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简史:确定的消失 文教科普读物 [美]莫里斯·克莱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数学简史:确定的消失 文教科普读物 [美]莫里斯·克莱因

20世纪仅有的几位数学史大师克莱因被更多读者广泛阅读的一本书。在,绝大多数聪明人依然相信物理世界的真理与人类理的严密,本书正是要打破这一迷信。数学家靠的不是运算准确、迅速,而是数学思维——数学是

49.69 6.4折 78 全新

库存65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莫里斯·克莱因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93705

出版时间2019-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464页

字数380千字

定价78元

货号xhwx_1201838278

上书时间2021-12-05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1.很知名的数学史家,美国新数学运动旗手2.用很短的篇幅讲述数学2500年惊心动魄历史3.在不牺牲准确的情况下,几乎没用公式4.版饱受,精校本

目录:

序言
引言:主题 / 001
章 数学真理的起源 / 009
第2章 数学真理的繁荣 / 035
第3章 科学的数学化 / 059
第4章 场灾难:真理的丧失 / 083
第5章 一门逻辑学科不合逻辑的发展 / 121
第6章 不合逻辑的发展:分析的困境 / 155
第7章 不合逻辑的发展:19世纪的困境 / 185
第8章 不合逻辑的发展: / 207
第9章 天堂受阻:理的新危机 / 237
0章 逻辑主义与直觉主义 / 261
1章 形式主义与集合论公理化基础 / 297
2章 灾难 / 313
3章 数学的孤立 / 337
4章 数学向何处去 / 371
5章 自然的 / 397
参书目 / 430
人名索引 / 438

内容简介:

25个世纪以来,数学目前发生了多次危机:非欧几何对欧氏几何的冲击、无理数的发现及数的扩张、微积分带来的分析困境、集合论悖论和其他逻辑悖论出现使得数学大厦一次次面临倒塌的危险本书探讨数千年来数学在直觉、逻辑、应用之间穿梭往复的炫目旅程,再现数学真实的发展历程,阐述数学的起源、数学的繁荣和科学的数学化,直到当代数学的现状:数学与确定(逻辑、严密、完备)渐行渐远。克莱因透过数学目前的大事件一步一步剥开数学思想与数学思维变迁的脉络。

作者简介:

[美]莫里斯?克莱因(morriskline,1908—)数学史大家、数学哲学家。二战期间在美国军方的signalcor(通信部门)工作,他以物理学家的身份,在当时研发了雷达的工程实验室工作。二战结束之后,他继续研究电磁学,并于1946年在库朗数学研究所担任所长一职。1952年回到他的母校纽约大学,成为全职数学教授,并一直从事数学史研究、写作和教学直到逝世。他不仅以数学史研究闻名于世,而且在20世纪下半叶的数学课程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对数学研究和教育的实用的强调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新数学运动(newmath)的开展。他著有四卷本数学史名著古今数学思想数学简史:确定的消失西方中的数学微积分:一条直觉与物理的研究进路等。克莱因对当代数学研究方持批评态度,他认为大多数学家从现实世界退缩而转向关注于数学之中产生的问题,他们抛弃了数学的传统与遗产。本书是他对当代数学处在自给自足和自我设限的境地的很知名反思。

精彩内容:

    样章一

一个自由工匠阶层的产生伴随着对数学、技能和技术的兴趣,引出了一些科学上的难题。以寻找原料和为动机的地理探险导致掌握了一些以前不为人知的陆地和俗的知识。这些对中世纪欧洲提出了挑战,新教变革反对某些天主教义,因而引发了二者之间的论战。清教徒向人们强调工作和知识的用处。的引入,引出了新的军事问题。例如抛物体的运动及在海洋上航行好几千英里不见陆地,都促进了对自然的研究。印刷术的发明使过去一直由控制的知识的传播成为可能。尽管很好不错们对到底是哪一个或哪些外力影响了对自然的探求各执己见,但是,这些力是如此之多,足以使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被普遍接受的事实,对科学的探索确实是现代欧洲文明的很主要特征。

