月,而赏月之乐的中心,在于吃蟹。
我的父亲中了举人之后,科举废,他无事在家,每天吃酒,看书。他不要吃羊、牛、猪肉,而喜欢吃鱼、虾之类。而对于蟹,尤其喜欢。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亲的晚酌规定吃一只蟹,一碗隔壁豆腐店里买来的开锅热豆腐干。他的晚酌,时间在黄昏。八仙桌上一盏洋油灯,一把紫砂酒壶,一只盛热豆腐干的碎瓷盖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我脑中这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还可以清楚地浮现出来。我在旁边看,有时他给我一只蟹脚或半块豆腐干。然我喜欢蟹脚。蟹的味道真好,我们五个姊妹兄弟,都喜欢吃,也是为了父亲喜欢吃的原故。只有母亲与我们相反,喜欢吃肉,而不喜欢又不会吃蟹,吃的时候常常被蟹螯上的刺刺开手指,出血;而且抉剔得很不干净,父亲常常说她是外行。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也要内行才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拳头(即关节)里的肉怎样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出……脚爪可以当做剔肉的针……蟹螯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父亲吃蟹真是内行,吃得非常干净。所以陈妈妈说:“老爷吃下来的蟹壳,真是蟹壳。”
蟹的储藏所,在天井角落里的缸里,经常养着十来只。到了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阳等节候上,缸里的蟹满了,那时我们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或一只半。尤其是中秋,兴致更浓。在深黄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场ⅲ上的月光下面去吃。更深人静,明月底下只有我们一家的人,恰好围成一桌,此外只有一个供差使的红英坐在旁边。大家谈笑,看月亮,他们——父亲和诸姐——直到月落时光,我则半途睡去,与父亲和诸姐不分而散。
这原是为了父亲嗜蟹,以吃蟹为中心而举行的。故这种夜宴,不于中秋,有蟹的节季里的月夜,无端也要举行数次。不过不是良辰佳节,我们少吃一点,有时两人分吃一只。我们都学父亲,剥得很精细,剥出来的肉不是立刻吃的,都积受在蟹斗里,剥完之后,放一点姜醋,拌一拌,作为下饭的菜,此外没有别的菜了。因为父亲吃菜是很省的,而且他说蟹是至味,
— 没有更多了 —
正版特价新书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