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的诱惑 散文 黄仕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书的诱惑 散文 黄仕忠

1.中山大学有名戏曲研究专家黄仕忠教授,倾学者深情求学、访书、品书、怀人、讲故事! 2.集中长文《影书记》缕述寻访藏中国戏曲文献历程,读之令人动容。《长泽规矩也中国访书记》详记本书志学创始人长泽

43.94 5.0折 88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仕忠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15781

出版时间2020-0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页数339页

字数260千字

定价88元

货号xhwx_1202029624

上书时间2021-12-09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序胡文辉
上学记
书的诱惑
我的大学之路
我的学术经历
徐门问学记
学者之域
两个半人的肉与澳大利亚面粉——有关陈寅恪先生的一则轶事
偶遇徐志摩
访书记
影书记
访长田夏树先生藏书偶记
地坛淘书记
东京
东京淘书记
东京一周
《水浒记》训译本
清代词人顾太清的稿本戏曲《桃园记》
拓室因添善本书
长泽规矩也中国访书记
王国维旧藏善本词曲书籍的归属
品书集
读史阅世忆华年
治史经验谈
读《师门问学录》
兵以诈立
花间一壶酒
晚明文人的心态
柳如是之死
通观与贯通
一个私奔女子之死
晚清北京的堂子与清代戏曲的兴盛——梅兰芳:男旦与堂子相公
袁氏当国岂偶然
毛彦文与吴宓:不能不说的《往事》
印刷书的诞生
摩挲古籍论印本
他年想象藏书者,说是宋廛中一翁
读书与藏书之间
冷摊淘书觅生涯
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
论学集
如此严师,还会有吗
与某兄论发文书
学问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百分之九十五与百分之五
用善意的态度对待所面对的事情
访与学
怀人集

家叔十年祭
牧惠先生三年祭
金文京先生小纪
序跋集
属于历史的仍将归于历史——《〈琵琶记〉研究》前言
琵琶一曲友古人——《〈琵琶记〉研究》后记
学问本是冷门事——《中国戏曲史研究》后记
或裨益于素心人——《戏曲文献研究丛稿》后记
踵迹前贤蹑后尘——《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后记
《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绪言
十年成得事一桩——《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后记
积腋成裘事可商——《明清孤本稀见戏曲汇刊》前记
《戏曲与俗文学研究》发刊词
《现存明刊〈西厢记〉综录》序
《浙江女曲家研究》序
清代内廷演剧的戏曲史意义——熊静《清代内廷演剧研究》序
附录
黄仕忠:对于学者,书要紧的是用侯虹斌
黄仕忠《中国戏曲史研究》序郑尚宪

内容简介:

书的诱惑收入黄仕忠教授求学、读书、怀人、寻访文献等的随笔、序跋文数十篇,并“附录”新闻报道和郑尚宪教授为中国戏曲史研究所撰序言各一篇。本书所收文章涉及黄仕忠教授求学与探索学术道路上的感悟与思、对师辈学者的追记,以及在海内外寻访稀见戏曲类文献的经历与整理出版过程、本学人近代以来在中国搜集寻访文献的故实等,在整体上轻松活泼的文字中,处处可见其身为学者的学术成长经历及严谨求实的学术感悟,可以为读者全面了解和认识黄仕忠教授的治学经历与学术思想发展提供鲜活的资料,也可经由文字对黄仕忠教授学术之外的生活温情有更多的体会。本书在写作上既有学者的谨严,也有学术之余轻松愉悦的常之思,体内容丰富、文笔轻快,兼具学术与可读。

精彩内容:

