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哲学研究 中国哲学 朱晓鹏 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老子哲学研究 中国哲学 朱晓鹏 著

中国哲学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21.65 7.2折 30 全新

库存2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晓鹏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65214

出版时间2010-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200页

字数100千字

定价30元

货号xhwx_11515232

上书时间2022-10-11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老子哲学研究由印书馆出版。

目录:

导论
章 智者之路――老子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节 老子:古代世界的大智者
一、老子生
二、大变革时代的知识分子
三、“救时之弊”的哲学追求
第二节 老子哲学的思想渊源
一、《易经》思想
二、史官
三、兵家传统
四、原始道家
五、氏族遗风
第三节 老子哲学的逻辑结构
一、《老子》的文本结构:通行本、帛书本、竹简本
二、老子哲学的逻辑结构:“道”、“德”关系
第四节 老子与道家哲学
一、老子与庄子哲学
二、老子与黄老之学
三、老子与魏晋玄学
四、薪尽而火传
第五节 老子及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一、崇尚自然、返璞归真
二、辩证的睿智
三、古典人道主义
四、批判现实主义
五、无为主义

第二章 以无为本――“道”的形上学
节 道论:老子哲学的本体论
一、“道”概念的本体抽象历程
二、宇宙生成论
三、老子之“道”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节 否定的形上学方
一、哲学与方
二、否定方及其意义
第三节 “无”和“有”:道本体的存在形式
一、道即“无”:有无统
二、恍兮惚兮:有无相生
第四节 有无模式
一、以反求正
二、肯定与否定
三、有无模式
第五节 本末一体的形上学理论
一、本末一体
二、以无为本
三、天人合
第六节 道家形上学的发展及其理论特质
一、老子之后道家形上学体系的建构
二、老子及道家形上学思想的特质

第三章 无知之知――“为道”的认识论
节 认识论与本体论
第二节 无知之知是谓真知
一、“知”的历史内涵
二、认识的界限
三、无知之知
四、“为学”与“为道”
第三节 涤除玄鉴、静观直觉
一、涤除玄鉴:获得真知的条件
二、静观直觉:认识真知的具体方
三、直觉思维方式
第四节 玄同论
一、主客统一的玄同论
二、**的玄同论

第四章 反者道之动――否定的辩证
节 “玄”与“道”
第二节 “反者道之动”
一、否定运动
二、复归运动
第三节 尚同防变
一、尚同的矛盾观
二、防变的发展观
第四节 “弱者道之用”
一、柔弱胜刚强
二、消极的辩证
第五节 关于辩证的建构方
一、直观体悟
二、类比外推

第五章 小国寡民――“退化”的社会历史观
节 天道与人道
一、借自然以明人事
二、老子定律
第二节 退化与进步
一、历史退化论
二、历史循环论
三、历史辩证
第三节 社会理想
一、小国寡民的社会
二、自由的乌托邦
三、等的自然秩序
四、无争的和世界

第六章 无为而治二――无为主义的政治哲学
节 “无为”三义
一、“无为”即“自然”
二、“无为”即“无事”
三、“无为”即“善为”
第二节 无为思想三辨
一、所谓“人君南面之术”
二、所谓“愚民哲学”
三、老学与黄老之学
……
第七章 返璞归真――生的睿智
第八章 道自然――自然主义的审美观
第九章 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生态伦理意蕴
结语
主要参文献

内容简介:

本书循着学理而非据方,试图复原古代思想的生态图像,把握老子哲学的内在思想,为当代哲学谋求创造的理路突破。

作者简介:

朱晓鹏,1963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博士。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哲学与研究所所长、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浙江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杭州市哲学学会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道家哲学思想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智者的沉思、走向发展之路、道家哲学精神及其价值境域、与道家道教,在哲学研究、外国哲学、中国哲学史等期刊发表近百篇。

精彩内容:

    兵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首先是由于中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和兵家思想的发达。中国自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充满了极为频繁、巨大、复杂的战争。“自剥林木而来,何而无战?大昊之难,七十战而后济;黄帝之难,五十二战而后济;少昊之难,四十八战而后济;昆吾之战,五十战而后济”。①历目前有名的黄炎之战,黄帝蚩尤之战,不过是其中规模优选具有决定意义的几次而已。至于后来夏、商、周三代改朝换代的征战,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列国的争霸战争,其战争的残酷、频繁和规模巨大的程度是十分触目惊心的(仅仅《老子》、《庄子》书中,对此有很多记述和反映),在同期的世界目前都极为罕见。中国古代兵书和兵家思想那么早如此成熟和发达,几千年后仍有借鉴价值,正由于它们有这种长期的、繁复的、剧烈的战争的现实经验为基础。而中国古代兵书和兵家思想的早熟和发达,其所蕴涵的丰富的哲理和深邃的军事辩证思想,自然很容易成为老子建构其哲学体系所要吸纳和熔铸的重要思想资源。其次,由于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中,战争行为始终伴随和困扰着人类自身的文明进程,战争与和相互更替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基本特征,尤其在古代,战争是的主要大事,所谓“国之大事,戎与祀也”。所以《孙子兵》一开头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②因之,寻找产生暴力与战争的制度和根源成了人类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所有的古代宗教――道德文明不仅把战争视为政治――军事战略的问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