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文颖
出版社不详
出版时间不详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货号b3
上书时间2015-12-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蔡文颖简介
出生于厦门鼓浪屿,半个多世纪前离开家乡。他是为数不多的当代享有国际声誉的华人雕塑家,其现代雕塑吸取了考德尔活动雕塑的灵感,充分运用当代声、光及机械运动的尖端科技,营造了一个神秘的视觉领域,给人们以极大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蔡文颖于1928年出生于鼓浪屿,父亲蔡振德,母亲陈清妙。他从小喜欢绘画,接受艺术训练,9岁开始学习传统的山水画,获得老师的称赞,鼓励他长大后成为一个艺术家。
1939年,他随家迁居上海,后来,在上海大同大学主修化学工程学。1950年,他乘船离开上海,经香港前往美国爱荷华州欧卡·卢萨的威廉潘学院,不久,转入密西根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其间,他从未中断对艺术的学习和研究。1953年,他获得工程学学士学位。在这以后的10年间,他在纽约担任顾问工程师,参与不少著名建筑师所进行的多项工程,这些建筑师包括:瓦尔特·格罗皮乌斯(1883-1969,现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家,“现代建筑”的倡导者之一,曾任哈佛大学建筑研究学院院长、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副会长)、埃罗·沙里宁(1910-1961,美国现代建筑师)、密斯·凡德罗(1886-1969,现代建筑师,“现代建筑”的倡导者之一,“少就是多”理论的首创者)等人。1962年,他加入美国籍。2013年1月2日,蔡文颖在美国纽约病逝,享年84岁。
蔡文颖曾经这样回忆自己的创作道路:1965年某一天早晨,他在麦克多威尔艺术村附近的森林中散步,忽然间,从层层密林中,透出无数波动的晨光,微风过处,枝叶摇晃,光线随之跳跃不止,万道金光,一地碎影,洋溢着生机活力,而又充满宁谧安详。这使他感到惊奇和激动,他呆呆坐在那儿,整整几个小时,观察着,思考着这美丽神秘的自然幻景。突然,他心中的灵光闪动,豁然领悟:光渗透物质,并将物质(森林中的树叶)转化,变成类似非物质的东西,形成一种无名的闪烁;这种迷人的景象,这种内心的感受,是否可以用雕塑把它表现出来呢?以前,他在工程师任上,曾经研究过振动效果,能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实现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艺术村的其他艺术家们,让大家分享他的快乐,自己则获得精神的超越:就是这次境遇,这个重要因素,促成他转向电动感应雕塑。他在思考着,用一种仿真的手段,将此奇光美景表现在一件会动的作品中。第二天,他因到纽约,用最后剩下的350美元,买了一个频闪器,又去当3个月工程师,筹足了购买器材的钱,便埋头创作起来了——他开始用自己的科学理工知识来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
作品展出
他在纽约艾米尔画廊展出了试验性的作品《多形动墙》:一面墙上,镶嵌着32个不同颜色的圆形动轮,用彩色回转器驱动,他利用它们,创造出一面多形而活动的彩墙,似乎能无限地扩张。这一作品把视觉强度与机械动力结合起来,是工程学原理与美学准则的巧妙融合。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夏普写道:“蔡文颖创造出一种具有无穷感的范畴空间,他使科技产生了奥妙的美学。
第二年,也就是1966年,蔡文颖正式推出“电动感应雕塑”,第一次将调和振动、闪光照明和电子回馈控制系统结合在艺术品中。经过了两年的努力,他的第一个作品《回馈》,于1968年在纽约霍华德·怀斯画廊举办的一次重要而又新颖的展览会中展出,正式取名“电动感应雕塑”。同年,他的《动感雕刻第一系统》在美国艺术与科技实验协会举办的竞赛中获得第二名,并被选为参加大型国际展览的作品。这个作品由马达发动的金属和不锈钢杆精细组合而成,这些振动杆以小心控制的调和频率振动;作者则透过电子回馈系统,赋予它们“低度“的人工智慧,画廊中人们的声音和动作、鼓掌或歌唱,就能改变振动杆的闪光照明速度,令人产生波动的错觉,使它看起来好象浮游海底的植物。
2艺术合作编辑电动感应戏剧
1974年底,蔡文颖与著名作曲家周文中、舞蹈家江青在纽约探索者剧场,通力合作一台电动感应戏剧;美国国家艺术捐赠基金会又给了他一笔补助金,让他为江青舞蹈团创作一组雕塑。音乐、舞蹈、电动雕塑合奏成多艺术媒介的“交响乐”,音乐更为清响,舞蹈更为生动,色彩更为亮丽:蓝色的高频率电闸放出奇星,光射的形态有旋律般的闪烁,振动杆接触了光与声,随着音速的快慢和音量的大小,婆娑起舞,造成一个有规则的光型。蔡文颖认为,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人互相合作,往往能融合经验,敢为人之所未为,发人之所未发,碰撞出新的火花,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升降泉
