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品古籍善本民国刘半农石印影贯华堂水浒传原本极罕见品相佳
  • 珍品古籍善本民国刘半农石印影贯华堂水浒传原本极罕见品相佳
  • 珍品古籍善本民国刘半农石印影贯华堂水浒传原本极罕见品相佳
  • 珍品古籍善本民国刘半农石印影贯华堂水浒传原本极罕见品相佳
  • 珍品古籍善本民国刘半农石印影贯华堂水浒传原本极罕见品相佳
  • 珍品古籍善本民国刘半农石印影贯华堂水浒传原本极罕见品相佳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珍品古籍善本民国刘半农石印影贯华堂水浒传原本极罕见品相佳

38000 九品

仅1件

山东潍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明 施耐庵 撰 清 金圣叹 批

出版人民国刘半农中华书局石印影贯华堂本

年代民国 (1912-1948)

纸张白纸

刻印方式石印

装帧线装

尺寸17.6 × 10.6 × 21.6 cm

册数24册

上书时间2014-11-30

承中堂山东书友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珍品古籍善本民国刘半农石印影贯华堂水浒传原本极罕见品相佳
作者:明 施耐庵 撰 清 金圣叹 批
版本:民国刘半农中华书局石印影贯华堂本
年代:民国廿三年(1934)
纸张:白纸
刻印:石印
装帧:线装
尺寸:17.6*10.6公分
厚度:厚21.6公分(裸书) 
函册:1夹板24册完整大全套
品相:原装原书,品相极佳,基本没阅,堪称库出级品相
出境:不得出境
描述:
    此书即为著名的民国23年刘半农先生主持石印影贯华堂本水浒传的原本,甚为难得,流传至今,已然近百年,半农先生在天有知,其百年文根未断,全赖中国古典文化的灵性,与一代又一代传承者的天负使命,半农先生又何尝不是百年前的伟大传承者?

    民国二十二年,刘半农偶得金圣叹批改《水浒传》贯华堂原刻本,刘半农叙述遍寻此珍贵版本的经过及罕有情形,“偿二十载宿愿,欣喜之余,思虑此书存世极罕,乃予景行,虽缩影过半而仍字行疏朗”。首收明杜菫所作水浒传人物画五十四幅,原载于光绪粤东臧修堂版,历代水浒图佳者此为翘楚。

    此书也是毛泽东最为喜爱的水浒版本,2010年时,此民国原石印影本的存世量,全国范围内公藏加私藏,也不过区区六部而已,60、70年代中华书局又翻印过此书,其价格已高达几十万元之巨,如此算来,此部民国原石印影本的价格,或可谓无法估量了,加之品相甚佳,原装原书,堪称库出级品相,谓之古籍珍品,已是过谦了。

    是书据刘半农所藏金圣叹批改贯华堂原本水浒传影印。书首收刘半农序言,讲述水浒传的不同版本及经琉璃厂松筠阁书店收藏此书的经过,同时亦有刘氏与其他版本校对的不同点。书内所收清光绪粤东臧修堂所刻插图则是半农先生亲自所选,先生认为此图“相传是明杜堇所画的一种比较好一点”的版画。

    明末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腰斩《水浒传》历来为人传诵。金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对原作大加修改,且对全书详加评点,编成七十回本《水浒》。自此以后,金批本成了三百年来《水浒传》的主流, 金圣叹对小说的评点超过了在他之前的任何一位先行者,无怪清人冯镇峦在《读聊斋杂说》小说中写道,“金圣叹批水浒两厢,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确其然”。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是近现代史上中国的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名复,初字半儂,后改半农,原名寿彭,晚号曲庵,江苏江阴人。早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后旅欧留学,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所作新诗多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语言通俗。他一生著作甚丰,创作了《扬鞭集》、《瓦釜集》、《半农杂文》,编有《初期白话诗稿》,学术著作有《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另有译著《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喜欢诗词的朋友都知道一首现代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就是由刘半农在1920于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期间所作,是中国早期广为流传的重要诗篇。该诗由于音韵和谐,语言流畅,1926年被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成曲,广为传唱。刘半农在这首诗中首创了“她”字的使用,受到广泛的认可,1926年赵元任将此诗谱曲,并广为流传。

    金圣叹(1608年-1661年),名人瑞,字若採,明末清初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被誉為白话文的先驱。他曾修订《推背图》。 生於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农历三月初三,本名叫张采,因过继给亲戚,改姓金。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狂傲有奇气,戴贝壳眼镜,才华横
溢,有吴县第一神童之誉。王应奎说他“颖敏绝世,而用心虚明,魔来附之。……下笔益机辨澜翻、常有神助”。徐增说“圣叹性流宕,好闲暇,水边林下,是
其得意处。又好饮酒,日辄为酒人邀去,稍暇,又不耐烦。”邱炜爰在《菽圆赘语》说他:“长年困青毡,对佛火,参禅挥尘,领略道人况味。”
     金圣叹将《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滸传》、《西厢记》逐一点评,称之“六才子书”。郑振鐸说:三百年来“《水浒》与金圣叹批评的七十回本,几乎结成了一个名词。”
    顺治十八年(1661)二月,五十四岁时因“哭庙案”入狱,冠上“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之罪,狱中有家书:“字付大儿看: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金圣叹绝笔。”同年七月十三日於南京三山街头处斩,临刑遗言:“豆腐乾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同案难友共有十八人;据说他的头落地时,耳裡滚出纸团写著:“好快刀!”。
 胡适说他是「十七世纪的一个大怪杰」,写过《不亦快哉》三十三则的妙文,妙趣横生,内容则生活中俯拾即是,如“夏日於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存得三四癞疮於私处,时呼热汤,关门澡之,不亦快哉!”。 金圣叹受李贄影响颇深,毕生反抗传统,「六才子书」的观念,是受李贄的启发。明末清初名剧评家李渔《闲情偶记.格局第二》说,“读金圣叹所评《西厢记》,能令千古才人心死。……自有《西厢》以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人,而能历指其所以为第一之故者,独出一金圣叹……圣叹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发,穷幽晰微,无复有遗议于其间矣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