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标准汇编2009第一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地震标准汇编2009第一册

30 0.9折 320 八五品

仅1件

重庆九龙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地震局[编]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ISBN9787502837488

出版时间2010-07

版次1

印刷时间2010-07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页数3页

定价320元

货号A9-4-2

上书时间2021-11-19

文博书海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图书描述】:
本书收集了2008年底之前发布的所有地震国家标准18项和2009年底之前发布的所有地震行业标准48项。
【内容简介】:
    《地震标准汇编2009(套装全3册)》是我国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在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和中国地震局的领导下,从防震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国家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法津法规的规定,制定并实施的地震标准。自1999年首批发布实施3项国家标准,实现地震标准零的突破以来,在各方的支持下,通过广大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的艰苦努力,地震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近十年来,本着夯实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提高防震减灾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提升业务工作质量,促进技术进步,切实做好与地震安全有关的各项工作,为全社会防震减灾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的宗旨,地震标准化工作在支撑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推进我国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技术和管理的协调有序发展,建立我国防震减灾最佳工作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方便使用,更好地推广应用地震标准,中国地震局组织开展了地震标准汇编。
    本汇编收集了2008年底之前发布的所有地震国家标准18项和2009年底之前发布的所有地震行业标准48项。
    在《地震标准汇编2009(套装全3册)》的编辑过程中,所有标准都重新进行了审读,并纠正了原标准出版过程中的疏漏之处,必要之处还加有文字说明。尽管如此,《地震标准汇编2009(套装全3册)》在出版过程中可能仍会有某些疏漏,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第一册
GB 17740-1999地震震级的规定
GB 17741-200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GB/T 17742-2008中国地震烈度表
GB/T 18207.1-2008防震减灾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
GB/T 18207.2-2005防震减灾术语第2部分:专业术语
GB/T 18208.1-2006地震现场工作第1部分:基本规定
GB/T 18208.2-2001地震现场工作第二部分:建筑物安全鉴定
GB/T 18208.3-2000地震现场工作第三部分:调查规范
GB/T 18208.4-2005地震现场工作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
GB 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 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
GB/T 19428-2003地震灾害预测及其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GB/T 19531.1-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1部分:测震
GB/T 19531.2-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2部分:电磁观测
GB/T 19531.3-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3部分:地壳形变观测
GB/T 19531.4-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4部分:地下流体观测
GB 21075-2007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
GB 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
GB/T 22568-2008公共地震信息发布

第二册
DB/T 1-2008地震行业标准体系表
DB/T 2-2003地震波形数据交换格式
DB/T 3-2003地震及地震前兆测项分类与代码
DB/T 4-2003地震台站代码
DB/T 5-2003地震地形变数字水准测量技术规范
DB/T 6-2003氡气固体源检定规程
DB/T 7-2003地震台站建设规范重力台站:
DB/T 8.1-2003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1部分:洞室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
DB/T 8.2-2003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2部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
DB/T 8.3-2003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3部分:断层形变台站
DB/I 9-2004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
DB/T 10-2001数字强震动加速度仪
DB/T 11.1-2007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第1部分:基本类别
DB/T 11.2-2007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第2部分:观测数据
DB/T 12.1-2000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第一部分:传感器接口与控制
DB/T 12.2-2003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第2部分:通信与控制
DB/T 13-2000地震计接口
DB/T 14-2000原地应力测量水压致裂法和套芯解除法技术规范
DB/T 15-2005活动断层探测方法