欧洲人通常并不立即对新的冲击和影响作出反应,在标榜为人文主义的年代中对希腊著作的研究和吸收远甚于对希腊人的目标的追逐,但是大约到了公元1500年,被灌输了希腊目标的思想——即推理在自然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对数学设计的根本原因的探索——开始活跃起来。然而,他们面临一个难题,希腊目标与当时盛行的产生了。希腊人相信自然界的数学设计,自然界亘古不移地遵守某个理想的方案。而后来中世纪学者把所有的方案和行为都归于上帝,他是设计者和创造者,而且所有的自然界行为都遵循他制定的规则,宇宙是他的杰作,是他的意志的产物。文艺复兴时期及后续几个世纪的数学家和科学家都是正统的基督徒因而接受了以上宗旨,但是天主教学说中绝不会包括自然界的数学设计这样的希腊教条,那么怎样使试图弄清上帝的宇宙和探求自然界的数学则和谐一致呢?是再增加一条新教义,即上帝依照数学设计了宇宙,这样,以理解上帝的意愿和他的创作为优选宗旨的天主教教旨以探求上帝对自然的数学设计的形式出现。事实上,16、17世纪及18世纪的大半,数学家所做的工作都是宗教的需要。这一点我们不久会看得更清楚,探索自然界的数学则是一种很虔诚的工作,其揭示上帝的杰作的和辉煌。数学知识,即是关于上帝的宇宙设计的真理,像任何一条《》的经文一样神圣不可侵犯。人类不可能指望像上帝自己那样清楚地明白上帝的意图,但人至少可以以谦恭和虔诚的态度来接近神的思想,这样可以明白神创造的世界。

人们更进一步断言:存在支配自然现象的数学规律,并且不懈地探求,因为他们还先验地相信,上帝已将这些规律融入了宇宙结构中,每一个自然则的发现都被视为神的英明的证明而不是证明研究者自己。数学家和科学家例证了文艺复兴时期席卷欧洲的更广泛现象。很近重新发现的希腊著作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极为虔诚的世界,其中每一个教派的都被另一个教派的教条所吸引并相互采纳。

希腊人的宗旨(自然是依数学设计的)与文艺复兴时的信念(上帝是这个设计的作者)融汇在一起,统治了欧洲,关于这一点很令人信服的证据是哥白尼和开普勒的工作。直到16世纪,专享合理和实用的天文学理论是喜帕恰斯和托勒密的地心说,这套理论被职业天文学家所接受并应用于历推算和航海。新天文学理论的工作是由哥白尼开创的,他于1497年进入博洛尼亚大学学天文学,在1512年他被任命为东普鲁士弗劳恩贝格大教堂的教士。这个工作使得哥白尼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天文观测并思与之有关的理论,经过数年的观测和思,哥白尼形成了一套关于行星运动的新理论,并写入他的经典著作《天体运行论》。这部书的版他于1507年已完成,但由于担心其将触怒,哥白尼迟迟没有发表。这部书于1543年,即他逝世的那一年问世。
当哥白尼开始思天文学的时候,托勒密的理论变得更为复杂了,更多的周转圆被补充进由托勒密引入的这套系统以使其满足大部分由阿拉伯人获得的不断增长的观察数据。在哥白尼时代,这套理论共需77个圆来描述太阳、月亮及当时所知的五颗行星的运动。对许多天文学家来说,这套理论像哥白尼在他的书的序言中所说那样,达到了令人难堪的繁琐。

哥白尼研究过一些希腊著作并且确是依数学及和谐的设计的。和谐,要求一套更赏心悦目的理论而不是繁复冗赘的托勒密理论。在读了某些希腊作者,主要是阿里斯塔修斯的著作后,哥白尼认为或许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同时自转,他决心研究这种可能。

哥白尼的推理的要点是他也用托勒密关于周转圆和从圆的图式(见章)来描述天体的运动。然而,很主要的区别是,太阳位于每个从圆的中心,而地球成了一颗在圆周上运动、同时自转的行星,他将圆(包括周转圆和从圆)的数目从地心说所需要的77个减小到34个,从而极大地简化了地心说。

更加惊人的简化成是由开普勒所取得的,这是科学目前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个人不幸及由宗教和政治事件引起的磨难。1600年,他幸运地成为有名的天文学家布拉赫的助手。其时布拉赫正致力于自古希腊以来桩大的科学工作,即重新进行全面的天文观测,这些观测和其他由开普勒自己完成的观测对开普勒有极大的价值。布拉赫于1601年去世,开普勒接替他而成了奥地利国王鲁道夫二世的王室数学家。

