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协商:电视问政的理念
¥
16
2.8折
¥
5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何志武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1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商1-5
上书时间2021-10-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何志武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1
-
版次
1
-
ISBN
9787568034371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内容简介】
-
电视问政是继报纸问政、网络问政之后的媒体问政形式,也是电视媒介的对话与协商平台功能回归和拓展的节目形式。作为国内第yi本研究电视问政的著作,本书基于对电视问政节目的政务公开平台和对话协商平台的定位,从电视的媒介特性出发,从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着手探讨了电视问政的一系列核心问题:谁执导?谁来问?该问谁?问什么?如何问?如何答?效应如何?从应然层面分析了电视问政平台的同场性、多向性、深入性等特征和优势,从实然层面分析了电视问政节目的单一性、表演性、形式化等问题,旨在从理论上厘清电视问政的内涵、定位、价值空间,从实践上推动电视问政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对话协商功能,避免落入政治真人秀的俗套。
- 【目录】
-
目 录
第一章 电视问政:政务对话与协商的平台 5
一、电视问政的媒介形态 5
1. 电视问政的历程 5
2. 电视问政的类型 9
3. 电视问政的特点 12
二、电视问政的媒介生态 13
1. 报纸问政率先启动 13
2. 网络问政优势显现 14
3. 电视问政强势铺开
三、作为政务公开的协商平台 16
1. 主动公开政务信息的平台 16
2. 被动公开政务信息的平台 17
四、作为真人秀节目的问政平台 18
1. 电视问政的真实性 19
2. 电视问政的表演性 19
五、谁在执导电视问政:政府还是媒体? 21
1. 政府是电视问政的主导者 21
2. 媒体是电视问政的执导者 23
第二章 协商民主:电视问政的合理性基础 24
一、从弱公共性到强公共性:权力运行焦点化 24
1. 弱公共性:权力的隐蔽运行与公众的政治疏离 24
2. 强公共性:权力的公开运行与公众的政治参与 25
二、从管理到治理:协商过程的强化 26
1. 治理意味着合力与协商 26
2. 媒体问政即多主体协商 27
三、从围观到建言:公民参与协商的两种态度 29
1. 从旁观到围观:公民政治参与的态度变化 29
2. 从围观到建言:公民政治参与深度的提升 30
四、从躲避到沟通:官员参与协商的两种态度 32
1. 躲避:官员婉拒参与媒体问政的权力封闭运行惯性 32
2. 参与:官员接受问政邀请的权力公共属性回归 33
五、真诚与理性:公共协商对话机制的保障 34
1. 真诚:公共协商的信任基础 34
2. 理性:公共协商的核心要件 35
六、实时与同场:电视问政的媒介优势 36
1. 同场多回合对话挖掘了问政的深度 36
2. 实时全过程直播丰富了信息的真实 37
第三章 电视问政对象:向谁提问? 38
一、“一把手”工程:主动还是被动? 38
1. “一把手”主导电视问政的主动权 38
2. 承办者执导电视问政的被动性 42
二、话语权尴尬:“一把手”去哪儿了? 43
1. 中层“一把手”的尴尬上场 43
2. 权责不匹配的“汗流浃背” 44
3. 上层“一把手”的幕后指挥 45
三、向谁发问:主导权之辩 46
1. 主导权:电视问政场的话语权 46
2. 问官员:问了中层还要问高层 47
3. 问民众:听民意汇民智解民情 47
四、被动应对:负面形象的焦点化呈现 48
1. 被动的心态:电视场域聚焦审视官员形象 48
2. 被动的行为:负面形象焦点化之恶性循环 49
五、主动参与:协商框架下的沟通交流 51
1. 问责到协商:政府官员权力思维转变 51
2. 被动到主动:赢得良性互动协商先机 52
第四章 电视问政主体:由谁提问? 54
