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经学哲学研究 中国哲学 向世陵 主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宋代经学哲学研究 中国哲学 向世陵 主编

中国哲学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23.45 4.8折 49 全新

库存2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向世陵 主编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63887

出版时间2015-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263页

字数100千字

定价49元

货号xhwx_1201026269

上书时间2022-06-05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宋代经学哲学研究:基本理论卷从不同侧面来分析经学的转向,如葱经学与社会政治、经学与文学、经学的内在演化过程、经学与哲学等及部分来具体阐述经学的综合发展。

目录:


引论经学变革与理学的兴起
一、文以载道的诉求
二、经学文本的传承转换
(一)五经义理的采撷
(二)子学资源的发掘
三、道统论的成立及意义
(一)《论语》和《尚书》的文献根据
(二)《周易》的文献根据与“时中”
四、纲常天理与普遍之善的确立
(一)三纲五常的内在化
(二)“大本达道”的普遍准则
章“本体”与“本体论”
一、“本体”一词的出现与意义的拓展
(一)“本体”语词的出现与含义
(二)“本体”在本土中意义的拓展
二、隋唐佛学的“本体”论
(一)“实”体向“虚”体的转向
(二)“本体”说与体用论的整合
三、宋代儒佛交通的“本体”论
(一)“本体论”的自觉
(二)儒家本体概念的明晰与本体论的成形
第二章“反本”“复”论
一、反本复道路的奠定
(一)道家的开端
(二)儒家的承接
二、玄佛交融的反本复诉求
(一)玄学的反本归静
(二)佛学的反本达源
三、唐及宋初的复、原论说
(一)李翱的复论
(二)韩愈、欧阳修的原与修本
(三)王安石“情一”的得失
四、张载“善反”天地之的变化气质说
(一)气质之不为
(二)德与气不并立
(三)一于气与一于
五、从程学到湖湘学和闽学的反本复
(一)二程与湖湘学的多样选择
(二)朱熹对北宋复论的系统结
六、明清之际学者对张载变化气质说的推进
第三章理气虚实论上(北宋)
一、“气一有无”的形而上下说
(一)太虚至实与气贯有无
(二)“太和中容万物”
二、无形有象互藏其宅
(一)感聚仇和循环不已
(二)反仇和解与生生相继
三、“天理”在二程的体贴
(一)因象以明理
(二)理便是天道
(三)天下无实于理者
第四章理气虚实论下(南宋)
一、湖湘学的气与道器论
(一)气、道物一体
(二)道与器非异体
二、朱熹论理气“一物”与“二物”
(一)形而上下与理气先后
(二)理气不离又决是二物
(三)理动不动与道体流行
(四)理在气中与生气流行
三、叶适对理学虚实论的批评
(一)二程的“实”学
(二)理学文本的虚妄
(三)理学解《易》的不实
(四)理学“专以心为宗主”
第五章理学
一、湖湘学的理具于说
(一)天命全体和为学大体
(二)物一体与“叹美之辞”
(三)体心用与心之间
(四)心以成与识而后行
二、朱熹的理学体系
(一)即理
(二)“二”与“二善”
(三)之本体是理是善
第六章心迹论
一、隋唐儒者的先声
(一)王通的心迹不殊
(二)中唐儒者的心迹论说
二、“以心通”与“悟心”为本
(一)“以心通”的前后承接
(二)“原道”与守礼
三、心一迹异与权实相顾
(一)迹异而心一
(二)心之同然与“一心”
(三)空与实互发
四、心迹为一
(一)迹非不可能心是
(二)心与迹本一
第七章心情一致
一、大心尽物以尽
(一)物一体而大心
(二)“尽物”在“尽心”
二、程朱的心天一致
(一)程颐对张载的批评
(二)朱熹对张、程等说的结
三、知觉之心与体用合
(一)知觉之心与虚灵明觉
(二)心的相对与互动
(三)心统情跨“两头”
四、心体自明与发而中节
(一)穷理而“主”良心
(二)心定则理现
五、心体为仁与心该动静
(一)心、善、仁之一与不
(二)诚意以安心
第八章“本心”与“心即理”
一、理学传承与**的概念
二、“本心”论
(一)从张、程到朱熹的“不失本心”
(二)张九成的本心说
(三)陆九渊的本心说
三、“心即理”说
(一)陆九渊的“心即理”
(二)宋代诸家的“心即理”
第九章“安身立命”说
一、传统儒学论“安身立命”
(一)《周易》的安身以崇德
(二)孟子的修身以立命
二、宋代理学论“安身立命”
(一)利用安身以立命
(二)俟天以修身
三、道统传承与安身立命
(一)传心而立心
(二)无欲而去私
参文献
关键词索引

内容简介:

宋代经学哲学研究:基本理论卷作为宋代经学哲学研究的理论结晶,突出的是宋代哲学基本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它既逻辑展开为复论、本体论、理气论、心论、理学等为标志的新哲学体系的创立,又体现出每一理论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蕴涵。宋代理学是宋代哲学的标志成果,理学家认为他们所创立的以实理、实、实气、实心等为标识的实学,是克服佛老空虚之学的很有力的武器。新儒学的哲学理论,不论是理命的沟通,心情的关联,还是心迹一致与心即理,都既区别于汉唐“旧”儒学的章句训诂,也与西方哲学向“物理学之后”追寻本体的路向不同。哲学不仅是学问,更是修身的基础,它需要满足儒者安身立命和精神寄托的需要。

作者简介:

向世陵,四川仁寿人,1955年生,哲学博士。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教学培训部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哲学史顾问、靠前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哲学学会理事,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执行编委。主要从事中国儒家哲学和儒释道关系研究。主要专著有儒家的天论、中华哲学精蕴、〈訄书〉选注、善恶之上——胡宏学理学、中国哲学范畴丛书变、理气心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中国学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写给大众的中国哲学(主编)等,另有合撰著作多部。主编中国哲学智慧、智慧的故事等系列教材,承担等多项重量科研项目。

精彩内容:

    (一)“实”体向“虚”体的转向
    
随着佛经的翻译,传人的新思想逐步被所认识。但认识,同时是以自身的概念去解释佛经的过程。譬如对作为物质始基的“四大”,唐初道世编《苑珠林》便称:“地水是我先身,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①“我”是形神和合的现实生命,构成整个世界物质基础的地水火风“四大”,都是我生命的“本体”。在如此“大我”的视野下,杀生都是杀我,故应当常行放生而救苦救难。显然,“本体”已不直接是物质质料,“四大”之“大”也主要不在其质而在其:如火以温暖为(体温),风以流动为(呼吸)等。“火风是我本体”的真实意义,变成为火风之构成了“我”的真实生命。如此从、命的角度解“本体”,说明外在可感的物质实体已经向内在不可感的命本体转化,对心层面的“虚”体的关注渐成为了“本体”论的主题。
    
在,本体转虚的一个典型表现,是所谓“阿字”本体论。善无畏等译《大经》云:“字门转成佛,亦利诸众生。犹如大尊,瑜伽者观察。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于本体,流出亦如是。”②以“字”(如“阿”)为门而入,了悟诸之理,是成佛和利益众生之正途。佛身不论是自体真身还是应机化现的应身,乃至千万无量身,都能一同被摄入佛真身的自体,反之则为同一真身自体所流出的种种应化身。那么,本体与无量身的关系,也是真如自体与界众生的关系:自体普现于界众生之中,界众生又无处不有真如自体。所谓本体、自体,即人人本具而常住不灭的真,问题只在于觉还是迷,显还是不显。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