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的基频[L----17]
  • 文化的基频[L----17]
  • 文化的基频[L----17]
  • 文化的基频[L----17]
  • 文化的基频[L----1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化的基频[L----17]

3 1.9折 16 八五品

仅1件

上海徐汇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亚平、张钢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1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3-27

虹梅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何亚平、张钢 著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6-11
  • 版次 1
  • ISBN 9787506008211
  • 定价 1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6页
  • 字数 217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哥伦布学术文库
【内容简介】
科学技术不仅是强大的生产力源泉,同时也是促进思想解放的伟大精神武器,这两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的理解,在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是决定性的根本因素,而科学技术正是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革命的世界观,以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充实、武装人的头脑,不断开拓劳动工具、劳动资料和劳动组级别管理的新生面而发挥其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并在当代新科技革命推动下成为第一生产力的。
【作者简介】
何亚平,1941年生,浙江省诸暨市人,浙江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和科学社会学与科学社会史的教学、研究工作,现任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技术创新与科技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并担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主任。196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物理系,1962-1978年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1978-1981年在浙江大学攻读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获哲学硕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曾任浙江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主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1991—1998年还先后兼任国家监察部浙江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杭州培训中心副主任。主要著作有:《科学社会学教程(理论与方法)》、《文化的基频——科技文化史论稿》、《知识经济—挑战与机遇》、《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邓小平理论》(该书获1998年度浙江省出版树人奖和2000年国家图书奖)、《科技文化与精神文明——科技文化价值论》。发表的主要论文有《牛顿科学成就与科学方法的统一》等30多篇。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所主持的理工科“博士生学位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教学建设”,获2001年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录】
引言科技文化——现代社会的文化"基频"
第一章中世纪宗教哲学的变迁
1.1奥古斯丁的自然哲学思想
1.2托马斯·阿奎那对经院哲学的大综合
1.3唯名论变迁和实验研究活动

第二章近代科技文化的先声
2.1人文主义的兴起
2.2费奇诺、皮科与柏拉图主义
2.3彭波那齐与亚里士多德主义
2.4科学新时代的曙光

第三章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与科技文化的兴起
3.1哥白尼"日心说"的科技文化内涵
3.2从开普勒、伽利略与牛顿
3.3牛顿力学体系——科技文化的历史丰碑

第四章科技文化与法国启蒙运动
4.1法国的民族文化传统
4.2启蒙先声:近代科学的文化解读
4.3启蒙发展:牛顿思想在法国的传播
4.4启蒙高潮:百科全书派与法国唯科学主义
4.5启蒙运动与大革命中的法国科学

第五章科技文化在德国的发展
5.1宗教改革与德国民族文化传统
5.2德国哲学革命与科技文化的传播
5.3德国科学的体制化
5.4世纪之交的德国科学技术
5.5科技文化走向成熟

第六章美国的现代化与科技文化
6.1北美殖民地时期的科技文化
6.2科技文化与美国早期工业化
6.3美国科技和教育的体制化
6.4工业实验室制度与美国社会思潮变迁
6.5重视科学与教育的政治传统

第七章科技文化的价值观体系
7.1理性与规范——科技文化的价值观核心
7.2公平与宽容——科技文化的突出特点
7.3批判与创新——科技文化的根本使命
7.4效率与协作——科技文化的组织功能要求

第八章科技文化与大科学时代
8.1文化科学的体系
8.2"两种文化"的分裂与对立
8.3走向大科学时代的科技文化
结语科技文化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