开普勒的科学推理令人叹为观止,像哥白尼一样,开普勒也是个神秘主义者,他相信上帝在设计世界时,遵循了某个简单、优美的数学方案。在他的著作《宇宙的秘密》(1596年)中他说上帝头脑中的数学和谐解释了“为什么天体运动的轨道、大小和数目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种信念占据了他的思维。但开普勒也具备我们归于学者才有的那种品质,即近乎冷酷的理化。他丰富的想象产生了新理论体系的概念,但开普勒明白理论必须与观察结果相一致,到了晚年他更清楚地意识到正是经验数据启示了科学的基本原则。开普勒因此甘心放弃他很心爱的数学设,一旦看到这种设和观测数据不一致,他以难以置信的固执拒绝容忍任何一位当时学者都会忽略的偏差。这导致他拥护激进的科学思想。开普勒也拥有谦逊、坚忍和毅力等诸多品,正是这些品帮助伟人们去成他们非凡的事业。
开普勒确信存在自然的数学规律,这些规律的追求使他在错误的道路上探索了多年。在《神秘的宇宙》一书的序言中,他说:“我企图去证明上帝在创造宇宙并且安排宇宙的次序时,看到了从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时代起为人们熟知的五种几何正多面体,他按照这些形体安排了天体的数目、它们的比例和它们运动间的关系。”但是,以五个正多面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理论所推出的结论与观测的结果不一致,他花了极大的努力以改进了的形式去运用它,但很后还是放弃了这种方。

然而,他在后来努力寻找和谐的数学关系时,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很有名也是很重要的成果是我们所说的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前两条定律公布在他1609年出版的一本书里,这本书有一个很长的名字,通常取其前半部分,称为《新天文学》或取其后半部分,称为《论火星的运动》。条定律尤为有名,因为开普勒打破了两千多年来的传统,即必须用圆或球来描述天体运动。毋须借助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用来描述行星运动的周转圆和从圆,开普勒发现只需一个椭圆足矣。其声称,每颗行星都沿着椭圆轨道运行,太阳位于这些椭圆轨道的公共焦点上(图2.1),而另一个焦点只是一个数学点,什么也没有。这条定律使得理解行星运动轨道更加容易因而极富价值。当然,开普勒像哥白尼一样,他指出,地球在绕其椭圆形轨道运行同时也在自转。

但欲使天文学有实际用处的话,它必须再进一步,它必须告诉我们怎样预言行星的位置。如果一个人通过观测得知行星处于一个特殊点,比如说,在图2.1中的p点,他可能想知道什么时候,比方说,夏至、冬至或春分、秋分时这颗行星会位于什么位置,人们所关心的是行星以多大的速度绕它们的轨道运行。

在这里,开普勒也迈出了极为大胆的一步,哥白尼和希腊人一直用的是匀速,即行星沿着它的周转圆运动同等时间内扫过相同的弧度,同时,每个周转圆的中心又在另一个周转圆或从圆上作匀速运动。但是开普勒的观测结果告诉他,行星并不以匀速绕其椭圆形轨道运动。一个艰苦而漫长的寻找速度规律的工作以胜利而告终。他发现,如果行星在一个月内从p点移到q点(图2.2),比如说,也是一个月内,从p′点到q′点,则面积q与面积p′sq′相等。由于p点距太阳较p′点近,如果面积q与面积p′sq′相同,弧pq必须大于弧p′q′,因此,行星并不是以匀速运动,事实上,它们靠近太阳时运动得快一些。

开普勒为他发现了第二定律而欣喜若狂,尽管它没有简单到像匀速运动定律那样好用,却证实了他很基本的信念,即上帝是依据数学来设计世界的。上帝所选择的可能更为微妙,但数学定律却能清楚地指明行星运动的速度大小。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没有解决,从太阳到行星的距离是依照哪一个定律来描述?问题的复杂在于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不是固定的。因此开普勒想找出一个新的能反映这一情形的。开普勒深信,自然界的设计不仅是基于数学,而且还基于和谐,他认为“和谐”这个词在这里很好贴切。他相信存在关于天体的音乐,其能产生和谐的旋律效果,不是通过耳朵,而是通过将行星运动的事实转译成音符而辨别出来。开普勒遵循这样的思想,即把数学与音乐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他得出,如果t是行星的公转周期,而d是其与太阳的均距离,那么,此处k对于所有行星都是一个常数,这是开普勒在《世界的和谐》(1619年)中得意洋洋地宣布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

然后,开普勒对上帝大唱赞歌:“太阳、月亮和群星,用你们无表达的语言赞颂上帝吧!天上的和谐,你应当理解上帝神奇的创造,给它唱赞歌吧!我的灵魂,你赞美造物主吧!造物主创造了,又存在于造物主之中,我们很了解造物主和我们虚幻的科学所创造的东西!”

