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百工:方庵圆庐小天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中华百工 中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廖育群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百工:方庵圆庐小天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中华百工 中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廖育群

中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20.59 5.4折 38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廖育群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69474

出版时间2013-06

版次1

装帧平装

页数200页

字数100千字

定价38元

货号xhwx_1200771877

上书时间2021-11-25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大师殊荣
章 紫砂略说
第二章 走进艺术殿堂
第三章 所以大师:艺术创作
第四章 所以人师:学术研究
第五章 所以大师:事功
第六章 壶艺伉俪
第七章 瞧这一家予
附录从艺生涯(李昌鸿年表)
后记

内容简介:

“中华百工”是一套旨在宣传中国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及传承人的丛书。丛书从重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选择几十位技艺精湛、碑良好,在所从事的包括剪纸、雕刻、版画、刺绣、印染、营造、泥塑等各种行业中深受尊敬的代表性人物,以传记散文、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他们各有特的师承授受、技艺源流、技艺特点、成造诣,使读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传统技艺及其在社会经济、艺术等方面的永恒价值,并增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遗产的意识。方庵圆庐小天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是该丛书中之一种,著者以传记散文的写作形式叙述和介绍了宜兴紫砂陶器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成长的经历及为紫砂陶器这一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所做的贡献。方庵圆庐小天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由廖育群编著。

精彩内容:

    紫砂陶器产于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制作紫砂陶器的原料、工艺以及宜兴紫砂陶器的造型和功能,都有不同于其他陶器的独特之处。因此,宜兴紫砂陶器已成为拥有特的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在世界陶瓷发展目前也是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这种延续了五百多年,经过长期工艺实践并深受人们喜爱的制陶工艺,沉淀着深厚的底蕴,形成一种独特的紫砂,而且仍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和普及。
    天赐富贵土
    位于太湖西岸的宜兴,自古为陶器产地,故有“陶都”之称。唐宋时期,开始并延续青瓷生产,但由于当地缺乏优质高岭土,所以质量不高;因而只能转向生产些缸、坛、罐、瓮等粗糙的用陶器。据说,一,忽有一形貌怪异的云游僧人来到太湖之滨,且边走边喊:“富贵土,富贵土喽。”村民以为僧人在说疯话,无人理睬。僧人又高呼:“贵不欲买,买富如何?”有几位颇有阅历的老者欲知究竟,便随他登上宜兴的黄龙山。僧人透露玄机,说这山中蕴藏的便是“富贵土”,足以世代享用不尽,言毕,扬长而去。几位老人从山中采集回红、黄、青、紫等五之土,经过加工后竟然烧制成别具特的陶器。于是众人效仿,世间遂有了紫砂陶器,以及世代相传、渐精湛的制作技艺。
    这个流传于宜兴当地的传说,虽然未必能够真实反映紫砂陶器的起源,但称紫砂矿为“富贵土”,却是名副其实的。多少年来,宜兴的陶工艺人们,正是依赖这种当地特有的“天赐之物”维持生计,并创造出众多价值连城、闻名遐迩的紫砂艺术作品。其原因在于宜兴的紫砂泥,是一种构造特殊的矿体,经加工成“熟泥”后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较小的干燥收缩率、较高的生坯强度,为各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以素胎无釉、质地坚硬细腻、紫红或赤褐为特征的“紫砂壶”,便是用这种当地特有陶土烧制而成的“栗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极造型之美”的茶具。
    然而在西方,却通常不会像这样称其为“宜兴紫砂”或“紫砂壶”,而是称其为“’ying stonewares”(宜兴瓷器)、“ying wares”(宜兴陶器)或“ying’feapots”(宜兴茶壶)。在这样的表述方式中,宜兴即可代表“紫砂”,具有特指“紫砂”的意思。学者以为,这或许是17、18世纪宜兴紫砂陶器盛销海外所致。联想当时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的诗句,相信这一推论并非无稽。之,紫砂确实可以说是上苍赋予宜兴的“富贵土”;但致富,还要有擅用此土的能工巧匠。
    从“粗陶大壶”到“茗具精品”
    据学者研究,以茶具为代表的紫砂陶器向精细化、艺术化发展,与古代饮茶方式的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明代中期以后,饮茶方式逐渐从“煮茶”向“泡茶”、“沏茶”转变,作为煮茶用具的紫砂大壶,当然要随之逐渐向化转变。加之文人雅士将其作为把玩之物,造作之人自然也会注重其造型艺术。同时,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认识到“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无土气,又无熟汤气”(明?文震亨《长物志》);明清之际的李渔亦在《杂说))中谈道:“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即汉代宜兴之地名)。”有这三条原因,紫砂茶具在质与量两方面势必都会少见发展。正如明代学者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所说:“近百年来,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
    而从制作技艺的角度讲,紫砂茶具得以实现从“粗陶大壶”向品茗、赏玩之艺术精品转变的关键在于能工巧匠频出,且传承有绪。
    有实物遗存并见记载的紫砂陶艺鼻祖为明代正德(1506―1521)年间的陶匠供春(或写作“龚春”)。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刻有“供春”铭款,但专家多认为属后人仿制的“树瘿壶”。其后,见于记载的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和李茂林等五位名家。至明代万历(1573―1619)年问出现了前面曾经提到的“宫中艳说大彬壶”的主人公时大彬,他的早期作品虽多模仿供春,但后来风格却为之一变,改制小壶;且徒手制坯,不再用模,故样式多变;门下名匠辈出,成为一代宗师。此后各个时期的制壶名家不能一一列述,之,他们或秉承传统,度严谨;或张扬个性,于样式、配、镂刻等方面妙出心裁;或崇尚古朴,嗜用粗砂,绝少装饰;或与文人联袂合作,另开文丽华彩之风;或恪守师作,仿造足以乱真;或兼收并蓄,融汇出新。汇集成佳作琳琅、巧夺天工的紫砂陶艺。
    近代以来的兴衰
    民国初年,宜兴陶业界开始成立各种称为“公所”的行会组织,“紫砂业公所”便是其中之一。经营方式多种多样,或自产自销,或雇人作壶,或专营烧制。许多人农忙种田,闲时制壶。随着需求增长,产量也不断增大,陶商纷纷在苏、皖、浙等省及天津、青岛和烟台等地开设兼营紫砂壶的陶瓷商店。1917年,江苏省在宜兴蜀山创办“国营江苏省陶业工厂”,聘有名紫砂艺人为技师,生产、研究并教授生徒。至1921年,宜兴有紫砂从业人员600余名;10座专烧紫砂的窑,每年开烧140余次;年产量220万件,年产值42万元。紫砂生产约占宜兴陶瓷产值的15%左右,并接受本、东南亚各国的订货。这一年,朱可心、程寿珍、俞国良、吴云根、范福奎等紫砂艺人各自创作的“云龙鼎”、“掇球壶”、“仿古壶”、“传炉壶”等,均在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奖。
    1931年长江水灾和1932年军攻占上海后,宜兴陶业一落千丈;1937年军入侵鼎蜀镇[宜兴有丁山(亦称“鼎山”)、蜀山,是紫砂器主产地,合称“丁蜀”或“鼎蜀”]后,窑场大部分停业。至1949年,衰落萎靡的宜兴紫砂业,几乎陷于后继无人的境地。p9-1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