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羡林谈翻译 外语类学术专著 季羡林 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季羡林谈翻译 外语类学术专著 季羡林 著

外语类学术专著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15.23 5.9折 26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季羡林 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5551

出版时间2015-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158页

字数100千字

定价26元

货号xhwx_1201036697

上书时间2022-06-05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2006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出版后产生很大社会影响。季羡林先生将此书送给温。温高度评价此书。2006年,当代中国出版社社长周五一在三零一医院拜见季羡林先生。季先生看到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亲自在书中题词,并高兴地说:“没想到我老了竟然还成了书的作者了。”季羡林先生愈行愈远,而他的智慧和学问对读者的影响却愈久弥深。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为了表达对季羡林先生的纪念,当代中国出版社隆重推出“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之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双印刷,精编精选,典藏优选。

目录:

翻译
翻译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谈翻译
再谈翻译
翻译的危机
汉语与外语
大学外国语教学刍议
应用语言学的几个问题
梵语研究
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重新认识西方汉学家的作用
cini问题——中印交流的一个例证
再谈cini问题
《罗摩衍那》译后记
《沙恭达罗》译本序
黄宝生汉译《摩诃婆罗多》
《南亚丛书》序
对于编修中国翻译史的一点意见
研究语言要把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
中外文论门外絮语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外来词
中外两种竹枝词
漫谈古书今译
我同外国文学的不解之缘
在印度文学院授予名誉院士学衔仪式上的演说

内容简介:

季羡林生前亲自授权、审定的版本,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本书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6,山东清人。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入德国哥根廷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6年被胡适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季先生是中国有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和散文家。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外罕见。

精彩内容:

    翻译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现在颇有一些人喜欢谈论“中国之”。实事求 是地说,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是极多极多的 。几大发明和几大奇迹,不必说了。即在九百多万 方公里的锦绣山河中,在常生活的饮食中,“ ”也到处可见。
    然而,有一个“”却被人们接近忽略了,这 是翻译。
    无论是从历史的长短来看,还是从翻译作品的数 量来看,以及从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来看,中国都是世 界之“”。这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而是接近正 确的。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中国先秦时代已有翻译活动 。这是很自然的。只要语言文字不同,不管是在一个 或民族(中华民族包括很多民族)内,还是在众 多的或民族问,翻译都是必要的。否则思想无 沟通,难以交流,人类社会也难以前进。
    至迟到了东汉初年,印度传人中国。在此 后的一千多年中,中国僧人和印度僧人,以及中亚某 些古代民族的僧人,翻译了大量的佛典,有时个人单 独进行,有时采用合作的方式。专一个宗教来说, 称之为“”,它是当之无愧的。从明清之际开始, 中间经过了19世纪末的洋务运动和1919年开始的五四 运动,一直到的改革开放时期,(其中间 有外国人)又翻译了其量极大的西方书籍,其中也有 少量东方书籍。各种学科几乎都有。佛典翻译以及其 他典籍的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是无估量的。
    如果没有这些翻译,你能够想象中国和 会会是什么样子吗? 这些话几乎都已属于老生常谈的范畴,用不着再 细说了。我现在想从一个崭新的、从来没有人提到过 的角度上,来谈一谈翻译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世界上一些中,颇 有一些有识之士,在认真地思讨论人类的演变 和走向问题。英国学者汤因比可以作为一个代表。他 的大著《历史研究》已被译为汉文。他把世界上过去 所有的文明分为23或26个,说明没有任何文明是能永 存的。我的想同这个说相似。我把(文明) 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诞生、成长、繁荣、衰竭、消 逝。具体的例子请参看汤因比的著作。我在这里声明 一句:他的例子我并不接近赞同。
    汤因比把整个中华(他称之为“文明”)分 为几个。这意见我认为有点牵强、机械。我觉得,不 能把中华分成几个,中华是一个整体。
    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你既然主 张任何都不能永存,都是一个发展过程,为什么 中华竞能成为例外呢?为什么中华竞能延续 不断地一直存在到呢?这个问题提得好,提到了 点子上。我必须认真地予以答复。
    倘若对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史仔细加以分析, 中间确能分出若干阶段,中华并不是前后一致地 、毫无变化地发展下来的。试以汉唐同其他朝代 的相比,能看出巨大的差别。汉唐时代,中华 在世界上占地位。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 的中心。其他朝代则不行。到了近代,世界重心 西移,我们则努力“西化”,非复汉唐之光辉灿烂了 。
    但是,不管经过了多少波折,走过多少坎坷的道 路,既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中华反正没 有消逝。原因何在呢?我的答复是:倘若拿河流来作 比,中华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 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是有新水注入。注入 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优选的有两次,一次是从 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 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 应灵药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近若干年以来,中国学术界研究中国翻译问题 之风大兴。和专著都出了不少,又成立了的 和一些省市的翻译组织,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林煌天同志等又编撰了这一部《中国翻译词典》, 可谓锦上添花了。对林煌天等同志编撰这样的词书我 是接近信任的。他们在翻译方面,既有实践经验,又 有组织经验。他们编撰的书很有特,汇集了涉及翻 译学术方面的各种词条和有关资料,翻译工作者和文 化教育界人士都可用作参。煌天同志要我为本书写 一篇序,我乐于接受,同时又乘机把自己对翻译工作 的重要的看一并写了出来,以便求教于高明。
    1993年10月11凌晨
    p7-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