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过历史看女人 中国历史 恢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透过历史看女人 中国历史 恢嘉

中国历史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31.54 6.6折 48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恢嘉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2070543

出版时间2013-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364页

字数100千字

定价48元

货号xhwx_1200756654

上书时间2021-12-09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温故可以知新。”从这个角度来看,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并非只是寄存在故纸堆中的陈年烂账,一旦进入时人的视野,便立时变得鲜活起来,成为人们借鉴的教材。“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肯不肯阅读,会不会思。人生而等,但在见识上却存在着千差万别,想弄清楚缘由何在吗?请从阅读和思入手。

目录:

序言
编一  教子
能如是乎  与汝偕隐——介子推的母亲
天报之福  汝不死也——母亲对叔孙敖的开导
子非吾子  无入吾门——楚子发母闭门训子
不孝之子  非吾子也——田稷母严辞训子
孟母三迁
善事汉王——王陵母的叮咛
扫墓望丧——西汉严延年母一语成谶
巾帼而有须眉气——东汉末姜叙母勉子
事君尽忠  立名千载——唐王义方母勉儿
顺死贤于逆生——唐董昌龄母的见识
能立长君  社稷之福——宋赵匡胤母杜太后的政治交代
尔亦都人子——明孝定李太后冲冠一怒
以减赋为紧要之事——清冯智懋妻谢氏的嘱托
编二  相夫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曹大夫僖负羁妻
人知其一  莫知其他——柳下惠妻
有什么理由洋洋自得——齐相御妻
夫负妻载——楚接舆妻
甘天下之淡味  安天下之卑位——鲁黔娄妻
该出走出走  当挽留便挽留——汉传奇女子卓文君
奈何忘宿志而惭儿女子——汉隐士王霸妻
良妻胜良友——东汉乐羊子妻
人患无德义  不患无富——吴李衡妻氏
老物可憎——司马懿夫人张春华
君好不好德  何谓皆备——北魏许允妻阮氏
何用言之  徒令帝忧烦耳——隋萧皇后
身穿朝服贺夫君——长孙皇后规劝唐太宗
速去  勿留——唐侯敏妻董氏
男儿须自励——唐湛贲妻
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明孝慈高皇后马氏
编三  慧智
不可让赵括做大将——赵国赵括母
母智若此  其子必不愚——楚江乙母
丑女无盐自为媒
貌不修饰  不见君父——汉武帝爱姬李夫人
为何还要厚葬——西汉张汤母
修正尚未蒙福  为邪欲以何望——西汉班婕妤
再实之木  其根必伤——东汉明德马皇后
倾巢之下  安有完卵——孔融的一双小儿女
怒不变容  喜不失节——魏曹丕母卞太后
让恶人先告状——魏钟会母张昌蒲
只知其一  不知其他——晋杜有道妻严氏
一时之荣  不若长久之乐——北魏宦官符承祖之“痴姨”
人才流落谁之过——武则天的眼界
姨止一子  不欲令其事女主——狄仁杰姨母问答
富贵何足骄人——唐郡主李楚媛
绝不效仿武则天——唐郭子仪孙女郭太后
何必妄毁形发——后周宣懿皇后符氏
该放手时须放手——宋章献明肃刘皇后
滴蜡捕盗——宋王氏婢女蓝姐
厌魅不若礼——辽耶律奴妻萧氏
编四  忠勇
事在王门  何关他族——东晋王凝之妻谢道韫
必欲诈君  共为反耳——岭南圣母冼英
宁死不诬服——前燕慕容垂元妃
不胜即杀我——宋曹氏妇晏
妾虽贱妓  不能事叛臣——南宋名妓毛惜惜
独恨与邵公同死——明女将军秦良玉
吾力尚能杀尔曹——清鄂对妻热依木
欲全此三十余人而救其死——清无为曹氏女
血书求援  解围广信——清沈葆桢夫人林普晴
编五  孝义
明君治国  不以物害人——齐婧女谏槐救父
义姑有节  弃子抱侄——鲁义姑姊
缇萦救父
若皆从死  谁当养孤——东吴何姬忍死养孤
为何要叩拜无知的神明——唐高愍女妹妹
吾虽不敏  安敢忘义——唐郑宗义妻卢氏
崔氏的奉献与牺牲
父母可自逃难  勿以我为忧——元李让女李顺儿
非死无以全节——明唐方妻丁锦孥
不欲为仇人妇——明新昌孝女石氏
何物贼奴  敢作此语——明吴道震妻姚氏
未亡人终一死耳——清徐明瑛妻吴宗爱
请勿再言——清郝小车妻单氏
其意在我——清万某妻曾氏
编六  贞节
自刑明志——梁寡妇高行
生既不得从夫  死乞葬于柳氏——隋兰陵公主阿五
推举一人过来——唐符凤妻玉英
存亡两字实哀哉——南宋王贞妇
生为李家人  死为李家鬼——金李英妻张氏
但知守节而死  他皆不知也——元赵洙妻许氏
亟怀之去——明余姚吴江妻李氏
其如生何——明女杨玉英
悲情女子郝节娥
死于火中不受辱——明清之际烈女项淑美
我不累若辈——清黄晞妻周氏
安能俯首求旦夕活——清邹延玠妻吴氏
编七  狡诈
季子位高而金多——苏秦的嫂子
祸福无门  唯人所招——西汉高祖戚夫人
机关算尽  害人害己——西汉霍光夫人显氏
是不交玉玺——西汉太后王政君
别拿村长不当干部
系当系颈——西晋皇后贾南风
羊车望幸——晋贵嫔胡芳  刘宋潘淑妃
先下手为强——张贵人弑杀东晋孝武帝
眼下岂是保养的时候——唐废后张良娣
汝何不为我复仇——元忽都皇后奇氏
余编
吴起吮子母哭泣
恣君之所使之——赵太后兼听则明
吾哀王孙而进食  岂望报乎——淮阴漂母
一朝权在手  便把令来行——西汉吕雉的人生哲学
得其善言不足喜  恶言不足怒——西汉吕太后的胸怀
薄命的女人幸运——西汉薄姬
永远的心痛——曹原配丁夫人
之事  焉可顾私——隋文献独孤皇后
不诚不孝  何以为人——隋上党陆让母冯氏
离心离德之人  绝不能留——武则天诛杀刘祎之
非我有  不愿也——宋谢泌妻侯氏
汝来何为?——宋“女中尧舜”高皇后
何忍取一物——元昭睿顺圣皇后察必
汝自为之  勿以累我——元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
夫人安在——清张英妻姚氏
后记