哥白尼和开普勒坚信上帝和谐、简单地设计了世界的程度可以通过他们必须反驳的异议来判断。按照托勒密的理论,其他行星运动,可以用希腊人的学说这样解释:这些行星是由特殊的很轻的物质所组成,因而很容易运动,但是怎样才能使很重的地球运动呢?哥白尼和开普勒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还有一种反对地球转动的观点认为:如果地球在旋转,那么,地球表面的物体会飞到宇宙中去,像物体从旋转着的台掉下来一样。没有人能反驳这种观点。对于更进一步的反对意见,旋转的地球会飞散,哥白尼无力地反驳说,地球的运动是自然的,因而不会毁掉它自己。然后他反问道,为什么天空不会因为昼夜不停的飞速运转(地心说理论认为的)而飞散?还有另外一种反对意见:如果地球由西向东旋转,那么抛向空中的物体会坠落于原来位置的西边,因为当地球运动时物体还在空中。更进一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既然物体的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至少如同希腊人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物理学所认为的那样,那么地球上较轻的物体应留在后边,甚至空气也应留在后边。对这很后一个问题,哥白尼解释说:空气是地上的,所以和谐一致地跟着地球运动。所有这些反对意见的实质在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不符合在哥白尼和开普勒时代被普遍接受的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

一类反对心说的科学异议来自天文学本身,尤以基于下列事实的为甚:心说把恒星视为固定不动,然而,地球在六个月时间内要在空中变换它的位置约186000000英里,因此,如果人在某一时间内看到某颗恒星并且在六个月后又看到它,则视差应该可以被观测到,然而在哥白尼和开普勒时代这却做不到。哥白尼争辩说,恒星离我们是如此之远以至于视差太小而难以被观测到。他的解释不能使批评者信服,他们反驳说:如果恒星真的那么遥远,那么它们根本不会被清楚地看到。在这个问题上,哥白尼的回答是正确的,即使是离我们很近的恒星,在六个月内它的视差也只有0.31秒,这是数学家贝塞尔用一架不错望远镜于1838年先发售观测到的。

保守主义者又进一步问道,如果地球以每秒约18英里的速度绕太阳转动并以每秒约0.3英里的速度自转,为什么我们却没有感到任何运动呢?事实上我们的感觉告诉我们是太阳在天空运动。对于开普勒时代的人来说,这样的论证是无可辩驳的,所有这些对地球是在运动的科学异议都很有份量,并且不能视为拒绝接受真理的顽固守旧势力而不予虑。

哥白尼和开普勒都很虔诚,但他们都否定了的一条核心教义,即人是宇宙的中心,上帝主要关心的是人。把太阳置于宇宙的中心,这威胁了这个慰藉人类的教义,因为它使得人成为众多仿佛漂泊于寒冷天空的流浪者之一。他似乎不在能生前享受荣华富贵,死后荣登天堂,更不像是上帝施恩的对象了。哥白尼抨击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他指出,宇宙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去谈论其中心是毫无意义的,但是这种逆耳之声在当时影响甚微。

反驳所有反对心说的意见,哥白尼和开普勒都只用了一个无以辩驳的回答,他们都使得自己的理论臻于数学的理论,更显得和谐、优雅。虑到上帝设计了宇宙并且显然会采用更很好的理论,那么心说是正确的。

对他们所发现的并认为是正确的理论,在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及开普勒的许多著作中都有毋庸置疑的证明。比如开普勒在评价他的椭圆运动理论时说:“我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这个理论的真实,我以难以置信的欣喜之情欣赏它的美妙。”开普勒1619年发表的著作,取名为《世界的和谐》,其中洋溢着他对上帝不尽的赞颂,表达了对上帝辉煌的数学设计的钦佩之情,也表示了他自己对此坚信不疑。

起初只有数学家支持新理论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只有那些确信宇宙数学化并且简单化地设计的数学家才具备坚定的信心去蔑视那些盛行的哲学上的、宗教上的和科学上的异议,而欣赏这种的天文学数学。只有对数学在设计宇宙中的重要坚信不移的人才有勇气去面对强大的反对力量而证实一种新理论。