        书的诱惑    大学四年结束,攻读硕士又近三年,天天与书作伴,不仅搭进去了伙食费开支外的所有收入,而且觉得除了看书,诸事全无乐趣。以前讥笑别人心中只有书,人也成了书的一页,不料如今自己也落到这步田地,再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当然,书也不是时时诱惑得了人的。捧着发黄的书页,抠着晦涩的词句,烦躁起来,便恨不得把书架推倒,把书抛却、烧掉,去当和尚,坐禅三月,使脑根清静。但——要是真的有那么两天不摸书本,却又像失落了魂灵似的,无精打采,寝食难安。可见已成根,难以改变了。    这种诱惑不知始于何时。现在回想起来,的确是很早的。    儿时喜翻连环画,忘食废寝,几乎如醉如痴。小学五年级后,开始捧一些繁体简体、竖排横排的书,半懂不懂,凭着想象和猜测,一知半解,已满足。很盼正月做客。——说做客,主要也是去二舅家,不仅有权利吃优选的东西,更要紧的是表哥藏的不少有趣的书,这时会无保留地开放,允许看上整整。在我意中,凡去做客的人家,必然有我没见过的书。而我,首要的是找书。只要有书,独坐一隅,不在乎招待是否热情,饭菜是否丰盛。稍大后,走的地方多了,方知有的人家竞连一本历书也找不出,才打消了做客的念头。    进了中学,书的诱惑更强烈了。但山乡人家,难得有书。姐姐借得一本书,我们姐弟四人围着煤油灯同看。有人看完一页,有人还没有看完,一个要翻,一个不让,争吵也难。只好轮着看。但大多数时候,借来的书还有别的人等着,借期很多两三天,甚至只有一个晚上,轮着也不行。为此,我们订下君子协议:谁借来,谁有坐着翻书的权利。在旁边看书,开始时还保持距离,后来越凑越近,直到油灯烧着头发,发出“嗤嗤”的声音。几个人挤在一块,情节一紧张,人越专注,越往书前倾,把坐着翻书的压得直叫唤。要不,耳边“呼哧”“呼哧”的喘气声,也不好受。    但我们以此为乐。    我在家里很小,那时还没为自己借书,在旁边又够不着,书瘾却优选,趴在对面看。字是颠倒的,开始时虽然费劲,但时间长了,惯之后,也与正常阅读差不了多少。我又不能要求别人等待,必须一眼瞄过去,把大意掌握,才能在哥哥、姐姐翻页之前,了解个大概。这倒让我养成了一目十行的惯。记得在大学里,有同学在看新到的报纸,我也惯地站在对面看新闻,以为这并不影响他。不料次数多了,他却发起脾气来,把报纸一丢:“去去,给你看得啦!”我不暗自长叹,从此不再使用这种“倒读”。    在家里,我是“伙头军”,放学回来,帮母亲烧饭、煮猪食。借着灶悠悠的火花看书,现在想来,倒是挺有意思的事。火光一点点暗淡下去,人也不知不觉地往灶里钻。要是拉风箱的话,火苗一明一灭,必须不断添柴,看书不能尽兴。每当这时,我偷偷拿劈碎的干透了的柴爿,架好火,这样能够连续烧十几分钟。母亲发现了,要骂我偷懒。因为这些柴爿积攒起来,是准备过年舂年糕、煮粽子用的。烧完饭,我一人到屋外玩去了。母亲又唠叨说:那么好的炭火,自个儿熔化了。而本来应该及时撤到炭甏里,制成木炭,冬天生火炉用的。    很讨厌的是刚砍来的青柴,拉一下风箱,冒一缕青烟,熏得人涕泗齐流。要是青柴也接不上,烧起稻草来,更糟糕。稻草不耐燃,得不断地塞,草灰又轻,一顿饭烧成,浑身是灰。这个时候,只好用很快的速度完成任务,再坐下来看书。但农村人家,有干不完的活儿。屋里忙完地里忙,即使是半大的孩子,闲着的时候也很少。    比较自由的是在饭桌上看书。一张八仙桌,我和哥哥同坐一横。要看书得占住左边,这样,搛菜时菜汤不会淋到书上。要搛菜,需得移动视线,影响看书,大大搛上一筷,以减少次数。看书人迷时,思维转剧,筷子划动不由自主加快,咀嚼速度也越来越快,直到一气把一碗饭扒完。古人有《汉书》下酒之说,似有些荒唐,但书可以下饭,却是我亲身经历了的。只是久而久之,时吃饭也是狼吞虎咽,做客时,不得不特别注意放慢速度,得被人笑话是“饿煞相”。直到现在,我很怕的也是被邀作座中客。去食堂吃饭,更是保证不和数粒而食的女同胞一起用餐,得出洋相。    中学里,有的学生找书的路子很广,但向他们转借,却又不肯。书的诱惑实在使人心痒,只好趁他们某玩其他事的机会,用课余时间,或者搭上一两节课,花三两个小时,把二三百页的小说啃完。这样经历多了,反倒更逼出了一目十行的本领,如今帮了我不少的忙。那时尽管读得粗,印象却十分深刻,经久不忘。而现在慢读、细读,却是记不住,大约那时看到的书少,有一种很强烈的“饥饿感”吧。(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