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灾害与社会易损性
  • 自然灾害与社会易损性
  • 自然灾害与社会易损性
  • 自然灾害与社会易损性
  • 自然灾害与社会易损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自然灾害与社会易损性

3 八五品

仅1件

上海闵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跃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8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4-25

闻雅书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郭跃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08
  • 版次 1
  • ISBN 9787516132043
  • 定价 3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63页
  • 字数 31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自然灾害与社会易损性》是从地理学与社会学结合的视角,重新审视自然灾害和社会易损关系的新专著。《自然灾害与社会易损性》回顾和介绍了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研究背景,灾害研究的主要流派和国外灾害易损性评估的主流评价指标和灾害的社会易损性分析的案例;在理论上,论述了灾害系统的组成,自然灾害的社会学性质、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灾害易损性的相关概念和若干理论问题。建立了区域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工作流程和评估方法,提出了基于社会易损性视角的社会减灾防灾对策和措施;展望了全球化背景下,自然灾害发展及其社会易损性新的趋势。在实践上,探索了国家尺度和省域尺度的区域自然灾害易损性评价和灾害易损性的空间分析。《自然灾害与社会易损性》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可为从事减灾防灾工作的各级决策者和管理者,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的师生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郭跃,男,1958年6月生,汉族,江苏丰县人,硕士研究生毕业,地理学教授。现任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资源环境和灾害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5部、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与地貌学研究”,“自然灾害的风险特征及其风险管理模式的探讨”、“自然灾害的社会学分析”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一自然灾害及其社会易损性研究的由来
(一)自然灾害
(二)灾害的社会易损性研究的由来
二灾害的社会易损性研究现状
(一)国外自然灾害易损性研究的现状
(二)国内自然灾害易损性研究的现状
三灾害社会易损性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灾害社会易损性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调查与描述
二点与面相结合的评估分析
三主成分、因子分析法
(一)主成分分析法
(二)因子分析法
四层次分析法
五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与应用
(一)3S技术简介
(二)3S技术的结合
六社会综合评判的数学方法
(一)人工神经网络
(二)模糊综合评判法
(三)灰色模型分析法

第三章灾害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一环境决定论与或然论
二人类生态学派
三灾害行为学派
四区域灾害系统学说
(一)致灾因子论
(二)孕灾环境论
(三)承灾体论
(四)区域灾害系统论
五人地关系失衡论

第四章灾害系统的组成
一灾害系统概述
二自然环境系统
(一)大气圈:气象气候灾害子系统
(二)水圈:水文灾害子系统
(三)岩石圈:地质灾害子系统
(四)生物圈:生物灾害子系统
三人为环境系统
(一)基础设施
(二)房屋建筑
四人类社会系统
(一)人口
(二)文化
(三)政治
(四)经济
(五)信息交流

第五章自然灾害的社会学审视
一自然灾害的属性
(一)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
(二)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
二自然灾害的社会学视野
(一)功能主义视角的自然灾害
(二)冲突论视角的自然灾害
三自然灾害的社会学性质
(一)灾害最终结果的社会性
(二)灾害过程的社会性
(三)灾害原因的社会性
(四)灾害和社会的双向互动性

第六章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活动
一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基本关系
二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历史动态
三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破坏
(一)自然灾害造成社会人员伤亡
(二)自然灾害造成社会经济损失
四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
(一)自然灾害与区域资源开发
(二)自然灾害与生命线系统工程
(三)自然灾害与公共医疗和紧急救援队伍建设
(四)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秩序
五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耦合分析
(一)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评价: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强度
(二)区域自然灾害评价:区域灾害损毁模数
(三)重庆市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灾害的耦合分析

第七章灾害易损性的概念与性质
一自然灾害与易损性
二易损性的含义
三社会易损性概念模型及框架
(一)作为风险成分的易损性模型
(二)BBC易损性框架
(三)压力和减轻模型(PAR)
(四)地方易损模型
(五)灾害社会易损性概念模型
四风险、脆弱性与易损性
(一)风险
(二)脆弱性
五灾害易损性的性质
(一)易损性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二)易损性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三)易损性的强弱是动态变化的
(四)易损性的形态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
六易损性的识别