内容简介:

透过历史看女人中讲述了109则历史故事。在编排上分为8个类别,即教子、相夫、慧智、忠勇、孝义、贞节、狡诈和余编。采取这样一种编排方式,意在把女人的言行见识这个主题具体化,从上述几个类别中具体地体现出来。很初,本来是打算按照时间为序进行编排的。在做了两种编排上的对比以后,觉得还是分成几个类别更有利于读者阅读和思,于是在脱稿后做了上述的编排。在写作方式上,一是将所属各篇定格在两千字左右,二是对史籍有载的历史故事进行尽可能准确地复述,三是在讲述故事之后略加引申发挥,说明笔者的观点看,进行简短的点评,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精彩内容:

    叔孙敖杀蛇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叔孙敖的少年,外出游玩时,遇见了一条长着两个脑袋的蛇。叔孙敖听大人们说过,长着两个头的蛇是不祥之物,凡是见过它的人都要死。这时,叔孙敖心里立即浮现出这样一个念头:既然我看见了两头蛇,已是必死无疑,临死前也要把它杀死,得它再去害别人。于是,叔孙敖便杀死了两头蛇。回到家里以后,一见母亲,叔孙敖便嚎啕大哭。母亲见状,赶忙问他为何哭泣。叔孙敖回答说:“听人说看见两头蛇的人必死无疑,我看见了两头蛇,所以害怕离开母亲而死去呀!”母亲忙问:“两头蛇现在哪里?”叔孙敖回答说:“我怕别人再看见它,所以把它杀死又埋起来了。”母亲听了,便开导他说:“儿呀,不要害怕。我儿杀死了害人的两头蛇,不让它再去害人,这是做了一件大善事啊!积了阴德的人,上天会报答他。我儿不必担心,你不会死去的。”听了母亲的话,叔孙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一颗悬着的心才慢慢地放了下来。    叔孙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宰相),史称其宽刑爱民,兴修水利,发展经济,重视教育,政绩斐然,是当时屈指可数的政治家之一。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叔孙敖小时候杀死两头蛇,做了善事,后来又成为楚国的令尹,名重一时。如此发展脉络,接近符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说教,于是,便被统治者拿来,作为一个现成的生动的教材,用来教育民众。    被人神化了的故事,自然会衍生出许多故事的主人始料不及的东西,特别是当着有心人各取所需地拿它来说事的时候,更可能和主人公当初的意愿相去甚远。在这个故事里,叔孙敖路上遇见两头蛇并将其打死掩埋,是一个意外;母亲从儿子的啼哭声中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同样也面临着一个究竟作何解释的难题。她向儿子所说的那番话,既是对儿子的宽慰,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宽慰。因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迷信是一种常人难以摆脱的世俗观念。见了两头蛇的人究竟会不会死去,儿子心里没底,母亲心里同样没底。    但是到了算命先生、占卜者的中,经过他们的胡诌闲扯,叔孙敖打死两头蛇居然和他后来出人头地出将入相有了扯不清的关系。似乎因为打死两头蛇、做了善事,才有了后来的官运亨通,显名于世。如果当初叔孙敖没有打死那条两头蛇,会很快死去,不会有后来的。于是,一个偶然的遭遇,便成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佐证。翻看古代小说,叔孙敖杀蛇的故事一次次地出现在面前,令人无可奈何。    虽然如此,叔孙敖母亲对儿子的开导毕竟可圈可点。心而论,这是一位有见识的女。儿子路遇两头蛇,尽管担心自己命不长久,还是不想让两头蛇再去害人,便将其打死。儿子的心思是善良的,主观上是在做善事、做好事。叔孙敖的母亲肯定儿子做了善事好事,相信儿子会有好报,无疑体现出了一种人的善良愿望。    古人将做善事做好事视之为积阴德,固然有明显的因果报应的成分,但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却也有其积极的成分在,不应简单地一否定。虽然现实生活所彰显的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是不断地呈现着“修桥铺路,少眼没户”,不断地上演着“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但是人生在世还是应当养成做善事做好事的自觉。像叔孙敖一样,自己虽然不幸地遇见了两头蛇.也要将他杀死,以它再去祸害其他人。从理念上讲,叔孙敖的观念应当成为所有人的共识,叔孙敖的行动也应当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来阅渎叔孙敖杀蛇的故事,来审视叔孙敖母亲对儿子的开导,心中的郁结顿时开朗,善良的人们原本应当如此善良。不管善恶是否真有报应,不管报应是如何地步履迟缓,我们都应当向叔孙敖一样,自觉地做善事,自觉地积阴德,都应当和叔孙敖的母亲一样,持有坚定的信念: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或许,我们可以比当年叔孙敖的母亲向前再走一步,那是:即便是人妖颠倒是非不清,我们也要一如既往地一心向善,永不停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沿着这个思路进行下去,难重蹈前人精心设计好的窠臼或者说是套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