蔡文颖创作的《升降泉》分为二柱式和五柱式,1981年在美国获得专利,1986年在日本获得专利。这种升降泉的组合设计,可使连串的水珠有规则地自上泻下,当闪光灯发出继续的闪光照亮水流时,就产生一种特异而悦目的视觉效果。如果水珠的颤动率与闪光灯的频率相同,水流看起来就像悬空不动;如果两者的频率不同时,水流就呈上升或下降态势;而闪光灯调控适当的节奏时,水流会呈现出螺旋形状,装上调节器,螺旋水流便会随着输入的声音上升、下降或悬空不动。
评价
评论家认为,这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科技最巧妙的结合,而用水流取代钢杆,更能引起丰富的联想。水作材料,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因为它与作者终生为伴。蔡文颖生长在厦门,后来去了上海,最后定居纽约,都是滨海城市,临水地带,天风海涛、波光滟潋的水乡泽国,早就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他先后创作了《动感水雕》、《动感泉》、《升降泉》、《沙漠之泉》(此作获得国际大奖)等,都把水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自然的水,人造的光,光栅所衍射出来的各种颜色,融为一体,交织成一圈圈美丽的彩虹,就像落日的余晖,在汹涌的海面上,闪耀着骄傲的美色;有时则如天女在银河中散花,舞动彩带,具有神秘感;时而荷花随风起舞,时而蝴蝶迎风摇弋,时而纤竹向人微笑……参观者还可以直接介入作品,拍拍手,居然让水流向上移动;说说话,它们会点头哈腰,气韵生动,神奇莫测。难怪,那件《上升的清泉》他花了七、八年才全部创作完毕,水源是花洒似的机件,不过每滴水喷出的时间都受到控制,滴水的频率代替了振动杆的频率,而喷泉并非激射而上,以至水势竭弱后飞陨下坠,而是悠然上升,隐没于高处,形有尽而意无穷。
3发明创新编辑电动雕塑
文颖先生说,电动雕塑是传统雕塑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构造原理并不神秘,一般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振动杆,用不锈钢或玻璃纤维制作,它们具有弹力,竖立在台座上,通电后产生和谐振动,振动杆的频率不变,但由于粗细不同,振动的波长和振幅也不一样。
二是频闪器,这是特制的灯,每次闪光的时间仅为百分之几秒,一秒钟闪上数十次数百次。当频闪器的频率与振动杆的频率一致时,观众看到一道静止的曲线;当频闪器变倍或二倍于振动杆的频率时,便出现二、三道静止的曲线;当频闪器略快或略慢时,振动杆便缓缓摆动,人们看到连续不断的动作,如同电影一般。
三是电子感应控制器,分别有音响感应器,使频率因音响而变;有距离压力感应器,使作品的动态因人的远近而变。整体既有变化又有节奏和秩序。
这三者,过去都有人分别用过,但将它们组成一个新的整体,把颤动原理、闪光照明及回馈控制系统综合运用,则是蔡文颖的发明和创新。
感应艺术
新的感应艺术应运而生,作品与观众共鸣,互动共生,既诉诸人的意识,又与人的心念直接应和,后来用水流取代钢杆或玻璃纤维杆,又开创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些作品超越了二维的绘画和三维的雕塑,超越了观众的想象力和预测力,让人感到意外的惊喜。
影响世界
蔡文颖先生的电动感应雕塑是一种发明、创新和开拓,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30多年来,蔡文颖先生应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日本、韩国、加拿大、中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行了25次个展、70多次团体会展,并被28个著名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中心、艺术中心列为永久收藏品,在各国、各地区著名的艺术杂志、报刊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评价文章,被誉为“21世纪的艺术”。
4成就荣誉编辑荣誉
1965年,他获得爱德华·麦克多威尔奖学金,工作于麦克多威尔艺术村。这时,蔡文颖开始将他的科技背景与艺术修养合为一体,利用它们开辟一条创作的新路。
1966年,他首创了“电动感应雕塑”(台湾的刘年玲教授称之为“运筹雕塑”)艺术作品,并在1968年展出,获得了成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级视觉研究中心立即邀请他到该中心进行研究和创作,并发给两年研究奖金。所以,1969-1972年间,他既在麻省理工学院,同时在纽约和巴黎进行有关研究和工作。这期间,他创作了简单而能波动的《海中秋牡丹》;既有音乐程式而且组织复杂壮观的《生动的喷泉》。1971年,波士顿交响乐团与他的电动感应雕塑在电视上演出“合奏”音乐,这一年他还创作了《舞蹈的方块》;1972年推出《半球》,1973年推出《地球》;1972-1979年的《双折射》,每一茎上的每一朵电磁花,都呈透明的几何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