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传 中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王晓毅 新华正版
中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
22.94
4.8折
¥
4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王晓毅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73203625
出版时间202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312页
字数165千字
定价48元
货号xhwx_1202714507
上书时间2022-12-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目录:
前言
引子
章梦想
一、幼年丧父
二、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三、混沌已死
第二章求索
一、正始清谈的后起之秀
二、真诚与虚伪之辩
三、聪明与勇敢之辩
四、音乐与情感之辩
第三章彷徨
一、竹林之游
二、高陵之后
三、七贤分化
四、何去何从
第四章避世
一、从山阳到河东
二、养生之辩
三、住宅与命运之辩
第五章愤起
一、无处逃避的心灵
二、攻击读经的经学家
三、与山涛“绝交”
第六章寂灭
一、吕安案
二、狱中反省
三、《广陵散》绝响
尾声
附录
一、我与恩师的“竹林之游”
二、“竹林七贤”
三、嵇康哲学新论
后记
内容简介:
1800年前,一个中国文人为我们真实演绎了:在特殊时代,人应该如何生活,又该如何死去?作者以感同身受的视角,带我们走进魏晋这个禁锢与纵欲并存、醉意与清醒共处的特殊时代。借助历史的朱痕墨迹,融知识、感悟、体验于一体,系统地还原了嵇康的生命历程与思想道路。既写出了独立不群的嵇康,也写出了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嵇康。对嵇康的朋友、敌人向秀、阮籍、吕安、钟会等人,虽着墨不多,却如透视般精神跃然。生命之矛盾、艰难与高贵,在简单的叙述中显露出来。
作者简介:
王晓毅,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对魏晋玄学用力较多,形成了思想史与社会政治史结合的学术特。出版著作9部,发表百余篇,两次获省部级社会科学成果。
精彩内容:
黄初四年(223),嵇康诞生了。
翻开中国哲学史的年谱,不难发现黄初后期是一个少年才子云集出世的时间。也许冥冥中真有左右人类命运的神秘宇宙意志,也许是时势造英雄,之白黄初四年开始,鬼使神差似地依次降生了嵇康、钟会、王弼三个早熟的少年怪才,他们十几岁时已经是因创建玄学理论而闻名天下的大思想家了。他们的存在,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天才们得以成长的历史机遇是共同的:汉魏之际几近空白的思想舞台痛苦地呼唤着伟人的出现。但是天才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却使他们在未来的早期玄学悲喜剧中扮演着不同的角。出身儒学世家的王弼,扮演了抽象的思维哲人;出身刑名世家的钟会走向了政治功利;而本书的主人公嵇康呢?他那孤傲洒脱的气质、恣肆的文采、直面人生的勇敢和那几乎是他着意造成的自我毁灭的悲剧式结局,都离不开其混沌时代的人生机遇。
幼年丧父母、中年丧妻和晚年丧子被视为人生三大不幸。嵇康一来到人间,遇到了大不幸——当他尚在襁褓中时,父亲命归黄泉了。
汉魏时期,的薪金很低,那些仅靠官俸不贪污又不治私产的死后,家中往往穷得徒有四壁,妻子儿女只得居草屋作苦工维持生计,刺史、太守子弟砍柴放牧的记载不绝于史书。对家境贫寒之官宦子弟中的天才来说,幼年丧父之大不幸所换来的某种自由,会在生存的重压下失去意义,因为幼年的饥饿会造过于务实的品质,即使后不变成鼠目寸光的庸人,那些为撞开仕途大门而在牛背上苦读圣贤书的神童,步入官场后也一般难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浪漫气质。从这个意义上看,嵇康是幸运的,那位早逝的“督军粮侍御史”父亲,在为国理财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料理家财,留下了使妻儿于冻馁的产业,而长兄的艰苦经营又成功地撑起了门户,使嵇康得以生活在不愁温饱的小康之家中。
也许是出于对孤幼的深切怜悯,母亲和兄长对嵇康的养育方式属于溺爱型,接近不加管束,“有慈无威”,使其得以随心所欲地生活。
这种无拘束的生活方式,可称之为“天才的懒散与凌乱”,对文人气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对现实生活过多注意,那么现实的力量则必然削弱。只有忽视或暂时忘却生活琐事,才能真正投入精神境界,在艺术遐想或哲理思辨中遨游。汉末名士陈蕃不肯洒扫庭院,“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是因为他生活在救世精神境界中;嵇康赖床,是因为他沉浸在艺术世界的畅想中,这是后创作的思想体。
“母兄见骄”,不加管束的范围,并非仅仅局限于常生活起居方面,他们对嵇康的教育也放任自流。所以当与嵇康同辈的钟会正在其母张夫人的严厉管教下,按传统的训练程序背诵儒家经典,在枯燥的教条中挣扎时,嵇康则是生活在“不训不师”的环境中,没有任何固定的老师来教授其学问。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嵇康母兄的溺爱,另一方面则是由曹魏初期特殊环境造成的,因为那个时代精神世界的“父亲”——汉代经学刚刚死亡。
两汉时期学的主要途径是拜师求学。这是因为汉代选官制度选材标准有二,一是有道德行,二是要通一种经书。经学有严格的师承关系,没有师授的学历,不予承认。在仕途的刺激下,汉代师学十分发达,一个有名经师门下甚至要聚集成百上千的学生。曹魏帝国建立后,虽然也号召读经学,但是选官制度却向变相世袭制转化,的经师及生徒都得不到高官,因此,求师读经的风气一落千丈。p5-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