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
  • 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
  • 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
  • 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
  • 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
  • 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
  • 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

9 4.5折 20 九品

仅1件

上海闵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健 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269

上书时间2024-04-29

浮云书店

七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健 著
  •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1-10
  • 版次 1
  • ISBN 9787562021735
  • 定价 2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08页
  • 字数 18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的法律演变之所以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是因为这个时期标志着延续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治理模式的断裂和终结,也标志着一种全新的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诞生。虽然在以往的历史中,我们的制度演进也并非像某些论者所主张的那样完全自生自长,但从来的外部影响都没有像清末以来那般剧烈而广泛。来自西方的法律规范、原则、理论、概念在中土不断传播,它们表现为一系列语词,但又不仅仅是语词;通过不断的引进,通过阅读、记忆以及现代传媒的大量复制,通过现代型的法律教育,它们已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连对自家历史的原初记忆也丧失了,例如今天的历史学家对中国法律史的解说就没有办法摆脱这些外来的语词及其背后的各种概念、原则等等。
  不过,我们可以将这里的问题再深化一步,把《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体》的书名由一个正面的陈述句式变成疑问句式:人们是否能够通过翻译“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我们平常用惯了各种双语词典,见到外文文本里的一个生词,总要通过查词典去理解。这让我们发生一种感觉或者幻觉,即不同语言之间永远会存在着对等的同义词。博尔赫斯说:“词典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一个显然未经过验证的假设——语言是由对等的同义词组成的。”然而,这样的对应关系能否在翻译中加以验证呢?从尼采到福柯,一直到更晚近的把“翻译的政治”作为专题研究的衮衮诸公(参看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都对此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质疑。在《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体》展现的近代以来法律语词的翻译个案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佐证。简单地说,西方法律词汇表渗透着西方的文化精神,它们的汉译过程正可以说是西方法律理念对使用者的控制过程。
  《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体》尽管侧重考据,在理论分析方面常点到为止,但对我们今天习焉不察的各种法律语词的来源进行的细致梳理却是极具学术意义的,也可以启发人们思考更多的问题。
【作者简介】
  王健,祖籍山西平遥,1965年生于兰州,法学士(1987年,西北政法学院)、法学硕士(1996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1999年,中国政法大学),曾从事法学院校的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兼职担任《政法教育研究》、《比较法研究》和《中外法学》刊物的编辑,在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近代法方向的研究(1999至2001年),“二十世纪中华法学文丛”常务编委,是《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以及十数篇相关主题的法学作品的著(译)者和《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法律教育》、《法律进化论》等书的编辑、校勘者,研究领域主要是法律史、比较法和法律教育。
【目录】

自序
致谢
导言

第一章中西初识
一、引子:嘉定会议、译名之争与东西对峙
二、传教士笔下的中国法
三、“勒意斯”(Leges):最初向中国介绍的西方法

第二章西法东渐(19世纪上半叶)
一、破译中国法的秘密:斯当东英译《大清律例》
二、西法东渐的条件与特点
三、五车韵府:建立中西法律概念之间的对等关系
四、用中文表述西方的政法知识

第三章译出夷律
一、所有问题必须以英文本为准
二、译出“各国律例”
三、死水微澜:中国知西政之始

第四章公法的时代
一、万国公法的引进
二、公法著作翻译的方法及特点
三、法学新概念的创制

第五章探索西方的“法言法语”
一、毕利干与《法国律例》
二、第一个西方的法典模式
三、汉语世界里的“法言法语”

第六章输出与回归:法学名词在中日之间
一、问题与争论
二、日本模仿中国法的传统及其创造近代法的背景
三、中日关系的逆转:西方法学自日本而来

结语

正文附表目录:
1.斯当东英译《大清律例》篇名中英文对照表(1810年)
2.《四洲志》所载英国政制译名对照表(1840年前后)
3.《四洲志》所载美国政制译名对照表
4.晚清汉译西方国际法学著作篇目表(1839-1903年)
5.丁韪良译《万国公法》篇目中英文对照表(1864年)
6.《法国律例》篇目结构一览(1880年)
7.法汉法律名词演进表(1891-1982年)

扉页插图目录
1.《大清律例》(英译本)
2.字典(马礼逊编)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英汉字典(麦都思编)
5.《万国公法》
6.《英华字典》(罗存德编)
7.《星轺指掌》
8.《公法便览》
9.《公法会通》
10.《法国律例》(日本训点本)
11.《各国交涉便法论》
12.《新尔雅》
13.《法政辞解》
14.《京师法律学堂笔记》
15.《盲人瞎马之新名词》

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表
参考文献目录
索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