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南书院/天水文史资料
  • 陇南书院/天水文史资料
  • 陇南书院/天水文史资料
  • 陇南书院/天水文史资料
  • 陇南书院/天水文史资料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陇南书院/天水文史资料

85.9 9.9折 86 八五品

仅1件

甘肃庆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天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

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11-1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天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
  •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12
  • 版次 1
  • ISBN 9787549015191
  • 定价 8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31页
  • 字数 247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天水文史资料
【内容简介】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1000多年。由私人或官府选择山林名胜之地创办,延请有学问者讲学,大多采取个别钻研与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以时议政论,对当地教育和学术思想发展有一定影响。
  天水古称秦州,为“三陇人文蔚萃之区”,但清朝初年文风衰弱,顺治年间,秦州因科第不兴,地方官将原因归结为风水使然,修建了垂青楼、魁星阁,用以培植风水。“自康熙丁酉(1717年)举二人后,已阅四纪,乃无一焉”。一纪为12年,四纪近半个世纪,竟无一人中举,文风之荒落,可见一斑。乾隆之后,随着书院的兴起,这一状况有了改观。有清一代,秦州建有两所书院:天水书院和陇南书院。天水书院旧为汉阳书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州费廷珍创设,是清代秦州州立书院。陇南书院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分巡巩秦阶道董文涣创立。
  同治、光绪两朝,王权、任其昌先后主讲天水、陇南两书院,遂使当地文风鹊起,为清末民国的秦州地区培养了一个优秀的进士群体。进士既能出仕为宦,退职后回归故里,又以士绅的身份参与地方社会建设特别是文化教育事业,一生不失“士”的身份课徒教子、著书立说,使秦州形成科第联翩的兴盛局面。清代,甘肃各县(州)进士人数以皋兰为*,进士数为48名;次为武威,进士数为42名;再次就是秦州。光绪朝,三地排名发生了变化,秦州进士人数远远超过武威(7名),仅次于皋兰(29名)。光绪六年(庚辰)及十二年(甲戌)两科会试,秦州共考中8名进士,国内称奇。
【目录】
沿革与建筑
陇南书院历史沿革
陇南书院的建筑规模和特点

书院人物小传
董文涣
任其昌
任承允
张世英
刘永亨
安维峻
陈廷鉴
杨润身
哈锐
高秉衡
陈养源
贾缵绪
周务学
李克明
胡心如
田骏丰
张云石
杨集瀛
丁秉乾
霍众特
回忆与研究
创建任士言先生祠堂记
陇南书院
周务学应考陇南书院
晚清陇南书院
任其昌故里纪行
秦州书院、进士与近代社会
湘军与甘肃书院的复兴
——以陇南书院和甘州书院为例
陇南书院的创建及其对陇东南文化教育的影响
试谈董文涣在甘肃的游宦经历及其诗歌创作

史志资料辑录
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陇南书院资料辑录
《洪洞金石录》及天水地方志有关董文涣、任其昌、任承允传记资料辑录
董文涣《砚樵山房日记》有关陇南书院之资料解读

附编
诗文选注
董文涣诗选注
任其昌诗选注
任其昌文选注
任承允诗选注
任承允文选注
其他书院简介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