一、公民问政的权利与责任 54
1. 公民问政的权利 54
2. 公民问政的责任 55
二、电视对话的“台前”与“幕后” 56
1. “台前”:官员、市民代表、主持人的电视对话 56
2. “幕后”:政府与民众以媒体为平台的论政场 57
三、主持人“一个人战斗”的尴尬 59
1. “主持人”定位:论辩选手?民众代言人?裁判员? 59
2. 主持人委屈:“成了不受欢迎的人” 61
3. 主持人话语:加剧矛盾还是解决问题 62
四、场内观众:纯粹的举牌人? 63
1. “哭脸”与“笑脸”:参与还是摆设? 63
2. 体验与感受:公众诉求何以被代言? 65
五、场外观众:屏蔽的局外人? 65
1. 场外观众:热闹的看客还是观众席的延伸? 65
2. 场域扩大:屏幕内外互动的紧密 67
六、选谁去参加电视问政? 68
1. 公民的参政意识:批评和献策都是参政 68
2. 公民的参政能力:问题意识与表达能力 69
第五章 电视问政的内容:话题的份量 71
一、曝光型问政的狭隘与片面 71
1. 曝光型问政契合问题导向 71
2. 曝光式问政承载多重期待 74
3. 曝光式问政的局限 75
二、追责式问政的兴奋与焦虑 77
1. 追责是持续的深层曝光 77
2. 追责式问政的问责与问道 78
3. 追责式问政的情绪化表达 79
三、问政内容与政务全面公开 81
1. 问答之间推动政务公开 81
2. 政务公开坚守有限尺度 83
3. 增强政务公开的实效性 84
四、问政内容与政务协商解读 85
1. 问政内容的多元解读模式 85
2. 搭建“争论”型政务协商平台 87
3. 围绕“争论”重构节目流程 88
五、问政内容与社会治理的全面动员 90
1. 社会治理需要“社会总动员” 90
2. 多元问政激发公众参与欲 91
第六章 电视问政的方式:提问的艺术 93
一、提问的力量:方式也是内容 93
1. 提问方式透露提问目的 93
2. 提问方式契合问政内容 93
3. 提问方式符合人物身份 95
二、责问的强势与弱势 96
1. 责问的强效果 97
2. 责问的弱效果 99
三、逼问的主动与被动 99
1. 逼问的主动优势 100
2. 逼问的被动隐患 102
四、询问的平等与平衡 103
1. 询问的理性 103
2. 询问的平等 104
3. 询问的平衡 105
五、组合式提问的协商目标 106
1. 协商式问政的路径依赖 106
2. 组合式提问的多元模式 107
第七章 电视问政的回应:态度的价值 109
一、回应的价值:态度即答案 109
1. 回应是问政延续的前提 109
2. 回应的方式也是内容 110
二、抵抗式回应:傲慢与偏见 111
1. 推责显现权力的傲慢 111
2. “抵抗”是官员的自我防御 113
3. 抵抗式防御阻隔沟通 114
三、戏谑式回应:慵懒与肤浅 115
1. 套话式官腔的慵懒 115
3. 松驰是松懈的延伸 118
四、协商式回应:认知与理解 119
1. 协商式回应是对问题的深层探讨 119
2. 协商式回应需要秉持协商的精神 120
3. 协商式回应与协商民主范式的建构 122
五、回应的点评:添彩或添足? 123
1. 理性的点评:有价值的声音 124
2. 空泛的点评:无内容的形式 126
第八章 电视问政的效应:传播的平台 128
一、电视问政的效果:叫好又叫座? 128
1. 叫好:作为政务公开平台的电视问政 128
2. 叫座:作为真人秀节目的电视问政 129
3. 反思:消费政治视野下的政治营销 129
二、电视问政的主产品:治理能力提升 130
1. 善治: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目标 130
2. 问政: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途径 131
三、电视问政的副产品:电视节目的品质和官员的镜前表达 132
1. 完善电视节目的生态结构 132
2. 提升官员的镜前表达能力 134
四、电视问政的常态化:阻力能否消除? 136
1. 常态化实现问政价值最大化 136
2. 电视问政常态化的阻力来源 136
3. 以观念和制度创新消除阻力 138
五、电视问政的深化:促进社会治理 139
1. 电视问政的目标:影响公共政策 139
2. 电视问政的现状:形式大于内容 140
3. 电视问政的优化:合力实现共治 141
结语 电视问政平台的延展基于问政理念的回归 14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