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乌托邦的历史嬗变
¥
5
1.3折
¥
40
九品
仅1件
作者沈慧芳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7-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沈慧芳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1
-
版次
1
-
ISBN
9787500492689
-
定价
4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5页
-
字数
332千字
- 【内容简介】
-
乌托邦既是对美好社会的设计,又表达了对不合理现实的批判和超越。在中国思想史上,先秦时期的儒墨道各家在对现实批判中都体现了一种乌托邦精神。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乌托邦精神又表现在不满于现实的士人的超世追求、主张改革的政治家和儒家学者的政治理想以及农民反对封建现实的追求中,然而乌托邦又常常体现为一种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
“乌托邦”一词出自16世纪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同名小说,本义是不存在的地方,即“乌有之邦”。后来乌托邦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术语,一是指与现实社会不同的、消除了痛苦与邪恶的、充满公平与和谐的理想社会设计或描绘;二是指在对理想社会追求中体现出来的对现实社会批判的超越精神。在乌托邦中体现出来的批判精神有以下几个特点:它反映着主体对社会的判断和改变现实的历史使命感;它以理想为参照系对现实社会进行考量和批判;它以知识、智慧、洞察力、想象力构建美好的社会境界。美国学者乔·奥·赫茨勒在《乌托邦思想史》中说:“历史上不时总会有一些天才、先知、新思想的宣扬者、真理的预言者、极其热情的理论家,他们是超越时代的人,独树一帜的杰出先锋。他们认识到有可能创造人类更美好的幸福,便要求扫除当前社会和道德的弊病,与他们的时代决裂,摈弃旧的传统与宗教、政治偏见,清除那些阻挠他们前进、使他们不得自由的种种遗产,摆脱‘现行的’陈词滥调,超越他们所处的时代,宣讲一些为群众难以理解的东西,重新创造一个世界。”
- 【作者简介】
-
沈慧芳1966年生,浙江龙泉人。浙江大学法学硕士。现为武夷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福建省社科联委员,福建省杨时学术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在《道德与文明》、《东南学术》、《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一项,福建省教育厅社科资助项目三项。2007年入选“福建省新建本科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0年被授予“武夷学院年轻拔尖人才”称号。
- 【目录】
-
序
第一章乌托邦精神与道德乌托邦
一乌托邦与乌托邦精神
二乌托邦精神的基本意蕴
三乌托邦精神的核心是道德理想主义
四追寻乌托邦精神的历史与现实依据
第二章中国轴心时代高扬的乌托邦精神与士阶层的兴起
一轴心时代与动荡中的文明突破
二士阶层的形成及其独立意识的觉醒
三士与轴心时代高扬的乌托邦精神
四士的文化传统及其道德属性
第三章轴心时代的道德乌托邦:变无道社会为?道社会
一儒家的救世理想与个体人格追求
二墨家的兼爱尚同理想与非攻的和谐追求
三道家无为的社会理想和逍遥的人格境界
四“大同”社会理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魏晋士人的道德理想追求与乌托邦精神的另样表达
一特殊时代的特殊士风
二批判精神的曲折表达
三社会乌托邦的经典设计
第五章两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与道德追求
一两宋士大夫的时代境遇及其主体意识
二两宋士大夫的政治乌托邦情怀及其现实表达
三两宋士大夫的心理矛盾及其人格追求
第六章早期启蒙中对传统道德的批判与道德理想追求
一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式微和阳明心学的启蒙意义
二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对传统道德的批判与理想追求
第七章中西文明撞击中的文化自觉与道德理想构建
一中西文明的碰撞与近代中国知识精英的文化自觉
二近代中国社会的乌托邦构建与道德理想追求
第八章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确立及其实践挫折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理想的阐述
三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确立及其理想追求的乌托邦激情
四毛泽东对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阐释及其实践
第九章现代性反思与道德乌托邦重构
一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性成长历程
二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性的成效
三中国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四传统道德理想主义的反思与当代道德乌托邦的重建
第十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下的道德理想诉求
附录一道德需要与制度公正
附录二美德:和谐社会的重要竞争力
参考书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