第八章影响灾害易损性的主要社会因素
一人口特征
二社会结构
(一)社会经济活动
(二)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资本
(三)社会保障制度
(四)社会冲突的协调能力
三社会文化

第九章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
一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流程
二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二)灾害社会易损性指标体系的设计
(三)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三社会易损性评价的模型和计算

第十章国外灾害易损性评估及易损性分析案例
一灾害通用易损性指数
二灾害风险指数系统(DRI)中的易损性指标
三美国社会易损性指数(SoVI)
四斯里兰卡飓风易损性分析
(一)21号热带气旋
(二)灾害的房屋损失
(三)斯里兰卡案例的社会易损性分析
(四)易损性分析的结论
五关于灾害易损性评价的评述

第十一章中国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强度大、频率高、损失严重
(二)自然灾害灾害链、灾害群多发
二中国自然灾害发生的自然背景
(一)地质地貌环境成灾因子
(二)气象气候环境成灾因子
(三)水文环境成灾因子
三中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社会背景
(一)人口驱动因子
(二)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驱动因子
(三)灾害文化驱动因子
四中国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
(一)中国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的筛选
(二)数据基础与处理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四)社会易损度的计算及等级划分
五中国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
(一)中国社会人口易损性评价
(二)中国社会结构易损性评价
(三)中国灾害社会文化易损性评价
(四)中国灾害社会易损性的综合评价
六中国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区域分析
(一)东部经济地带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区域分析
(二)中部经济地带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区域分析
(三)西部经济地带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区域分析
(四)结果分析

第十二章重庆市自然灾害及其社会驱动因子分析
一重庆市自然灾害概况
(一)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并以旱灾、暴雨洪灾和地质灾害为主
(二)气象灾害出现频繁、呈明显的时空差异
(三)地质灾害类型多、数量多,且常与其他自然灾害相伴发生,形成破坏严重的灾害链
(四)自然灾害呈现周期缩短、损失加重的趋势
二重庆市自然灾害的自然地理背景
(一)地形地貌因素
(二)气象气候因素
三重庆市自然灾害的社会驱动因子分析
(一)重庆市灾害的人文地理背景
(二)自然灾害的社会驱动因子分析

第十三章重庆市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
一重庆市区域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二重庆市自然灾害社会易损的系统评价
(一)基础数据采集与处理
(二)重庆市区域人口易损系统评价
(三)重庆市区域社会结构易损系统评价
(四)重庆市区域社会文化易损系统评价
(五)重庆市区域自然灾害易损系统评价
三重庆市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综合评价
四评价结论
五重庆市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结果验证
(一)建立验证模型
(二)拟合结果分析

第十四章灾害易损性分析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一社会易损性分析为灾害政策制定开辟了新的理解范式
(一)人类应当承担灾害的主要责任
(二)从更为广阔的视角认识灾害及其后果
(三)放弃导致短期行为的思维模式
(四)减灾行为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
(五)维系自然环境和修复生态平衡才是减灾的最高境界
二社会易损性分析是制定减灾防灾规划和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一)自然灾害形成的社会因素的分析依据
(二)自然灾害重点防御区域确定的前提
(三)自然灾害的区域防御及救济能力评价的依据
(四)灾害应急管理的一个重要支撑
(五)正确选择防灾救灾对策的科学依据
三重庆市防灾减灾的社会对策与措施
(一)重点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减少灾害对人们的伤害
(二)推进易损职业减灾进程和科技投入,提升灾害的抵御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结构,增强社会的抗灾能力
(四)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社会的承灾能力
(五)加强城市地区的志愿者队伍建设,增强社区灾害自救的能力
(六)加强灾害危机管理队伍的建设,增强社会抗灾的驾驭能力
(七)保证社会安全稳定,减轻灾害损失
(八)利用制度创新,降低社会的易损性
(九)积极推进灾害保险,提高社会的救灾保障和恢复能力
(十)提高社会文化素养,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第十五章全球化与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
一全球化及其本质特征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自然灾害发展新特点
三全球化引起灾害社会风险的增加
四全球化对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双重影响
(一)全球化发展对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性缓冲
(二)全球化发展对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性加剧
五全球化背景下的防灾减灾全球合作的必要性
六全球化背景下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研究的趋势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