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一可说弟子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田一可说弟子规

新华正版全新 七天无理由 急速发货

39.89 6.8折 59 全新

库存4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田一可 著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53365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1201723654

上书时间2024-05-30

智文星空图书专卖场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田一可,一可书院院长,对外经贸大学靠前经济伦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书法家,京剧大师奚啸伯先生再传弟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EMBA课程特聘教授,中国教育电视台《论语与人生》系列讲座主讲人,致力于中国传统伦理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目录
第一章 总叙
第二章 入则孝
第三章 出则弟
第四章 谨
第五章 信
第六章 泛爱众
第七章 亲仁
第八章 余力学文

内容摘要
田一可著的《田一可说弟子规》对《弟子规》中的每一句话进行详解,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入手,以学以致用、经典落地为根本出发点,以鲜活、生动、趣味的语言来提高可读性。作者融通古今、中西比对,以提升大家的生活智慧,让生活更美好、身体更健康、家庭更和谐、事业更长久为优选目标。希望本书能够唤醒读者的灵魂,切实、可行地改变读者的行为,帮助读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问题和困难。

精彩内容
序宋代诗人杨万里《过百家渡》诗云:一晴一雨路乾湿,半淡半浓山迭重。远草坪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改革事业深化,亟待文化更新。中华文化何时“过百家渡”,进入一个“百家争鸣”的新时代?迄今,看到的是文化碎片飞舞,辩经家滔滔不绝,新哲学、新文化建构则被冷落边缘化。这是一个希望与失望交织的时代,可以用“一晴一雨路乾湿,半淡半浓山迭重”来形容。一些默默的探索者,避开急功近利的喧嚣,在新哲学、新文化的曲折小路上艰辛前行,只要静心明目,就可以发现“远草坪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的新景致。如何对传统哲学进行创造性转化,在传承的基础上建设反映时代精神的中国新哲学,进而普及大众,促进改革深化,衔接世界文明?这是百年新文化运动从“中西论战”阶段转向“中西会通”新阶段的标示性议题。创造性转化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继承与创新”一体的中国新哲学理论建设;二是“高远与日用”兼容的大众普及实践。 21世纪以来,以上述两大关键问题为突破口,笔者与有关教师、学生等同道中人组成“创学”探索学术团队,在新哲学理论探索和大众实践方面,默默耕耘,不懈努力,取得了一批有原创性探索意义的成果。何为“创学”?有名中国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在1998年为笔者“古道今梦”系列专著写的序中指出:“在认真评价儒、道、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以《周易大传》生生日新为源,转化形成以‘创’为的中华新精神,并将‘创’作为核心范畴,融入中华文化内核。认为‘创’是现代精神的标志,较‘仁’更能体现人的本质,由此提出了将‘仁学’等传统思想转化提升为‘创学’的新观点。”这是张岱年先生对“创学”内涵精练而非常不错的概括。笔者认为,“创学”的特色可简要概括为四点: ,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创学”研究尝试突破中国传统哲学泛道德化的局限,在中西、文理、古今、凡圣四大会通的跨学科背景下开拓哲学新天地。第二,“道”的古今通贯。“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优选追求,“创学”继承这一思想,通过对道的“本体与境界”合一追求,实现古今之道的贯通。第三,从“仁学”到“创学”的转化。继承张岱年等中国哲学家“天人合一”广义创造观,与现代西方创造学说结合,建设中西会通的“创学”理论。第四,落脚在大众实践亲证。贯彻先哲“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把“创造之道”落实到百姓大众生活中,做到理论与实践“**”,造就21世纪有前瞻优选文明眼光的“新民”。 以上四点联系起来就是跨学科—承道统—启新命—同修行,具体地说,“创学”是以“跨学科”拓新为视野,“道统”传承为主线,“创造”彻悟为追求,“大众”亲证为落脚点,形成的以“创造之道”为核心的中西会通新哲学。《中国传统创造思想研究》是王忠博士研究的一项新成果。本书以“创造思想”为核心,深入探讨了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创造价值观、意会认识论和象数思维模式。本书首先系统地梳理了中文中“创”字及相关词汇的演变过程,作了多层阐述和分析,并以英文“creat”等词的演变作为参照,提出为什么“古代中国人没有将创造列为基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的问题。作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本书认为,阻碍创造价值观的确立有三个主要因素,即小农经济、天命论和经学模式。对如何建设中国哲学的“创造”价值观,本书提出:从《易传》和《中庸》中提取出“生生”和“成己成物”作为建设创造价值观的两个来源。“生生”哲学把人置于宇宙生命的川流中,开拓创新;而“成己成物”体现了创造活动的“一体两面”内涵。本书探讨了与创造活动密切相关的意会认识论及其基本特征,分析了以英国波兰尼为代表的现代意会认识理论,论述了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老子、庄子、郭象和禅学等的意会理论。通过中西观点比照,批驳了中国古代没有认识论的观点,凸显了中国古代不但有认识论,而且历史更久远,内涵更深刻。本书以《周易》为例,分析了象数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密切关系。论述了作为象数思维核心的“立象尽意”和象数思维的两种致思方式,即取象比类和运数比类,并分析了象数思维的特色和不足。本书最后一章,综合介绍了创造价值观、意会认识论和意象思维在近代以来发展变化的历史,归纳出创造思想在近代发展的四个阶段,并结合现实问题,给出了多方面富有现实意义的评价。由上,本书以“创造”为核心,价值论、认识论、思维论、思潮论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鲜明而重要的中国新哲学——“创学”理论探索意义。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了传统哲学研究的经学范式,从中西、文理、古今的跨学科大视野展开,令人耳目一新。当然,急功近利的社会思潮冲击,传统“经学”的研究范式束缚,长期中西对立、文理割据,使中国哲学新理论探索一直被边缘化,“创学”理论研究如“逆水行舟”。加之“创造”本身的复杂性,中西会通的跨学科性,“创学”的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传统创造思想研究》一书在理论原创性、深刻性、严谨性上尚有进一步深化发展的空间。在此,热忱祝贺王忠教授专著出版!祝愿身处澳门城市大学的王忠教授,发挥澳门中西荟萃之优长,推动中西会通的新哲学、新文化建设深入发展!欢迎读者登录“中华文化大学网”(http://zhwhdx.ustc.edu.cn),开放的“创学”欢迎各界人士加入探索! 刘仲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2016年7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