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础与道路选择——法治国家建设的深层思考
¥
53
九品
仅1件
作者徐祥民 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4-15
上书时间2023-08-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徐祥民 著
-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4-04
-
版次
1
-
ISBN
9787503648045
-
定价
1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72页
-
字数
237千字
- 【内容简介】
-
努力并没有帮作者达到贯通古今这个也许不切实际的设计目标,然而,“通古今之变”的努力不仅给作者的为学旅程留下了“与时俱进”的轨迹,而且催促作者在中国文化之外“左顾右盼”——中国的盛衰之变与中外文化对照上的起落有某种似乎必然的联系,要解释前者必先回答后者。沿着康梁的思路,作者做过中日、中俄的比较;循着孙中山、李大钊、蔡和森等的足迹,作者走进西方。“八面来风”吹出了一个法科出身的学人头脑中的历史主旋,而强劲的主旋律又规定了整个乐章的音乐素材。历史的主旋律是从民本主义到民主主义的发展。这成为作者学术思考的经线;为历史主旋律吸纳的音乐素材是主要来自西方的自由、平等、正义、理性、民主、宪政。这可以说是作者学术思考的纬线。两者的交叉点是宪政,是法治。
这幅图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十字架”。它的横线是向中国之外,主要是向西方展开的。这条横线由西方人创造的民主思想、法治观念、宪政制度等组成。在这个方向的思考中,作者和作者的同事完成了对政体学说的历史的考查,出版了《政体学说史》。它的纵线是沿着中国政治和法律文化发展历史的方向展开的。这条纵线上缀满孟子的“民主”思想、荀子的被郭沫若呼为“责任内阁”的设计、黄宗羲的学校议政构想、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方案、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无数珍宝。在这个方向上,作者给研究生开设过“从民本主义到民主主义”的课程,编写出版了《中国宪政史》。作者不信仰“十字架”及其所代表的宗教,但出于一个普通中国人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命运的真诚,作者愿意背负学术思考的“十字架”前行,且永不退缩。
- 【作者简介】
-
徐祥民,又名徐进(1958- ),汉族,历史学博士,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有法律史学、宪法学、环境资源法学。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助理、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出版《中国古代正统法律思想研究》(独著)、《古代刑罚与刑具》(独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
- 【目录】
-
自序
前言
上篇 对法治的一般认识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理解
一、良法不是法治的构成要件
二、法治是什么与法治应当怎样
三、法治“两要件说”的内在矛盾
第二章 从法治的反面看法治
一、法治的反面是什么
二、从人治的特征反观法治
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第三章 法治是治者的选择
一、政体与法治无必然联系
二、法治是治者的选择
第四章 作为治国方略的法治
一、把法治定义为治国方略的理由
二、作为治国方略的法治的基本要件——从法及其意义
第五章 法治——法律的本质要求
一、对感情之辩的进一步思考
二、意志的法与规范的法
三、规范的法不能成立
四、法律的感情哪里去了
五、法治:把法律的本质要求普遍化
第六章 法律至上与宪法至上
一、“法律至上”的逻辑分析
二、法律至上信纸的指向——法律与权力的关系
三、宪法至上及意义
中篇 中国的法治观与法律文化传统
第七章 法家的法治
一、梁启超的发现与批评家的观点
二、法家法治的基本内涵
三、法家法治的性质及特点
四、对“治用法”法治说的批评
第八章 礼文化与儒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
一、礼治的精义
二、礼治的义务精神在法律制度上的表现
三、儒家思想对古代法制的广泛影响
第九章 法制传统的若干特点
一、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上,整体主导
二、在产法和执法、司法的关系上,立法主导
三、在国家法和民间法的关系上,国家法主导
四、在公法和私法的关系上,公法主导
第十章 清官文化与程序法建设的不足
一、清官特点与清官精神
二、清官精神与儒学传统
三、清官精神的一般评价与其当代价值
四、清官文化与程序法制
下篇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道路
第十一章 “政府推进”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选择
第十二章 两个建设同时并举——法治国家建设道路选择的大背景
第十三章 政府谦抑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十四章 立法主导和法律监督
第十五章 法的奉行与演进的法治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