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常识 中国哲学 曹伯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学常识 中国哲学 曹伯韩

人人都读得懂的中国百科全书 13 大板块×142 个知识点 无删减,全收录 精选主题插图,彩印刷 追寻深邃的来路 唤醒深厚的自信

28.2 4.8折 59 全新

库存4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曹伯韩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52639

出版时间2020-0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页数245页

字数123千字

定价59元

货号xhwx_1202032259

上书时间2021-12-09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一本书读懂国学的来龙去脉。民国以来,传阅率很高、影响力优选的国学启蒙教材;大众认识中国面貌很重要、全面的基础参书。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完备的国学知识体系,内容全面、要点完备、条理清晰、体例严谨。翻开本书,快速了解和掌握国学常识,汲取中国精髓智慧。特别收录精美主题插图,助益阅读。彩印刷,精装典藏。

目录:

章概说

一所谓国学/002

二国学在清代/003

三国学的分科/005

四国学的派别/007

五进步的方与贫乏的内容/009

六欧美学术的影响/010

七“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011

八国学与世界学术/013

九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014

一〇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015

第二章语文

一一研读古籍的阶梯/018

一二所谓小学/019

一三六书/020

一四字形的演变/023

一五字义的演变/024

一六训诂学/025

一七文学的先驱及其发展/027

一八方言学/028

一九字音的变迁/029

二〇语言和文字的分离/030

二一双声叠韵/031

二二反切/032

二三四声/033

二四声韵学/034

二五字母/036

二六韵部/038

二七古音之推定/039

第三章古物

二八金石之学/042

二九殷墟发掘/043

三〇甲骨之学/044

三一古物与社会学/046

三二无文字的古物/047

三三古物与证学/049

三四古物与古书/050

第四章书籍

三五传写本与刻本/054

三六版本之学/056

三七校雠之学/057

三八章句之学/058

三九目录之学/059

四〇图书分类/060

四一辑佚及辨伪/063

四二类书及丛书/064

四三证学与读书/066

第五章经学

四四五经、十三经、四书/070

四五《易经》/071

四六《书经》/073

四七《诗经》/074

四八三礼/076

四九《春秋》/078

五〇《论语》《孝经》《尔雅》《孟子》/079

五一经之传授/080

五二今文经学与谶纬/082

五三古今文学派的斗争/083

五四汉以后的经学/084

五五清代的经学/086

五六经学的扬弃/088

第六章史地

五七所谓正史/092

五八正史的内容/094

五九编年史/095

六〇纪事本末/096

六一别史/096

六二政书/097

六三杂史传记及其他/099

学术史/100

六五史评/101

六六地理/103

六七历史哲学/104

六八新史学的产生/105

六九新史学的业绩/106

第七章诸子

七〇诸子的学术派别/112

七一儒家/114

七二道家/116

七三墨家/118

七四别墨及名家/119

七五家/121

七六兵家及其他/122

七七王充之学/124

七八魏晋时代的玄学/125

七九子学之兴起与消沉/127

第八章佛学

八〇初期的/132

八一的中国化/133

八二流传中国诸宗派/136

八三小乘诸宗/138

八四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139

八五中国的大乘诸宗/141

八六佛学与儒学/143

八七因明学/145

八八唯识论中的心理学/146

八九现时佛学的趋势/148

第九章理学

九〇宋明理学的产生/152

九一周敦颐与邵雍/154

九二张载及二程/155

九三集宋学大成的朱熹/157

九四陆象山与杨慈湖/160

九五浙东学派/161

九六宋末至明初之理学/162

九七之学/163

九八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165

九九理学批判的高发展/167

一〇〇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170

第十章诗赋词曲

一〇一文学的范围与类别/174

一〇二早的诗集/175

一〇三楚辞/177

一〇四赋/178

一〇五乐府/180

一〇六五言诗/181

一〇七陶渊明与南北朝诗/183

一〇八唐诗/185

一〇九李白、杜甫/187

一一〇唐以后的重要诗人/188

一一一词/189

一一二重要词人/191

一一三散曲/192

第十一章散文和骈文

一一四散文和骈文的分别/196

一一五散文与骈文的分合/198

一一六周秦汉的散文/199

一一七六朝文/201

一一八唐宋八大古文家/202

一一九明清两代的古文家/204

一二〇所谓古文义/206

一二一骈文的标准化及其支流/207

一二二八股文及对联/209

一二三文艺论评/211

一二四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212

第十二章新被重视的文学

一二五戏曲的摇篮期/216

一二六戏曲的成长期/217

一二七唐以前的小说/219

一二八宋元明的小说/221

一二九清代的小说/222

一三〇宝卷、弹词、鼓词/224

一三一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225

一三二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227

第十三章科学及艺术

一三三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230

一三四天文学和历/231

一三五数学/233

一三六物理学及化学/235

一三七医学/236

一三八应用技术/237

一三九科学与迷信/238

一四〇艺术/239

一四一绘画及书篆刻/240

一四二音乐/243

内容简介:

国学常识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亦可谓是“中华百科全书”。作者用浅显流畅的语言,首先对国学作了概述,进而分章节对语言文字、史学、文学、自然科学、艺术及其代表的人物、派别和学术观点予以介绍,并作了评述。阅读本书,可以为读者搭建一个系统的完备的国学知识体系框架,并从此爱上国学。