第三册
DB/T 16-2006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
DB/T 17-2006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强震动台站
DB/T 18.1-2006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1部分:地电阻率台站
DB/T 18.2-2006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2部分:地电场台站
DB/T 19-2006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全球定位系统连续观测台站
DB/T 20.1-2006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下流体台站第1部分:水位和水温台站
DB/T 20.2-2006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下流体台站第2部分:气氡和气汞台站
DB/T 21-2007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常用技术参数表述与测试方法
DB/T 22-2007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震仪
DB/T 23-2007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重力仪
DB/T 24-2007震例总结规范
DB/T 25-2008地震观测量和单位
DB/T 26-2008地震观测仪器分类与代码
DB/T 27-2008地震观测仪器质量检验规则
DB/T 28-2008弱磁感应强度测量仪器检定规程
DB/T 29.1-2008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电观测仪第1部分:直流地电阻率仪
DB/T 29.2-2008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电观测仪第2部分:地电场仪
DB/T 30.1-2008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磁观测仪第1部分:磁通门磁力仪
DB/T 30.2-2008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磁观测仪第2部分:质子矢量磁力仪
DB/T 31.1-2008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壳形变观测仪第1部分:倾斜仪
DB/T 31.2-2008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壳形变观测仪第2部分:应变仪
DB/T 32.1-2008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下流体观测仪第1部分:压力式水位仪
DB/T 32.2-2008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下流体观测仪第2部分:测温仪
DB/T 32.3-2008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下流体观测仪第3部分:闪烁测氡仪
DB/T 33.1-2009地震地电观测方法地电阻率观测第1部分:单极距观测
DB/T 33.2-2009地震地电观测方法地电阻率观测第2部分:多极距观测
DB/T 33.3-2009地震地电观测方法地电阻率观测第3部分:大地电磁重复测量
DB/T 34-2009地震地电观测方法地电场观测
DB/T 35-2009地震地电观测方法电磁扰动观测
【文摘】:
    11.1.4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应符合第6章的规定。
    11.1.5 按第8章的规定,建立适合于区划范围的地震动衰减关系。
    11.1.6 计算控制点的间距,应不大于地理经纬度0.1 在结果变化较大的地段,应加密控制点。
    11.2 结果表述
    11.2.1 地震区划图比例尺宜采用1:500000。
    11.2.2 地震区划图采用分区线或等值线表述。
    11.2.3 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分区界线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a)潜在震源区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可变动范围及其对结果的影响;
    b)地形、地貌的差异;
    c)区划参数的精度。
    11.2.4 地震区划图应编写相应的使用说明。
    1.2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12.1 场地地震动参数和时程的确定
    12.1.1 场地地震动参数应包括场地地表及工程建设所要求深度处的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12.1.2 反应谱宜以规准化形式表示。
    12.1.3 自由基岩场地,应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
    a)I级工作,应综合考虑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的结果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
    b)Ⅱ级和Ⅲ级工作,应根据概率方法的结果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
    12.1.4 土层场地,应建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并基于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
    12.1.5 应根据工程需要,依据场地地震动参数合成场地地震动时程。
    12.2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的建立
    12.2.1 I级、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地面、土层界面及基岩面均较平坦时,可采用一维分析模型;土层界面、基岩面或地表起伏较大时,宜采用二维或三维分析模型。
    12.2.2 确定地震输入界面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I级工作应采用钻探确定的基岩面或剪切波速不小于。700in/s的层顶面作为地震输入界面;
    b)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应采用下列三者之一作为地震输入界面:
    ——钻探确定的基岩面;
    ——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的土层顶面;
    ——钻探深度超过100m,且剪切波速有明显跃升的土层分界面或由其他方法确定的界面。
    12.2.3 选用二维或三维分析模型时,应考虑边界效应。
    12.3 场地土层模型参数的确定
    12.3.1 I级工作应根据土力学性能测定结果确定模型参数。
    1 2.3.2 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应由土力学性能测定结果及相关资料确定模型参数。12.4 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12.4.1 I级工作的基岩地震动参数应按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得到的结果确定。12.4.2 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的基岩地震动参数应按概率方法得到的结果确定。12.4.3 合成适合工程场地的基岩地震动时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a)I级工作,反应谱的拟合应符合GB50267-1997中第4.4.2.3条的规定;
    b)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反应谱的周期控制点在对数坐标轴上应合理分布,个数不得少于50个,控制点谱的相对误差应小于5%;应给出三个以上相互独立的基岩地震动时程。
    12.4.4 本地有强震动记录时,宜充分利用其合成适合工程场地的基岩地震动时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