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
¥
5
1.0折
¥
48
八五品
库存2件
作者孙自胜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5-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孙自胜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12
-
版次
1
-
ISBN
9787516172254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98页
-
字数
220千字
- 【内容简介】
-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苏联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本书通过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发展轨迹、基本特征、得与失的研究,揭示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整体图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从根本上说仍然是摆脱苏联哲学教育体系的探索。研究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哲学教学体系改革和各种社会思潮引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作者简介】
-
孙自胜,1971年出生,安徽寿县人。安徽大学哲学学士、硕士,上海大学法学博士。现为淮南师范学院副教授。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学会理事。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项,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项目多项。在《科学社会主义》、《江淮论坛》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毛泽东思想文献解读》(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述要》(合著),参编教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的目的 二 研究的现状 三 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四 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的界定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三)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缘起第二章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发展轨迹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开端 (十月革命以前) (一)开启俄国化哲学教育 (二)科学“灌输”方法的形成 (三)从自发走向自觉 二 苏联哲学教育的多样化时期 (十月革命以后至20世纪20年代末) (一)开展大众化教育的探索 (二)哲学教育的“百花齐放” 三 苏联哲学教育的一 体化时期 (20世纪30—50年代中期) (一)哲学教育的一 体化机缘 (二)哲学教育的一 体化进程 四 苏联哲学教育的改革和稳定发展时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q0年代中期) (一)赫鲁晓夫时期哲学教育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哲学教育平衡发展 五 苏联哲学教育的蜕变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苏联解体) (一)充满矛盾的意识形态教育改革 (二)民主化和公开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挑战 (三)用抽象的人道主义代替历史唯物主义第三章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 教育目标具有指向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共产主义的统一 (二)实现目标的条件和手段 (三)实现目标的过程 二 教育对象具有普遍性 (一)哲学教育的单一 主体 (二)涵盖全体民众的哲学教育 三 教育原则强调系统” (一)科学性和彻底性相统一 (二)具体科学和哲学相结合 (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相统一 (四)理论辩护和政治批判相统一 四 教学运行制度化 (一)编制教学大纲的制度 (二)编写教科书的制度 (三)管理教学部门的制度 (四)开展课堂教学的制度 五 教学内容体系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生形态 (二)“两个主义”为主干的哲学教学体系 (三)“两个主义”体系的历史作用第四章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得失 一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之“得” (一)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巩固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 (三)培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 (四)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哲学教育的发展 二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之“失” (一)哲学教育行政化 (二)哲学教育简化为政治斗争工具 (三)哲学教育的教条主义倾向 (四)政治运动破坏了哲学教育生态 (五)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 (六)马克思主义教育整体性缺失 (七)哲学教育的“人道主义”嬗变第五章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启示 一 警钟长鸣:苏联意识形态僵化滥觞于哲学教育的失误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苏联意识形态建设 (二)反思苏联解体与哲学教育探索 (三)以苏为鉴,回归哲学教育本性 二 返本开新:突破苏联哲学教学体系 (一)苏联哲学的传入 (二)新中国哲学教学的苏联情结 (三)对苏联哲学教学体系的改革 (四)超越苏联哲学教学体系 三 防微杜渐:哲学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干扰 (一)苏联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 (二)反观我国主要社会思潮 (三)吸取苏联教训,科学引领社会思潮参考文献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