作者简介:

曹伯韩,湖南长沙人,当代国学研究者、语言学家,曾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汉字整理部副主任等职,对汉字简化做出过重大贡献。著有通俗与语文中国文字的演变中国近百年史十讲等作品,影响深远。

精彩内容:

        章  概说
    一  所谓国学
    “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清末,但不知究竟是谁所创造。有人说,章炳麟在本组织“国学讲会”,刘师培也有“国学保存会”的发起,大概他们是“国学”这两个字的很初使用者。这是不是正确,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国学”这个名词,是因为欧美学术输入才产生的。它的范围,是把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学术包括进去的。
    和“国学”相当的名词,还有“国粹”和“国故”。“国粹”二字,似乎有点夸大中国学术乃接近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点选择精粹部分而抛弃其他部分的意思,所以人们觉得不甚妥当,改称“国故”。国故,是本国文献的意思。不论精粹不精粹,过去的文献是可宝贵的史料,都可包括在国故范围里面去,这样看起来,“国故”这个名词算是公而完备了。但它也有它的缺点,是只能够代表研究的对象,而不能代表研究这种对象的学问,因此大家又想起用国故学的名称来代替它,很后又简化而称为“国学”。
    可是这个名称还不是十分合理的,因为学术没有国界,当代各国都没有特殊的国学,而我们所谓国学,从内容上看,也是哲学、文学、史学等的东西,都是可以作为世界学术的一部分的,而且事实上外国也已经有研究我国古代的人了,我们为什么不采取世界公用的名称,如中国史、中国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类的名词呢?而且对于具有种种内容的学术,为什么不加以个别的名称而必须采用笼统的名称呢?这都是值得虑的。
    但我们为了依从惯,并且因为中国各科学术还没有整理清楚,和世界学术融合为一的缘故,只得仍旧采用“国学”这个名称。
    二  国学在清代
    中国学术,以周秦诸子时代很为发达,当时诸子百家,各有专长,不相抄袭。自汉代表彰六经,儒家定于一尊,诸子之学衰落,而经学成为专享的学术,两千年来,除解释经书外无学问。但到了清代,似乎从解经之中有开辟一条新路的趋势。过去汉儒解经,注重字句的解释和制度的证,但宋儒反对汉儒的方,主张依经义而修养心。清初学者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等,因宋明诸儒无补时艰,于是起而批评宋明心之学的流弊,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然而他们所谓实学,仍然以通经致用为中心,因此便是很好留心当世之务的顾亭林,也不敢稍微懈怠他的经学研究,并由经学而奠立了清证学的初基。颜斋(元)、李恕谷(塨)继起,提倡实践,反对空言,无论理据,都在排击之列,但由于他们要实行三代政治,很后也不得不归于古。其后戴东原(震)出来,一方面以新理学姿态批评宋明思想,一方面继承顾亭林的证学而加以发展。同时惠定宇(栋)亦标榜汉学。惠、戴以后,继起有人,证学派于是占了学术界的支配地位。但正统的证学派继承东汉经师为学而学的精神,埋头研究,不谈现实政治,到道光、咸丰以后,内忧外患交逼而来,不容许士大夫脱离现实,于是正统汉学又逐渐衰落了。代之而兴的于是有继承西汉学者经世致用精神的公羊学派。公羊学派中的康(有为)、梁(启超),很后亦不严格地遵守西汉经说,而直接以己意解释孔孟,以作维新运动的根据,清代思想如再进一步,有解脱孔孟束缚的可能。本来正统派中有名的学者如王念孙、王引之、俞樾、孙诒让以及很后的章炳麟,都是对孔孟以外的诸子有精深研究的,他们开始的时候只是“以子证经”,拿子学做经学的工具,其结果便使搁置了几千年的诸子学说也为之昌明。又,康梁派之谭嗣同,更主张“冲决网罗”(见《仁学》)。这种发展的趋势,非至推倒孔孟偶像不止,是显然的。因此梁启超曾说清代很像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但是有一个问题。欧洲的文艺复兴,是研究希腊罗马的古学,解放中世纪的思想镣铐,其结果引起了近代科学的勃兴;中国的文艺复兴,是阐扬周秦时代的古学,解放秦汉以来儒家思想的束缚,其结果应当也引起科学的发达,可是我国的科学为什么没有发达起来呢?这是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及政治的妨害所致。
    如上所说,清证学派本来是因纠正理学派的缺点而起,理学派的缺点是空疏而不切实用,证学派以客观态度研究经书,解经而言,诚然不空疏,但是流于琐碎支离,解经也终于不得要领,至于国计民生之现实问题,更是他们所不了解的,他们学问的不切实用,仍然同理学派一样。晚清诸学者因为受了列强入侵的刺激,及外来思想的影响,大家对于现实问题有所主张,如康有为的倡导维新,章炳麟的参加,他们各自代表证学派的一分支,作为两千年来经学的光荣的殿军者。辛亥以后,儒家的地位,至少在一般学者的眼里,已经恢复到与诸子同等的地位,国学不应当再以解释经书为专享任务,已是当然之理,而自己创立的学说,尤其不必托古人的招牌来传布,也是毋庸多说的。不过前代学术的源流和得失,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很不少,而且他们整理古代典籍的成果,很可以供我们利用,所以我们不能忽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