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境文气的阐释及其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意境文气的阐释及其他

27.08 38 全新

库存100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炳煊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90743

出版时间2012-05

版次1

印刷时间2012-05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页数263页

定价38元

货号9787307090743

上书时间2015-10-24

琴扬书店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图书描述】:
本书由关于意境的学术文章、编辑学写作技巧文章、编辑理论与编辑技巧文章组成,对意境理论和写作及编辑学方面的额问题做出了阐发。
【内容简介】:
    《意境文气的阐释及其他》由三个部分组成:一,学术性文章,包括“意境论”、“文气论”、“美学论”;二,写作与理论技巧性文章;三,编辑理论与编辑技巧性文章。意境、文气、美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意境文气的阐释及其他》作出了回答。作者冲破旧说,以新的特殊角度阐释了意境是作者情景交融时,以跳跃性的语言、笔画和线条,用意示结构创造的意会艺术,亦即诗人、艺术家以意示手法成象所创造的意会艺术。所谓文气,是与文章同时产生存在之气,是一种高级运动着的物质性形式,其外化为文章的气势和氛围。美是客观存在,是事物(审美对象)以其特有的最佳形态给审美者的满足感,愉悦感。并对朦胧诗的产生及其背景,朦胧诗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流派或诗的创造风格,作了极为独到的分析。写作理论与编辑理论提出了“创作与胆识”,“为什么写不出来”;提出了编辑的本体论、编辑主体的超前能动性与遁形的逻辑性,提出了“三结合”审稿新模式,亦具有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张炳煊,广东中山人,1937年生于中山县沙溪区冲头村。1959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64年毕业留校任政治辅导员、写作课教师;参加《写作》杂志创刊,曾任《武汉大学学报》(社)副主编。参加过多种图书、教材的编写。这本著作系其研究意境、文气、美学、写作理论与写作技巧、编辑里论等文章的选集,对意境、文气、美学等内涵作了新的审视,界定了新的定义,颇具研究价值。
【目录】:
深邃的学术造诣精湛的编辑艺术——序张炳煊先生论文集
意境产生缘由考
意境“迷宫”探秘答问之一——有关意境问题一答友人
“诗离开了意境就无所谓诗”这话是否说得绝对了?您说,刘勰所说的意象,应视为意境初始的一种表述,是不是说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或者说意象就是意境?
学界对意象与意境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意象是意象,意境是意境,意象是点,意境是面,意境包含意象,你对这种看法如何考虑?
意境为什么必须以跳跃性的,语言并以意示手法写作才能产生?
您研究意境的时间有多长?是什么时候对意境产生
如此浓厚的兴趣?
你在谈话中多次引用叶燮的用语,是否对叶燮情有独钟?
意境“迷宫”探秘答问之二——有关意境问题再答友人
你认为诗具有朦胧性,是否也认同朦胧诗?
诗是可以分种类和流派的,朦胧诗怎么不能成为一个派别或诗的创作风格呢?
你刚才说先不谈李白的《静夜思》,为什么?现在可否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看法?
诗的涅槃需要多长时间?
诗有遗传性吗?意境的基因是怎样遗传的?
是什么诱因,导致你向文体方面研究意境产生的本原?
你对意境本原的发现是一种必然性还是偶然性?
意境“迷宫”探秘答问之三——有关意境与美学问题三答友人
你文章中说“意境属美学范畴”,可否谈谈你对美的一些看法?
美是客观存在的吗?
有人认为,美不是客观存在的,美是审美活动的产物,审美活动才产生美和美感,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如何?
美的标准是什么?能否找出它最本质的东西?
你认为美是审美对象给人的一种满足感、愉悦感,愉
悦感好理解,满足感是什么?是人的欲望的满足吗?
它包含什么样的内涵?
你认为意境属美学范畴,依据是什么?
文气的哲学审视及其实践价值
文气文脉与审稿改稿
柏拉图美学与假命题的纠缠——兼论美是什么
叶燮创作理论初探
王国维文学“二原质”论
文情说发微三题
创作与胆识——读《原诗》札记
为什么写不出来?
如何运用歇后语
“含笔腐毫”精神赞——读《文心雕龙神思》札记
爱情凋谢的曲线——张曦娜小说《变调》艺术技巧评析
可贵的探索——读剧本《再回头是百年人》
我想起丹顶鹤——《不敢写母亲》读后
论编辑的本体意识
编辑称谓喻说之我见
论编辑主体能动的超前性与遁形的逻辑性
稿件要注意可读性
提倡“结合法式”审稿——关于提高刊物质量的一点想法
审稿的切入角度及编辑加工
学报三种特殊关系之研究
学报管理关键的一环——编辑队伍自身建设探析
关于学报质量的几点思考
学术园地絮语
附:生活印痕(二则)
珞珈山生活回忆点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困境中巧遇黄校长
【文摘】:
    无论如何却都必须作者对之有真切之感受,始得称之为‘有境界’。”⑦此论颇有见地,是符合王国维“境界”说之要旨的。要获得诗人之境界,诗人必须对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真切的感受,然后能作艺术创造、皴染。这也就是王国维“二原质”之说中所讲的:“苟无锐敏之知识(客观对象)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王国维对美成的《青玉案》(当作《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大加赞赏,又说: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久贫(当作“守穷”)贱,轗轲长苦辛,可谓淫鄙之尤。”但可以“无视为淫词、鄙词”。⑨究其原因,王国维赞赏美成的词句,是因为它“真能得荷之神理”;他肯定后面这些诗句,是因为这些诗句“真也”。这里“真也”的“真”,并非淫荡不端的实际写照,而是由于幽怨愤发而出的一种感情的自然的流露。无论是“真能得荷之神理”的“真”,还是“真也”的“真”,都与王国维所说的真景物真感情的“真”是相一致的。这里的所谓“神理”、“真”,是近似于所谓艺术的真实性的概念的。
    同时,王国维还提出了文学的“不隔”与“隔”等问题。他认为,作者写出的情景“亲切动人”“精力弥满”为“不隔”,则为上乘之作;写出的情景不明晰,有阻障,像“雾里香花”则为“隔”。按照这个标准,他认为“陶谢之诗”、“东坡之诗”不隔,“延年、山谷之诗稍隔”,“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为了阐明隔与不隔的标准,他分别选择了欧阳修的《少年游》、白石的《翠楼吟》两首词作例分析,指出欧阳修《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此两句原倒置)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⑩但下阕“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了;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王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但写到“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为“隔”⑩王国维还以诗为例,反复说明写景写情何谓“不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王国维提出的“真景物”、“真感情”与“不隔”、“隔”,是两对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写作对象有没有真切的感受与率真的描写而言,后者是指作品的艺术效果。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以“真景物”、“真感情”写出的文学作品,便能语语都在目前,豁人耳目,沁人心脾,有境界,不隔。不以景物、感情的“真”,勉强作态,矫揉生造的所谓作品,便是“隔”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尽管作者在语言形式上下了苦功夫,但终因无言外之味,弦外之音,缺少意境,不能成为佳作。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一再慨叹白石的《惜红衣》二词,“格韵”虽“高绝”,但有格乏情,缺少对景物与感情的“真”,不感人。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