对新理论的支持来自于一个意想不到的发展。早在17世纪,望远镜被发明出来,伽利略听说了这项发明之后马上自己建造了一架,然后用于天体观测,这令他的同时代人大为震惊。他看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我们现在能看到12颗),这一发现表明,每个行星都可以有卫星。伽利略还观察到月亮粗糙的表面及山峰,他还观察到太阳和围绕土星赤道的一条隆起带(现在我们称之为土星光环)。他的发现进一步证实:行星都同地球相像,它们肯定不是像希腊人和中世纪的思想家所认为的由轻飘飘的物质所构成的理想球体。用望远镜可以发现原先在天空中像一条宽宽的光带的银河是由无数颗恒星组成,因此天空中还含有其他的太阳,也许还有其他的行星系。哥白尼预言,如人类的视力更锐利一些,我们能观测到金星和水星的相位,像我们能用肉眼看出月球的相位一样。借助望远镜伽利略确实观测到了金星的相位,他的观测结果使他确信哥白尼的理论是正确的,而且他在其经典著作《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32年)中竭力为之辩护。心说之所以被接受还由于其使得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及航海家计算起来更为简便。到17世纪中叶,科学界也愿意在心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而数学则对真理的要求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坚持地球既围绕太阳旋转同时又自转的学说在17世纪早期的理氛围中绝不是偶然的。伽利略被罗马天主教宗教庭审判早已众所周知,虔诚的天主教徒帕斯卡发现自己的著作被列入书之列,因为他不知天高地厚地诋毁基督耶稣,在他的《致外省人书》中,帕斯卡声称:“对于伽利略的地动学说,即使你得到了罗马教廷否定伽利略的判决也是徒劳的,因为这并不能说明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哥白尼和开普勒毫无疑问地接受了希腊人关于自然是按数学设计的信念及天主教关于上帝创造和设计了宇宙的信条。笛卡尔着手建立系统的、清晰的和有说服力的进步科学哲学。尽管笛卡尔被誉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之一,但他首先是一个哲学家,其次是宇宙学家,第三是物理学家,第四是生物学家,第五才是数学家。他的哲学极为重要,因为它主宰了17世纪人们的思想甚至影响到牛顿和莱布尼茨这样的巨人, 他的基本目标是要找到在所有领域内建立真理的方,这贯穿了他的主要著作《更好地指导推理和寻求科学真理的方论》(1637,简称《方论》)。

通过只接受那些确凿无疑的事实,笛卡尔开始他的哲学体系的建立工作。那么他是怎么区分哪些是可接受的论据,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呢?在他的《思维指导则》中(写于1628年,但在他去世后才得以出版),他指出:“对于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来说,我们不仅不应该研究他人已经想出的,而且也不应研究我们自己臆测的东西,而应研究我们能清楚明了的看出或可靠地演绎出的东西,因为知识不可能用别的方得到。”使头脑有能力直接获得清楚和明晰的基本,极其敏锐的直觉和对结果的演绎——这是笛卡尔认识哲学的实质。笛尔卡认为思维只有两种方,它们能使得我们不必担心陷入谬误而获得知识,这是:直觉和演绎。在《则》一书中,笛卡尔对直觉给予很高的评价:“直觉是纯粹的专注的思维的可靠概念,它仅由理之光产生,而且比演绎更可信一些。”

在《方论》一书中,他证实了思想的存在以及由思想包含的确切无疑的知识,通过他的基本的直觉,笛卡尔在《方论》一书中急于证实了上帝的存在。而且后来在围绕着循环推理的争论中,他自己确信,直觉和演绎的方是正确的,因为上帝不会欺骗我们。他说,“上帝是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独立自主的,全知的和的,并且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

对于数学本身的真理来说,像他在《哲学》(1641年)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对于属于算术和几何以及一般的纯抽象数学的图形、数字以及其他一些符号来说,我认为它们是很可靠的真理,对此我感觉得一清二楚。”“自从数学家从很容易的和很简单的东西开始研究后,只有他们才能找到确知的真理及相关的事实。”数学的概念和真理并不是由人们从感觉得来的,它们自从我们出生深藏于我们思想之中了,这是上帝安排的,对一般三角形的感认识永远也不会使人联想起理想三角形的概念。同样对心智很清楚的人来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笛卡尔接着将目光对准现实世界,他说,对于清清楚楚的直觉以及由之而来的演绎,我们可以放心地将它们应用到现实中去。他认为上帝是按数学设计世界的,在他的《方论》中,他证实了“可靠真理及观念的存在,前者是上帝在自然界中建立起来的,而后者扎根于我们灵魂之中,一旦我们对它们有足够多的思,将不再怀疑它们可以在世界上所存在和发生的万事万物中准确地观测到。”

