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兴 五千年的长征 中国历史 韩毓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龙兴 五千年的长征 中国历史 韩毓海

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阐释中国治理模式变迁,研判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解读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好书得主献礼建国,生动记叙波澜壮阔的中国国情变革史。党校副校长作序。

58.55 6.6折 89 全新

库存68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韩毓海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09643

出版时间2019-1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页数397页

字数310千字

定价89元

货号xhwx_1202050099

上书时间2021-12-09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上篇开辟

黄土高原003

封建010

郡县016

周秦之变025

河西与河中032

王道与富强041

贵族制052

中篇稳定

“唐宋之变”069

柳宗元与《封建论》077

王安石与《上仁宗皇帝言事书》082

叶适与《外稿》089

《陆九渊集》与**的兴起095

与《传录》104

顾炎武与《郡县论》《钱粮论》《生员论》111

魏源与《圣武记》114

巨变前夜120

下篇复兴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129

历史与国情150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162

新路与长征17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

中国与世界214

政党与221

社会主义则230

中国的、的化239

“世界上社会制度变化的时代”261

改革与结构调整278

“去政治化”293

挤进“世界市场”之路311

危与机332

初心344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361

“一路”371

“四个自信”381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86

问题是时代的号389

内容简介:

在百万册的洋洋洒洒的五百年来谁著史,以及荣获“中国好书奖”并20万册的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之后,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又撰写了这部重磅作品——龙兴:五千年的长征。这本书从制度与治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矛盾的角度,深刻回顾并分析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诸多“大事因缘”,是一部通史。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开辟,中篇为稳定,下篇为复兴。沿着殷周之变、周秦之变、魏晋隋唐之变、唐宋之变,通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讲到“数千年未有之新时代”,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阐释中国制度变革逻辑,解读中华民族复兴。全书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是一部从制度与治理角度结历代得失的学术思想史,更是一部把中国的奋斗与中华民族复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史。特别是对党的以来的思想路线的阐释,既有广阔的世界视野,又具深邃的历史深度。该书自出版以来,在学术界和广大干部中引起了深刻反响。这本书对于中国党政干部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提振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增强治理的实践能力,具有很好重要的参价值。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有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重读,从1893到1949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天下:包纳四夷的中国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卡尔马克思人间正道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文学卷等。作品曾获2018年“中国出版奖”,2014年2018年“中国好书奖”,第八届、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很好作品奖,2018年中华很好出版物奖,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上海文学奖等,著作已被翻译为英语、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荷兰语、尼泊尔语等多种语言。

精彩内容:

        黄土高原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很悠久的文明之一。
    博士在《论中国》开篇这样写道:“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似乎没有起点。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目前出现……在历史意识中,中国是一个只需复原,而无须创建的既有。” 
    距今约6500万年前,轰轰烈烈的、的造山运动开始了。伴随着青藏高原的剧烈隆起,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秦岭等东西向的山脉陆续形成,而中华文明的肇基便可以追溯到“世界屋脊”的崛起。
    青藏高原隆起,对大气环流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导致了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的形成。大风卷起中亚地区广袤戈壁沙漠中的尘埃颗粒,滚滚向东,夜不息地塑造着我们的世界。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由于大兴安岭、太行山、阴山、贺兰山和祁连山等一系列高山的层层屏障,滚滚东去的季风风力渐渐减弱,如万马奔腾般的尘埃与颗粒,被如雨般抛洒下来,其后,又不知历经几万年,漫山遍野的野马尘埃积月累,形成了黄土高原。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望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四季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都是我的歌。” 
    黄土高原是“风成”的。
    土壤,是农业的命脉与根基。抓一把黄土,轻轻一捻,它便随风而去。细腻的黄土是风成的堆积物,颗粒小,结构疏松。于是,原始人类发现,用简易的石质、木质乃至骨质工具,可以轻松翻开黄土,而这是黄土高原的易耕。
    相对来说,南方的红土因含铁而坚硬,在没有铁质工具之前,很难耕耘。至于北方的黑土地,其固然肥沃,但土层只有1米。在黄土高原上,大风造的黄土的堆积,很厚之处超过了400米,而这是黄土高原的自肥。
    有了天赐的黄土,有了浩荡的黄河,但对一个文明的发祥地来说,这还是不够的。
    在浩荡黄河的大转弯处,的山西运城,经历过千百万年的沧海桑田,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巨大盐池,叫河东解池。据《河东盐备览》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开采食盐。,科学家采用同位素测年分析解池底部人工开采时遗留下的腐泥,证明这些遗迹存在超过了4000年。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这是《四言诗·祭黄帝陵》中的原话,意思是黄帝与蚩尤大战于阪泉、涿鹿,而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证说,“阪泉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
    尧、舜分别建都于的蒲坂、夏县,面朝黄土,背靠盐池。
    大河从这里转弯东去,在两岸河水缓的沃野上,中华文明从这里起源。
    何谓中国?
    “中国”一词,很早见于西周的何尊铭文“宅兹中国”,这里的“中国”,一说指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一说指今晋南地区。不管怎么说,黄土高原上的三个主要河谷原——渭河谷地、伊洛谷地、汾河谷地,因其土质松软、灌溉便利,且靠近盐池,成为原始很发达的地区。尧在这里观天文,舜在这里建城池,禹在这里修河渠,而华夏文明之光,很早便在这里出现。
    古发现呈现出来的灿烂文明遗迹,如石峁遗址(在今陕西神木)、二里头遗址(在今河南偃师)、陶寺遗址(在今山西临汾),大规模造城的历史,距今都有4000年以上,这证明了中国史书记载中很早的王朝——夏朝的存在。根据这样的记载,中国也被称为华夏。 
    大河东去。野马尘埃,造皇天后土。
    马克思指出,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定居的文明”。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对“宅兹中国”的很好解释与概括。
    马克思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游牧、迁徙的文明不同,“定居的文明”需要一系列稳定的公共设施作为前提条件,其中包括灌溉渠道、道路交通——盐池、运河、长城等,而游牧文明只是在不断的占领一抛弃中迁徙,因此不需要这些稳定的公共设施作为前提条件。
    作为定居文明存在的前提条件,这些稳定而庞大的公共设施只能是共同劳动的结果。于是,作为一个“”的基本前提是他必须参加公共劳动,因为只有参加共同劳动,他才能被接纳为共同体的成员。庞大稳定的公共设施,诸如灌溉渠道、公共道路,乃至长城这种工程,也因此成为共同体的象征,而个人劳动的价值则体现在“颂扬想象的部落体即神——而共同完成的工程上”。
    什么是中国的神?马克思说,中国的“神”是共同劳动的共同体,它体现为屹立不倒的公共工程这样的象征物,而在每个的心中、“想象”里,这个共同劳动的共同体叫“中国”,中国是每个心中的神。
    p3-6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