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
  • 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
  • 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
  • 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

10 2.1折 48 八五品

仅1件

上海闵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卫中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62-3

上书时间2023-03-03

闻雅书店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卫中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12
  • 版次 1
  • ISBN 9787516133798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40页
  • 字数 271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
【内容简介】
  《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尝试将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探讨现代文学语言的起源、发生与发展,概括各时代文学语言的主要特点,力求在作家与作家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画出一条中国现代文学语言演变的线路图,勾勒出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变迁的历史。包括“五四”作家的语言背景与语言风格类型、30年代时代语境的改变与语言的变迁、老舍和丁玲在现代文学语言建设中的意义、解放区小说的语言变革及其意义、语言观念变革与新诗的建设、新时期文学批评中语言观念的变革及意义、文学语言建设的三种资源、文学语言探索的方式与向度、小说中的方言问题等内容。
【作者简介】
  张卫中(1956-),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研究。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两项:“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04BZW040)、“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建设研究”(11BZW117),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
【目录】
导言
一研究对象与目标
二研究现状
三基本内容与思路

上篇现代文学语言的发生与早期建设
第一章“五四”作家的语言背景与语言风格类型
第一节文言的影响与鲁迅、周作人等语言风格的建构
第二节西文的影响与郁达夫、王统照等语言风格的建构
第三节旧白话的影响与叶圣陶、许地山等语言风格的建构
第二章20世纪30年代时代语境的改变与语言的变迁
第一节新的教育背景与作家的语言建构
第二节新的语言平台与作家的语言建构
第三节新的时代导向与作家的语言建构
第三章老舍在现代文学语言建设中的意义
第一节独特的语言观点
第二节融复杂文思于口语的语言实验
第三节现代文学视野中老舍语言实验的独特性
第四章丁玲在现代文学语言建设中的意义
第一节自然、天足的白话文
第二节对心理描写语言的进一步探索
第三节豪爽、大气的个人风格
第五章解放区小说的语言变革及其意义
第一节解放区本土作家的语言探索
第二节解放区外来作家的语言探索
第六章语言观念变革与新诗的建设
第一节从文言到白话:新诗语言的建立
第二节呼唤语言的音乐性、美术性:诗性语言的自觉
第三节母语意识的觉醒:“现代汉语诗歌”的自觉
第七章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汉字“修辞”问题
第一节汉字“修辞”释义
第二节现代文学中的口语中心主义
第三节现代文学中的“字本位”传统

下篇现代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发展
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后“语言大众化”口号的流变与影响
第一节“语言大众化”的溯源与释义
第二节“语言大众化”策略的偏颇与缺陷
第三节政治环境的变更与“大众化”策略的调整
第四节新中国成立后“语言大众化”的影响与限度
第二章语言规范化对“十七年”文学语言的影响
第一节语言规范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的建构
第二节新的语境与新的语言策略
第三节建国后语言规范化的三个向度
第三章从“五四”到新时期:观念转变与语言变革
第一节对早期语言建设的回顾
第二节“语言论转向”与新时期文学
第三节新时期文学语言观念的转变
第四章新时期文学批评中语言观念的变革及意义
第一节对20世纪50-70年代语言批评的回顾
第二节新时期文学批评中语言观念的变革
……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