笛卡尔进一步证实自然则是永恒不变的,因为它们是并且仅仅是预定的数学模型的一部分。甚至在出版他的《方论》以前,笛卡尔在1630年4月15给一位与数学家过从甚密的神学家梅森的信中写道:

对于到处宣扬是上帝在自然界建立了这些原则不要害怕,这像一个优选统治者在他的建立律一样……而且这像一个国王,当他不被他的臣民所知的时候更加具有威信一样,我们把国王的看成不可思议时,我们并没有想到我们根本没有国王。一个人会告诉你如果上帝建立这些真理,他也可以像国王改变他的律一样来变更他们。对此,人们可能回答到这有可能,只要他的意愿可以改变,但我认为这些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这也同我认为上帝是永恒的一样。

这里笛卡尔否认了通行的信念:上帝在不断地干预宇宙的活动。

对于研究客观世界,笛卡尔希望只需数学,像他在《方论》中所说的,“迄今为止在所有探求真理的人中,只有数学家成功地进行任何一种证明,即进行明白无误的,确定无疑的推理。”在研究客观世界时,笛卡尔相信只用数学足够了,他在《哲学》中(1644年)写到:我坦率承认,在现实物质中,我还不知道有什么其他的物质存在……除了几何学家用数值给它记上符号并且作为其论证的对象的那种物质。对于这种物质,我只虑分界线、形状以及变化。简言之,除了可以由那些普通信条(它们的正确毋庸置疑)用在数学证明中所推出的以外,我不相信任何事。而且到现在,通过这种方我们可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我不认为我们还可以承认什么其他的客观,或者说我们还有理由再寻找其他任何一条。笛卡尔在他的《哲学》中明确指出科学的实质是数学。他说他“既不承认也不希望在物理学中还有除了几何上的或抽象数学中以外的什么,因为这样才能使所有自然现象都可解释并且可给出确定的证明。”客观世界是一个静止不动的空间,它具体体现在几何学中,因而其质可从几何的基本中得出(因为那时数学的大部分都是几何学,因而笛卡尔和他的同代人都将几何看成数学的同义词)。

笛卡尔力图解释为什么世界可用数学来解释。他坚持认为物质很基本很可靠的质是形状、延展和在时空中的运动,而所有这些都是可用数学描述的。由于形状可归结为延展,笛卡尔宣称:“如果给我延展和运动,我能构造宇宙。”他特别强调所有物理现象都是受外力作用的分子机械运动的结果,然而作用力同样也满足不变的数学规律。

既然笛卡尔认为外部世界只是由运动的物质组成,那么他怎么解释味觉、气味、颜以及音质呢?在这些问题上他援引古希腊人的信条,即德谟克里特的和第二学说。,物质与运动,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第二,包括味觉、气味、颜、热、声音的悦耳或刺耳,不过是外界原子与感官互撞时由人们感官中的产生的结果。现实世界是在时空中可用数学描述的物体运动和,整个宇宙是通过数学建立起来的庞大的、和谐的机器,科学以及事实上任何用来建立顺序和测量的都可归于数学。他在《思维的指导则》第四则中写道:

所有那些目的在于研究秩序和度量的科学,都与数学有关。至于所求的度量是关于数、形、星体、声音或是其他东西都无关紧要。因此,应该存在一门普遍的科学,去解释所有我们能够知道的秩序和度量,而不必虑他们在某个特殊学科中的应用。事实上,通过长期使用,这门科学已经有了其专门的名称,这是数学。……其所以在灵活和重要上远远超过那些依赖于它的科学,是因为它接近包括了这些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许许多多别的东西。

笛卡尔对数学本身并没有提出什么新定理,但他却提供了一种很好有效的研究方,即我们现在所称的解析几何(见第五章),从技术的观点来看,解析几何有效改变了数学研究方。

在科学上,笛卡尔的贡献,虽然不如像哥白尼、开普勒以及牛顿那样辉煌灿烂,但也不容轻视。他的漩涡理论(见第三章)是17世纪时的主要宇宙学理论,他是机械论哲学的奠基人。这种哲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