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王之道——先秦诸子的经世智慧
  • 圣王之道——先秦诸子的经世智慧
  • 圣王之道——先秦诸子的经世智慧
  • 圣王之道——先秦诸子的经世智慧
  • 圣王之道——先秦诸子的经世智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圣王之道——先秦诸子的经世智慧

15 6.8折 22 八五品

仅1件

上海闵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鄧国光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0-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4-3

上书时间2024-05-04

闻雅书店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鄧国光 著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 2010-05
  • 版次 1
  • ISBN 9787101072228
  • 定价 2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58页
  • 字数 115千字
【内容简介】
全書四章,論說“王道”、“理”、“聖王”與《春秋》,以顯示“經世”意識的源流。第一章揭示“王道”大義來源於《尚書·洪範》,為東周以來諸子經世的根本道理。第二章揭示“理”為先秦、兩漢共享的“經世”話語,開啟了經世的門户,並理清了向來將之專屬於宋學與清儒的爭論。第三章重新發掘諸子共同期待的“聖王”的意義,這是經世思想的寄托和“道術”實踐的依歸。第四章闡明“王道”是《春秋》的根本,乃東周諸子共仰的信念,非儒門之“專屬”。四章層層相扣,展示了先奏諸子思想的生機。
【作者简介】
鄧國光,1955年生於香港,祖籍廣東三水。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師從蘇文擢教授治古文,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師從李雲光教授、牟宗三教授、羅夢册教授研治古學,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師從陳耀南教授研治古文論。曾任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中文學院院長,現任澳
【目录】
序 

第一章

  王道:先秦、汉初“道术”原论

  叙引  王官之学与德性自觉的进程

  本论一  周、秦《尚书.洪范》义的流播

    (一)考察东周时代运用《洪范》的情况

    (二)诸子运用《洪范》之考察

  本论二  先秦“王道”义的发扬

  本论三  “道术”并存的思想世界

  余论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正义

第二章

  经世义理:先秦、两汉载籍“理”义探勘  

  叙引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状况

  本论一  先秦经传诸子“理”义的流变

    (一)溯源:《诗三百》、《左传》、《周礼》、《逸周书》的用例

    (二)秉公去私:《管子》与《孟子》的“理”义

    (三)穷理尽性:本源天地的《易传》“理”义

    (四)道德熏陶:《墨子》“理”义

    (五)超越成见:《庄子》外、杂篇“情理”的精神世界

    (六)立政行教:《苟子》的“理”义

    (七)治术心法:《韩非子》的“道理”

    (八)黄老治术:《黄帝四经》、《文子》的“天理”与“人理”

    (九)父慈子孝:《鹧冠子》的“人情物理”  

    (十)政治符号:《吕氏春秋》“分理”与李斯的“理”

  本论二  两汉载籍“理”义的流变

    (一)暴政鉴戒:陆贾《新语》启途与贾谊《新书》“六理”的美政

    (二)循理而动:《淮南子》的“理治”

    (三)永恒不变: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理”义

    (四)通理成德:杨雄的《法言》、《太玄》的“理”义

    (五)因理制物:严遵《老子指归》的“神明之理”。

    (六)征实祛疑:王充《论衡》的“理”义

    (七)心统群理:徐干《中论》的主体精神世界

  结论  

第三章

  圣王:先秦“王道”义背景中的道术型范  

  叙引  

  原论  

    (一)从《尚书。洪范》溯源“圣”与“大同”义

    (二)春秋、战国的“圣王”义时代思潮的探索  

  1.从《中山王方壶铭》说“圣王”义的思想角力  

  2.《左传》、《国语》“圣王”义时代思潮方向的考察  

  本论一  先秦载籍“圣王”义考察

    (一)《管子》:圣王“心治”

    (二)《晏子春秋》:“圣王之道”

    (二)孔子之业

    (四)《墨子》:彰“圣王”以治暴王

    (五)《孟子》:“圣王”与《春秋》

    (六)《荀子》:师法“圣王”

    (七)《商君书》、《黄帝四经》、《韩非子》、《吕氏春秋》与战国黄帝治术:法令

  本论二  汉初载籍“圣王”义考察

    (一)贾谊《新书》:“圣王”治“大器”

    (二)韩婴《韩诗外传》:“圣王”得“中”

  结论  

第四章

  反本开新

  一、孔子的治道

  二、经艺与孔子的志业

  三、《春秋》与素王

  四、何休的《春秋》诠释

  五、经艺的人性本质

  结论  

  征引及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